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動物輔助治療介入物質使用障礙者之效益─以成年毒品受刑人為例(2024) 官郁芬; Kuan, Yu-Fen近年來,臺灣的矯正、醫療與社福系統投入大量心力在毒品的預防與藥癮治療。毒品對個人的影響,不僅是生理上的傷害,更需要關注其對心理的危害。而心理健康與自我效能,是戒癮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同時也是受刑人復歸社會的重要預測因子之一。由於,毒品受刑人同時有成癮者、被監禁者的雙重身分,因此,改善心理健康與提升自我效能,應該成為毒品處遇目標的重點之一。許多國內外研究指出,動物輔助介入對人的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且已有國外監所成功將動物輔助介入納入處遇計畫,並觀察到明顯成效。不過,多數研究的輔助動物皆為犬隻,對於帶馬匹進入監所的探索有限,而馬匹獨有的特性可能可以在介入過程中,帶來不同的互動樣貌與效果。本研究旨在探究除了現有的藥癮治療方式外,動物輔助治療能否提升毒品受刑人的心理健康與自我效能。研究對象為監所毒品處遇計畫中,自願參與且年齡介於20-65歲的男性毒品受刑人。採類實驗研究設計,使用成人心理健康量表、貝克絕望感量表、心理幸福感量表簡式中文版、中文版心自我效能量表,以及質性觀察紀錄,呈現參與者在介入前後三次評估中,心理健康與自我效能的變化。動物輔助治療介入方案,為期八週,每週一次,一次1.5小時,團體人數為13-15人,每次團體皆有明確的目標與架構。使用SPSS 23.0中文版進行數據分析,分析方法為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顯著水準為p<.05。 本研究共有35位毒品受刑人參與並完成三次評估。統計結果顯示,介入後毒品受刑人的整體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有顯著的改善與提升。此外,對總刑期短、初次使用毒品年齡較大、施用毒品長達年數介於11-20年的參與者,介入的影響更加明顯。研究結論是動物輔助治療,不僅有改善心理健康與提升自我效能,還有助於自我覺察、情緒穩定、衝動控制、責任感和同理心的培養,同時改善監所氛圍與互動模式,這些改變為毒品受刑人帶來重要且有效的幫助,但因為研究參與者特質的控制困難,結果顯示這些效果有許多的個別差異,因此須將個別差異納入考量,並期盼未來國內各監所,可將長期、常態性的動物輔助治療介入方案納入處遇計畫中。最後,建議未來研究,可針對不同性別的毒品受刑人,其在情緒管理、情緒穩定度、人際互動和社會適應,作進一步的探討。Item 父母依附、自主性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北區大學生為例(2020) 李敬亭; Lee, Ching-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之父母依附、自主性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以雙元自主性之觀點,檢驗個體化自主性及關係自主性在大學生父母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對象為台灣大專院校之在學大學生,以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並使用便利性抽樣,聯繫四所北部大學入班進行團體施測,共回收278份有效問卷為研究樣本。本研究採用「母親依附量表」、「父親依附量表」、「青少年自主性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為研究工具。再將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與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下述為本研究主要發現: 一、大學生之母親安全依附高於父親安全依附,且大學生關係自主性發展較個體化自主性高,此外,家庭和諧為大學生心理健康中表現最佳的向度。 二、「性別」在大學生的個體化自主性與自我悅納有顯著差異,且男性顯著高於女性;「年級」在大學生的個體化自主性有顯著差異,其中,高年級顯著高於低年級。 三、大學生的「母親依附」、「父親依附」、「個體化自主性」、「關係自主性」及「心理健康」之間,兩兩變項皆呈現顯著正相關。其中,母親依附與關係自主性的相關顯著高於父親依附;而父親依附與個體化自主性的相關顯著高於母親依附。 四、在控制性別及高低年級等背景變項後,「個體化自主性」和「關係自主性」在大學生母親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以及大學生父親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皆成立,顯示母親依附及父親依附皆可透過雙元自主性間接影響心理健康。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未來研究人員及實務工作者相關建議作為參考。Item 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研究(2019) 潘蘇惠; PAN, Su-Hui本研究旨在探討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狀況並比較其間之差異與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524位職場工作者。研究工具為「成人工作態度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採用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與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的檢驗與分析。以下為主要發現與結果: 1.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40歲以下者高於51歲及以上者、無婚姻狀態者高於有婚姻狀態者、無子女者高於擁有3個子女及以上者、任職於非跨國企業者高於任職於跨國企業者、未擔任主管者高於擔任主管者、基層主管高於中高階主管;有無宗教信仰沒有差異 2.職場工作者之復原力:51歲及以上者高於50歲及以下者、有婚姻狀態者高於無婚姻狀態者、擁有2個子女及以上者高於無子女者、擔任主管者高於未擔任主管者、中高階主管高於基層主管;是否任職於跨國企業與有無宗教信仰沒有差異 3.職場工作者之心理健康:41歲及以上者高於40歲及以下者、有婚姻狀態者高於無婚姻狀態者、擁有2個子女者高於無子女者、任職於跨國企業者高於任職於非跨國企業者、擔任主管者高於未擔任主管者、高階主管高於基層主管、有宗教信仰者高於無宗教信仰者 4.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與復原力呈現顯著之負向相關;倦怠感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之負向相關;復原力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之正向相關 5.倦怠感與復原力能預測心理健康 6.復原力在倦怠感與心理健康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Item 單車環島探索教育課程對高關懷國中生自我效能、情緒智能及心理健康之研究(2019) 許思涵; HSU, SSU HAN本研究旨在設計一套以單車環島為內涵之探索教育課程方案,探討此課程對高關懷國中生自我效能、情緒智能及心理健康的效果。研究方法主要採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桃園市某國中24名高關懷學生,實驗組12名,對照組12名。實驗組學生接受單車環島探索教育課程,對照組則不做任何實驗處理。 本研究使用的量化評量工具包括「中學生自我效能量表」、「中學生情緒智能量表」及「正向心理健康量表」,對受試者於實驗課程進行前後,個別進行前測、後測,所得分數以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同時分析質性資料包括實驗組成員的訪談內容、課程學習單、活動心得、單車騎乘日誌及回饋內容,以做為瞭解實驗結果之佐證。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分述如下: 一、自我效能部分:單車環島探索教育課程提升高關懷國中生「人際關係」及「體能表現」,而在「學習表現」及「生涯發展」沒有效果。 二、情緒智能部分:單車環島探索教育課程無助於提升高關懷國中生之「情緒認知」、「情緒表達」、「正向激勵」及「情緒調節」。 三、心理健康部分:單車環島探索教育課程無助於提升高關懷國中生之「自我悅納」、「人際關係」、「家庭和諧」、「情緒平衡」及「樂觀進取」。 四、實驗組學生對本探索教育課程方案之內容與安排感到滿意,且認為能夠增進整體在校適應能力。 研究者依據研究之結果進行分析討論,並給予建議,以做為後續輔導實務與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國中生情緒主題寫作文本之情緒詞彙特徵與心理健康相關研究(2018) 李姵儒; Lee, Pei-Ju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寫作文本所用的情緒詞彙與其心理健康情形之關聯,根據情緒理論以及過去情緒詞相關文獻資料,分成兩個研究進行探討。研究一蒐集北部266位國中學生共760篇情緒主題寫作文本,並使用「中文情緒網絡詞典」之情緒詞彙特徵指標:情緒共現性及情緒正負向性作為計算指標,將寫作文本以句法為單位後進行剖析,再對照詞典中各詞彙的情緒共現性與正負向性,計算文本的情緒共現性與正負向性,以進行寫作文本情緒類別及正負向性之判斷。結果顯示,以情緒特徵指標的計算結果區辨文本情緒的正負向性有超過八成的正確率,在預測文本情緒的類別時同樣也有超過八成的正確率。同時,以情緒特徵指標評判文本正負向性的結果與人工判斷的結果也有相當高的一致性。研究二透過研究一之266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相關量表之調查,並請學生另撰寫581篇隱含情緒寫作文本,依據研究一之計算程序計算文本的各項情緒特徵指標,並用迴歸分析檢驗學生的文本情緒特徵指標與其心理健康相關量表的關聯。結果顯示,以「自尊」而言,厭惡隱喻共現性的預測效果達負向顯著。以「身體症狀」而言,生氣共現性的預測效果達正向顯著。以「睡眠狀況」而言,悲傷共現性的預測效果達正向顯著,害怕共現性的預測效果達負向顯著。結果顯示,以情緒詞彙特徵指標能有效區辨文本情緒的正負向性,也能有效預測文本情緒的類別;而在以情緒詞彙特徵指標預測心理健康時也同樣能獲得顯著的預測效果。顯示透過寫作文本的內容分析能夠偵測學生的情緒,探討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利進行後續的心理輔導。Item 感恩到幸福:從復原力探討感恩與心理健康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8-09-??) 吳相儀; 張聖翎; 蕭舒謙; 簡晉龍; Hsiang-Yi Wu, Sheng-Ling Chang, Shu-Chien Hsiao, Chin-Lung Chien正向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在正向特質當中,感恩對於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正向影響,但感恩在邁向心理健康之中介因子及路徑尚有待進一步完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以復原力為中介變項,強調感恩對於正、負向心理健康都具有積極作用的特性,分析感恩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方法:在心理健康方面,採用正負向指標,分別為「幸福感」與「壓力知覺」,以結構方程式模型(SEM)檢驗感恩、復原力與正負向心理健康之路徑。研究對象為馬來西亞北中南6間獨立中學209位教職員,採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測量變項包括感恩、復原力、心理健康(幸福感、壓力知覺),研究工具包含「大學生感恩量表」、「復原力量表」、「幸福感量表」以及「壓力知覺量表」。研究結果與結論:結果顯示假設之模型成立,(1)從感恩到幸福感之間,復原力具有顯著中介效果;(2)感恩到壓力知覺之間,復原力具顯著且高度的中介效果;(3)感恩可經由復原力,再到壓力知覺之緩解,間接帶來幸福感。此結果意涵可提供未來研究及實務參考運用之方向。Item 臺北市職場心理健康調查(臺灣精神醫學會, 2011-03-01) 陳美如; 李思賢; 鄭惠美; 邱文祥Item 臺灣地區國中一年級學生的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研究(臺灣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學會, 2008-12-01) 黃春太; 姜逸群; 黃雅文; 胡益進; 唐貺怡; 黃偵貞Item 臺灣地區國中一年級學生所關切健康問題之探討(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96-05-??) 王國川; 黃松元; 周美慧Item 社區心理衛生教育內容建構之初探(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97-05-??) 鄭夙芬; 文榮光; 吳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