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縣管校聘」背景下大陸鄉村教師流動場域邏輯之個案研究(2022) 秦啟光; Qin, Qi-Guang本研究結合法國社會學家Bourdieu的場域理論,以中國大陸鄉村教師流動場域作為研究主題,通過對烏城縣個案的深度田野考察,揭示出大陸鄉村教師流動場域所遵循的邏輯。為了保證研究的效度,本研究將烏城個案進行了層次劃分,國家政策、教育行政系統、鄉村學校、城鄉校長和教師個體均被納入到烏城這個整體性個案的分析單位中,研究者採用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工具深入鄉村學校開展實地調查,收集了一手田野資料。此外,為能夠在縣域層面了解鄉村教師的流動意願及真實流動狀況,研究者對烏城縣全體鄉村教師發放了問卷。基於豐富的資料,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發現:(一)在鄉村教師流動場域的建構過程中,國家通過流動政策實施了一種控制的邏輯,流動場域成為國家控制的一個單元。(二)從烏城鄉村教師流動的實際狀況來看,「縣管校聘」政策實施之後,流動現況表現為三個方面:城區教師依舊難以流至鄉村、鄉村骨幹教師流失愈加嚴重、城鄉師資不均衡變得更加突出。(三)在城市化大潮中,城鄉學校表現出了許多差異,在這個過程中鄉村學校逐步衰落,鄉村學校空間內確立起了以骨幹教師為主的流動主體。(四)鄉村教師個體參與流動場域的實踐時,雖然遵循場域的規則,但其流動的驅動力受到家庭的決定性影響,從而,個體表現出以理性為特點的自主邏輯。中國大陸鄉村教師流動場域邏輯存在兩種矛盾張力,使其不同於布式場域邏輯。進一步說明,中國田野中的場域發生了異變,「場域代理人」的作用、場域的共構作用推動了此種異變,而中西社會結構的差異為中國鄉村教師流動場域邏輯與布式場域邏輯不同提供了土壤,因此,研究者將布式場域稱之為等級場域,中國田野中的場域是一種差序場域。差序場域使個體在實踐中產生了對流動道德話語的排序,以自我為中心展開流動實踐,從而使一種新資本得以誕生。本研究將「同構資本」等同於Bourdieu場域中所謂的權力資本,而「異構資本」代表了個體實踐行動的動力來源,從個體實踐層面拓展了資本的邊界。大陸鄉村教師流動長期存在一種政策預期和流動現實悖反的現象,即均衡政策導向下的個體集聚,場域視角更能解釋此種悖反現象。本研究指出,中西方社會差異下,現代性國家倡導的道德話語,難以被差序場域中的個體完全接受,這是造成鄉村教師流動場域中流動悖反現象的深層文化根源。本研究得出三個結論:(一)以「縣管校聘」為代表的流動政策加劇了鄉村教師的向城流動。(二)鄉村教師流動場域的邏輯呈現出兩種張力,使其不同於布式場域邏輯。(三)鄉村教師的向城流動是現代化進程中中國文化傳統性的一種展示。Item 方案教學法由美國傳入我國之歷史探究(2019) 楊佳慧; Yang, Chia-Hui與方案教學法(The project method)有關的教學實施,在西方特別是美國已經有著相當長的一段歷史,且此一教學法之精神內涵及其運用轉傳相傳,其經由大陸,再傳入臺灣的歷史也為期不短。本研究的主旨即在探討方案教學法由美國之緣起,進而傳入大陸與臺灣的發展演進,從中探究方案教學法的真義,並尋繹方案教學法對臺灣有關教育問題的啟示。 本研究以歷史研究方法為主,透過文獻、史料的整理、歸納及分析,瞭解方案教學法之歷史脈絡。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探析方案教學法之溯源與開展;第三章、第四章探究方案教學法傳入我國之理論與實務研究的情況;第五章則為全文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發現,當今倡行專題式學習的臺灣學界人士,雖有部分已經能掌握專題式學習係緣起於Kilpatrick首倡的方案教學法之史實,但卻鮮少有人注意其由美國傳入大陸,再經由大陸傳入臺灣的歷史發展過程。於此一傳延的過程中,不僅在理論方面曾出現大量的專著,在實務方面也有少數學校進行實驗之事實。本研究以為,掌握這段歷史,對於深入理解專題式學習的理論與實務,應有正面的作用。Item 幼兒父母之婚姻調適與共親職對生活福祉的影響(2016) 劉思宇; Liu, Si-Yu摘要 有鑑於幼兒父母共親職議題的重要性,且針對中國大陸之相關研究數量有限;再者,探討共親職與婚姻關係影響的研究,多數聚焦於婚姻關係對共親職的影響,相對缺乏探究共親職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大陸幼兒父母的共親職與婚姻調適之間的「溢出效應」,以及共親職與婚姻調適二者對父母生活福祉的影響。 本研究以北京育有3-5歲幼兒的父母為對象,以立意取樣方式取的樣本569人,以改編的「共親職關係量表」進行資料蒐集。本研究的主要發現:(一)中國大陸育有幼兒的父母所知覺的共親職、婚姻調適與生活福祉的程度皆高。就共親職來看,父母正向的知覺主要來自共同教養中的「情感聯繫」和「自我管理」,相對來說父母之間實際的支持與抵制等共親職行為的程度較低;(二)就婚姻調適來看,父母婚姻調適的整體程度佳,而就各面向來看則是依序為「夫妻雙人關係」、「家庭運作原則」、「與原生家庭互動」;(三)父母的婚姻調適與共親職存在溢出效應,二者的預測力相近,且溢出的效應不受背景變項的影響。(四)比較共親職、婚姻調適二者對父母的生活福祉之影響,婚姻調適對生活福祉的預測力更高。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民眾、家庭教育專業人員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二十世紀下半葉大陸的課程改革:回顧與前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1-??) 黃甫全本文旨在探討中國大陸課程改革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演進歷程,現狀以及到二十一世紀上半葉的發展趨勢。首先考察論述大陸五十年來的課程改革經歷了艱難曲折的改造階段、「蘇化」階段、革命階段、恢復階段和改革階段。其次,分析指出現行的課程體系顯得格外僵化和保守,嚴重滯後於大陸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當前的課程改革突破性地提出了構建「學生全面發展為本課程」的嶄新理念。然後,展望二十一世紀上半葉,提出大陸課程改革的發展的基本走向是:孕育大課程觀,建立課程改革運行的新機制,明確目的和研制目標體系,更新教育內容,研制課程評價體系,建構多元化的課程體系。Item 二十世紀下半葉大陸的課程改革:回顧與前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1-??) 黃甫全本文旨在探討中國大陸課程改革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演進歷程,現狀以及到二十一世紀上半葉的發展趨勢。首先考察論述大陸五十年來的課程改革經歷了艱難曲折的改造階段、「蘇化」階段、革命階段、恢復階段和改革階段。其次,分析指出現行的課程體系顯得格外僵化和保守,嚴重滯後於大陸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當前的課程改革突破性地提出了構建「學生全面發展為本課程」的嶄新理念。然後,展望二十一世紀上半葉,提出大陸課程改革的發展的基本走向是:孕育大課程觀,建立課程改革運行的新機制,明確目的和研制目標體系,更新教育內容,研制課程評價體系,建構多元化的課程體系。Item 臺灣與中國社會科學學者電子期刊閱讀行為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3-10-??) 王梅玲; 肖希明; 朱慶華; Mei-Ling Wang, Xi-Ming Xiao, Qing-Hua Zhu電子期刊是學者重要的學術文獻,因此,學者使用電子期刊行為值得研究。本論文旨在探討臺灣與中國的社會科學學者電子期刊論文的閱讀行為,研究目的包括:(1)研究臺灣與中國社會科學學者電子期刊閱讀行為特徵為何?(2)哪些因素可能影響社會科學學者電子期刊閱讀?(3)臺灣與中國及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學者是否有差異?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與關鍵事件法,於2012年1月到4月間以立意抽樣針對臺灣的政治大學、中國的武漢大學與南京大學三校的社會科學教師與研究生發送紙本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68份。研究結果發現:95.8%的中國臺灣與中國的社會科學學者重視電子期刊,53.3%學者閱讀英文電子期刊論文,46.7%學者閱讀中文電子期刊論文,一年平均閱讀307篇電子期刊論文,每篇論文閱讀74.28 分鐘,每年閱讀花費380小時。90.5%的學者會先在螢幕瀏覽以決定是否閱讀;54.8%學者在螢幕閱讀,只有20.2%學者列印紙本閱讀,25%學者採用混合閱讀。83.9%的學者閱讀電子期刊後感到滿意,採用多種閱讀方法,包括37.3%全部閱讀、28%反覆閱讀、25.1%部分閱讀、9.6%對照閱讀。80.9%學者閱讀時作筆記標註,89.1%學者會用電腦管理論文電子檔。本研究證實螢幕閱讀普遍出現,以及臺灣與中國的社會科學學者電子期刊閱讀行為主要有四種類型:螢幕瀏覽、螢幕閱讀、列印閱讀與對照閱讀。臺灣與中國的社會科學學者在論文語言、論文長度、閱讀時間、閱讀篇數、以及閱讀環境均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