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聆聽Podcast對職場新鮮人之心理健康的影響(2024) 黃邑加; Huang, Yi-ChiaPodcast於歐美盛行已久,直至2020年才在臺灣大規模的流行,因此在台灣又被稱為「Podcast元年」。Podcast是一種類似廣播的新興媒體,與影片不同的地方在於使用者不需盯著螢幕,只需聆聽即可,對於學生、通勤族甚至是某些工作者,不能長時間觀看影片之使用者相當友善。此外,與傳統廣播不同的地方在於,Podcast不需依賴電台的節目時間表,也不需被廣播電台所播放的主題所侷限,可以依據自身時間、喜好去播放、暫停節目,甚至能夠將喜歡的節目加入至資料庫內,方便性及客製化的程度大大提升。因為Podcast具娛樂化之特性,能夠幫助使用者於不沈悶的氛圍中學習新的知識,因此被廣泛地納入教育工具之中,除此之外,Podcas聆聽動機與使用者的主觀幸福感以及生活品質皆呈現正相關;具有較高聆聽水準之Podcast使用者相比非Podcast使用者,其主觀幸福感與生活品質都高出許多。雖然相比中國與歐美國家,Podcast的聽眾規模小了許多,但諾內的內容產出量以及收聽量都呈現穩定的成長,因此可以看出Podcast於臺灣市場而言是一個成長中的媒體。本研究為了解聆聽Podcast對職場新鮮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具體研究目的包含探討Podcast所傳遞的資訊對職場新鮮人適應職場生活的效果、聆聽Podcast對職場新鮮人調適自身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探討Podcast的擬社會關係之特性對職場新鮮人的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性。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於與研究對象相關之Facebook社團以及個人社會網路發放網路問卷,並針對問卷結果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本研究發現職場新鮮人於職場中的問題以人際關係為主,隨之會產生焦慮不安、自我懷疑等心理健康問題,亦會影響其生理健康發展,導致新鮮人有失眠、腸胃道疾病等問題產生。而失眠與焦慮兩者之間息息相關,因此可以看出心理與生理健康之間是有所關聯的。另外也發現,聆聽Podcast對於職場問題的幫助因人而異,社會文化、知識說書、職場類型對此問題都有幫助,而職場類型類型的節目對新鮮人而言幫助最大。而聆聽Podcast所產生的擬社會關係,對新鮮人改善情緒有所幫助,故有助於心理健康發展有正向的影響,但無法解決其心理健康問題。基於研究結果,建議未來研究者,可針對特定性別、特定行業別或學歷之工作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不僅限於職場新鮮人的族群。另外,除了職場新鮮人的心理健康之外,生理健康的問題也必須重視,可針對某一生理健康問題之工作者進行後續健康資訊需求甚至是資訊行為等研究。Item 成人完美主義、孝道信念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2010) 黃瓊慧; Chiung-Hui 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成人在完美主義、孝道信念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便利抽樣,以滾雪球方式邀請422名台灣地區20至60歲成年男女為研究對象,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幾近完美量表中文版」、「雙元孝道信念量表」與「一般健康量表」,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典型相關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結果如下: 1.在背景變項與完美主義、孝道信念的差異情形上:教育程度與職業社經地位偏低之成人多認為自己的表現成就與標準期待之間有所落差,較重視認同權威性孝道信念。 2.在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的相關上:越高的落差感就越容易出現身體症狀、焦慮與失眠症、社會功能障礙與嚴重憂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越高的高標準與落差感就越容易出現焦慮與失眠症及社會功能障礙之心理健康問題。 3.在孝道信念與心理健康的相關上:越認同相互性孝道信念與越不重視權威性孝道信念,就越少出現嚴重憂鬱症的心理健康問題。 4.在完美主義與孝道信念的關係上:越高之高標準、井井有條與落差感時,即個體的不適應性完美主義傾向越高時,同時也表示越重視相互性孝道信念與權威性孝道信念;越高之高標準、及越低之落差感時,同時也表示越重視相互性孝道信念與越不重視權威性孝道信念。 5.在完美主義、孝道信念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上:越高之落差感與及越不重視相互性孝道信念時,就越容易出現身體症狀、焦慮與失眠症、社會功能障礙與嚴重憂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越高之高標準、越認同相互性孝道信念與越不重視權威性孝道信念時,就越容易出現身體症狀、焦慮與失眠症、社會功能障礙等心理健康問題。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形成結論並提出應用於諮商輔導工作上以及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大學生人格特質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為中介變項(2015) 唐文慶心理健康在大學生階段是奠定未來發展的基石,現況下亦有許多大學生深受心理困擾,因此心理健康之提升甚為重要。過去曾有研究指出,人格特質具有遺傳性,會影響心理健康之程度,研究者好奇人格特質影響心理健康之機制,並根據文獻,推論人格特質會透過一組以自我實現、自我關注與照顧為導向的行為傾向與習慣,亦即「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來影響心理健康,據此,研究者假設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在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具有中介效果。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採分層立意抽樣,研究樣本為561位北北基地區綜合大學與科技大學之大學生,使用工具包含「人格特質量表」、「生活型態量表」與「成人心理健康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逐步迴歸及拔靴法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1. 本研究之大學生整體而言具有輕度心理困擾。 2. 本研究之大學生性別在心理健康總分上並無顯著差異,但女性之生理健康狀況較差,男性之憂鬱情況較嚴重;大二學生較其他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差。 3. 本研究之大學生越傾向開放性、嚴謹性、外向性、宜人性、情緒穩定性,心理健康狀況越佳,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況也越佳;另外,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越佳,心理健康狀況也越佳。 4. 本研究之大學生人格特質、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能有效預測心理健康情形。 5.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中介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之影響。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本研究結果支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在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之影響中具有中介效果,可作為促進心理健康之參考。Item 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的比較研究(2012) 陳亭妤; Chen, Ting-Yu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的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之差異。研究者首先聚焦於背景變項,探討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在各個背景變項之不同水準間的差異;接著回到本研究的主題,探討一般生和特教生在三個依變項上的差異;接著,分析三個依變項之間的相關性;最後,探討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對身心健康的預測力。本研究採立意抽樣,樣本來自臺北市的12個行政區共16所公立國民小學,就讀於1至6年級的學童之母親,有效樣本人數合計670人(374位一般生母親、296位特教生母親)。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工具包括「國小學童母親親職壓力量表」、「國小學童母親因應策略量表」及「身心健康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 國小一般生母親的婚姻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其親職壓力有顯著差異;國小特教生母親的就業狀況、婚姻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其親職壓力有顯著差異,控制信念的得分亦會因不同的就業狀況有所差異。 二、 國小一般生母親的婚姻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是否有宗教信仰,其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國小特教生母親的就業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是否有宗教信仰,其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 三、 國小一般生母親的孩子年齡、婚姻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其身心健康有顯著差異;國小特教生母親的就業狀況、婚姻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是否有宗教信仰,其身心健康有顯著差異。 四、 國小特教生母親之親職壓力大於一般生母親,其中以資源支持帶給母親的親職壓力程度最大。在「內控」向度上,一般生母親的得分較高,在「外控」向度上,特教生母親的得分較高。 五、 面對問題與壓力時,特教生母親較一般生母親易採取「淡化問題」和「承擔情緒」的因應策略。 六、 國小一般生母親較特教生母親身心健康狀況佳。 七、 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在「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兩兩之間皆具顯著相關。 八、 親職壓力和因應策略變項能有效預測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的身心健康。 根據上述,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提供學校、政府機關、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中等教育階段就讀普通班聽覺障礙學生幽默風格、嘲笑風格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2019) 周思慧; Zhou, Si-Hui本研究旨在探討中等教育階段就讀普通班聽覺障礙學生之幽默風格、嘲笑風格與心理健康三者間的現況,比較聽覺障礙學生與聽覺正常學生在這三變項的表現上是否有差異?並分析變項之間的相關情形。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台北、新北、桃園中等教育階段學生為取樣對象,有效樣本聽障生108人、聽常生72人,共計180人。研究工具包括正體中文版幽默風格量表、中文版嘲笑風格量表、正向心理健康量表。所得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集群分析、單因子獨立樣本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之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聽常生的親和型、自我提升型幽默皆顯著高於聽障生。 二、中等教育階段學生之幽默風格可分為正向高、低幽默、負向高三類,聽常生屬於「正向高」幽默態度者比例較高,而聽障生則是屬於「低幽默」幽默態度者比例較高。 三、聽常生與聽障生在嘲笑風格的傾向上沒有顯著差異。聽常生的人際關係顯著優於重度聽損聽障生,聽常生的情緒平衡顯著優於輕中度聽損聽障生。 四、正向高幽默態度之聽障生,怕被笑顯著低於負向高幽默態度之聽障生。 五、正向高幽默態度之聽障生,人際關係顯著優於低幽默幽默態度之聽障生,樂觀進取則顯著優於低幽默、負向高幽默態度之聽障生。 六、聽障生幽默風格與嘲笑風格之關聯性:親和型幽默與怕被笑有負相關,親和型幽默、自我提升型幽默皆與喜被笑有正相關,攻擊型幽默與喜笑人有正相關,自我貶抑型幽默則與怕被笑、喜被笑、喜笑人皆有正相關。 七、聽障生正向幽默風格與心理健康有正相關;聽障生怕被笑與心理健康各構念皆有負相關。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提出教學與輔導相關建議,以供現場教師之用,另針對研究限制提出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參考。Item 工作-家庭雙向衝突與心理健康、快樂之相關研究─以神經質為調節變項(2009) 林宛潔; Wan-Chieh Lin本研究主要以台灣地區飯店員工為例,探討工作家庭雙向衝突、心理健康及快樂間的關係,並以五大人格特質中的神經質為調節變項,探討神經質對於工作-家庭雙向衝突及心理健康的調節效果。 本研究以便利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一共發放520份,回收485份問卷中之有效問卷為379份,有效回收率為72.9%。本研究所使用的統計分析方法包括:敘述性統計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階層回歸分析等。 研究結果發現快樂經因素分析後萃取出五個因素:分別為「和諧滿足」、「愉悅自在」、「美好人生」、「關懷認同」與「自信樂觀」。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ㄧ、工作-家庭衝突與心理健康有顯著相關。 二、神經質在家庭-工作衝突與心理健康之間有調節效果存在。 三、工作-家庭衝突對於和諧滿足、美好人生、關懷認同有負向影響;家庭-工作衝突對於美好人生、自信樂觀有負向影響。 四、心理健康對於和諧滿足、愉悅自在、美好人生、關懷認同與自信樂觀有正向影響。 五、心理健康在工作-家庭衝突與和諧滿足、美好人生、關懷認同間有中介效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