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Heidegger 論此有之存在樣態及其在臺灣生命教育之蘊義(2023) 潘欣芸; Pan, Sin-Yun本研究主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梳理Heidegger論此有之存在樣態內涵,第二部分以Heidegger論此有之存在樣態作為基礎,分析其在臺灣生命教育中的蘊義。在第一部分Heidegger論此有之存在樣態內涵,分別探討(1)此有的意義,其中包含此有的意義、此有不同於其他存有者的特性、本真存在與非本真存在的樣態,同時亦分析死亡之於生命的存有意義。(2)在世存有的存在樣態,包含際遇、瞭解、言談等。(3)探究Heidegger對存有本身意義的分析,觸及Heidegger後期的思想轉向,探討以詩性語言及科技開顯的存有意義,最後梳理探討存有本身的途徑——靜觀。第二部分將Heidegger的論此有之存在樣態思想連結臺灣生命教育課程,首先分析Heidegger論此有思想於存在主義思潮下的地位,將Heidegger的思想觀點與其他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思想區隔出來。接著,分析臺灣當前生命教育理念架構的內容並以Heidegger的論此有思想作為基礎對照生命教育理念架構的各個向度。另一方面,梳理臺灣生命教育課程實施情況,並以Heidegger的思想提供原則性的應用建議。 本研究提出Heidegger之卓見如下: 一、Heidegger探討存在問題突破西方傳統哲學思維並開創新局。 二、提出回歸存有本身之探究為哲學被遺忘的根本問題。 三、開啟詮釋現象學的哲學探究新蹊徑。 四、詩語言與安居概念的倡導,具有安頓心靈的效用。 五、提出科技之原初意義,以防工具理性之科技宰制所導致的生態浩劫。 六、參照中國老子道觀,以回歸本真存有之靜觀作為探詢真理之途徑。 七、賦以存在主義形上學之探究方式,厚實生命存在課題之哲學基礎。 八、Heidegger論此有存在樣態之主張可作為生命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施之理據。Item 以CIDOC CRM建置現代舞舞蹈家舞作知識本體平台之研究(2021) 朱軒廷; Chu, Hsuan-Ting現今的技術雖然已經可以輕易將資料以資訊化的方式儲存與展現,但是資料的內容的解讀並沒有因為技術的提升而有所影響進而產生巨大變化,透過知識本體的語意呈現,鏈結資料的格式發布,或許可以提供資料更多樣貌供研究者再度發掘與使用。雲門作為臺灣現代舞的著名代表舞團,對於臺灣的現代舞發展奠基了深厚的貢獻,但除了雲門舞集基金會所作之數位典藏網站外,其餘相關紀錄極為稀少,作為藝術團體相關之研究著實不易,因此本研究蒐集雲門舞集數位典藏網站的資料內容,結合網路資源,以CIDOC CRM本體為主,建立現代舞舞蹈家舞作知識本體,並加入Schema.org作為資料欄位的擴充,建立了12個類別、46種屬性、248項實例、467條關聯的現代舞舞蹈家舞作本體。透過鏈結資料的特性,將網路上更多關於雲門的資料彙整連接,並進一步透過語意關係建立其彼此的關係。並且使用Protégé、Django、TimelineJS、D3.js、RDFLib、Apache Jena Fuseki等工具,建置現代舞舞蹈家舞作知識本體平台。Item 以維基系統應用於國中生活科技教學之研究(2009) 謝輝煌; Huei-Huang Shie依據我國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各學習領域應使用資訊科技作為輔助學習之工具,以擴展各領域的學習,並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維基百科具有「協同創作、開放共享」的特性,允許網路使用者集體創造知識。現有維基百科僅將知識以網頁形式儲存並提供簡易的搜尋功能,缺乏有組織的知識架構,來整合其內部的知識文件。 本研究將維基系統與語意網概念、電腦化測驗(QTI)、學習者資訊封包(LIP)加以整合,使維基系統應用於國中生活科技教學。本系統以國中生活科技作為目標領域,並且建構一個知識本體用來幫助系統獲取相關領域的知識。透過QTI的使用,可提升試題及測驗的再使用性(reusability)與在不同數位學習平台之間的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使用LIP來記錄學習者的學習資料,讓學習者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本研究開發應用程式,讓維基系統不再只是知識的儲存庫,而是具有語意搜尋、電腦化測驗及學習者資訊的數位學習平台。Item 應用Topic Map及Google Search API 建構個人化九年一貫教學資源之研究(2008) 侯偉富本研究以主題地圖(Topic Maps)及Google API技術,結合知識本體(ontology)、語意網(semantic web)及「數位教學資源交換規格」,設計並實作九年一貫教學資源管理雛型系統,期使教師能夠透過雛型系統達成建構個人化九年一貫教學資源之目標,讓教學資源的管理及檢索能更具成效,以滿足教師對於教學應用及知識管理的需求。 據此,本研究進行採用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及系統分析,研究流程首先歸納整理相關研究及技術,接著針對教師進行訪談了解使用需求,再根據使用需求以UML進行系統分析,按照系統分析結果,運用ASP.NET及資料庫實作九年一貫教學資源管理雛型系統,最後訪談使用雛型系統教師作為系統評估,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檢索教學資源是為補充課本不足的地方、取得多元的教學資源及獲取與教學相關的最新資訊。檢索介面可以「年級」和「教學資源類別」作為篩選條件。檢索結果應包含「標題」、「描述」、「位置」、「作者」、「更新日期」及「著作權」欄位。 二、教師希望有個人化、整合性的教學資源管理系統。 三、教師常用的教學資源類型為「素材」及「網頁」,其次是「測驗題」;檔案格式有doc、ppt、pdf、swf、html、mid、jpg、gif、flv、mp3。 四、基於教師之需求,本研究發展以主題地圖建構九年一貫知識本體之方法、教學資源管理機制、將教學資源轉為標準的XML語法,並結合Google API,發展整合式九年一貫教學資源檢索服務。做後並進行使用者評估,經評估,教師認為此系統有助於教師知識管理與分享。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五點建議作為爾後繼續研究之參考,包括: 一、發展以學科領域為導向之主題式分類目錄。 二、建立數位版權管理機制。 三、結合演算法提昇知識本體建構效率。 四、擴大知識本體建置範圍。 五、改善雛型系統使用者介面。Item 近代中國教會史知識本體建構方法之研究: 以二十世紀初The Chinese Recorder為例(2009) 楊淑嬪; YANG, Shu-Pin歷史文件包含的知識內容豐富且廣泛,因此有許多研究將焦點放在知識分類架構的產生,但以往許多研究往往只產出了內容分類架構,稱之為 taxonomy。但是這種分類架構大部分只是表達出樹狀的基本分類結構,而少了概念之間的多樣性關係;也就是說,這樣的分類結構並沒有包含更複雜的知識表徵。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發展出一套有效且自動的建構程序來產生領域知識本體(Ontology)架構,一方面可以減輕人工介入的成分與專家的負擔,另一方面則可以加速知識本體架構的產出速度與規模。本研究以一個特殊又具有歷史研究意義的資料集,稱為The Chinese Recorder,做為實驗對象。藉著定義並建構出The Chinese Recorder此標的領域的知識表徵,表達出這些歷史文件中更豐富的知識內涵。同時本研究也以語意網路中描述知識本體的標準OWL來進行知識本體的表達。Item 以知識本體建置圖書資訊學領域學者的事業歷程網路平臺-以王振鵠教授為例(2016) 符興智; FU, HSING-CHIH為了透過資訊技術輔助人文學者進行研究,減少由人工觀察所需花費的時間和提升決策判斷的正確性,研究人員們開始採用哲學領域中的知識本體概念來處理知識資訊,同時經由結合鏈結資料的資訊技術,能夠輔助學者們取用各種資訊。 王振鵠教授被認為是影響臺灣圖書館領域深遠的學者,其在任職國家圖書館館長期間建樹良多,同時也培養出許多傑出人才。本研究透過知識本體與鏈結資料技術分析王教授的生平事蹟與學術貢獻,期能建構一套工具解析臺灣圖書資訊學領域學者的事業歷程,並做為數位人文的研究資料集與工具。 本研究採用知識本體技術,參考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所收集的王教授資料,設計出一套總計26種類、29種屬性與3645條三元組的知識本體,用來描述王教授的事業歷程,並且使用Protégé、Apache Web Server、MySQL Database、D2RQ Server與LODlive圖形化工具,建置可描述台灣圖書資訊學領域學者事業歷程的網站。 為了測試網站效率,本研究召募74名圖書資訊學領域人員進行四個驗證知識本體關聯性的任務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在一般性任務的任務一與任務二當中,本研究網站明顯快於對照組的傳統網站,在搜尋語意經過自然語言特殊處理的任務三中則兩者無異,而需要使用者應用超連結的任務四則結果相反,根據此結果進而發現了現今知識本體網站缺乏完善界面的問題。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能擴展知識本體的收納範圍,以及修改結構以適應其他學術領域,並且開發出更便利的知識本體取用介面。Item 關於網路時代知識組織的幾個思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7-04-??) 吳美美; Mei Mei Wu本文思考網路時代知識組織的相關發展,首先討論為什麼用知識組織來取代過去常用的資訊組織,並從馮道的啟發來提醒知識組織必先確定知識的範圍;其次討論網路環境中知識組織的思考,網路時代的知識組織方法,和傳統知識組織最大的不同,在於網路時代的資訊物件的界線不復存在,資訊和知識互聯的特質,促使知識組織的概念和方法產生根本變革,從傳統以單一資訊物件為知識組織單元的孤島式知識組織,演進為多面向知識組織方法,但其功能都仍以辨識和搜尋知識為主,語意網絡化的知識組織,允許知識重新建構組織,賦予新的知識詮釋,形成更全面的知識開展,這是在網路時代,知識組織方法發展之後,對人類知識理解的新的貢獻;最後列舉知識組織處理人類全體知識、領域知識、社群知識和個人知識的案例,論述和辯證知識組織新進的發展,並檢討現代知識組織所需要的新知能。Item 結構資料的再次使用:語意、連結與實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7-04-??) 黃韋菁; 李承鑫; 莊庭瑞; Andrea Wei-Ching Huang; Cheng-Jen Lee; Tyng-Ruey Chuang持續創造資料的語意與連結,藉由全球資訊網散布同時可由常人和機器處理並理解的結構性資料,進而增進資料集的「再次使用價值」(reuse value)是目前廣受重視的課題,也是本研究由理論探討邁向系統實作的動力與目的。本文簡述與「開放資料連結」(Linked Open Data, LOD)相關國際計畫與技術發展,介紹以「開放資料連結」方式建置的五項跨領域知識庫和七項專業知識庫,並解析資料品質、後設資料(Metadata)及資料溯源(Provenance)的關聯脈絡。本研究同時進行實作網站data.odw.tw,收納典藏品目錄資料,並設計知識本體(voc4odw)轉換半結構式資料為富語意結構的連結式資料。一方面擴充CKAN(Th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rchive Network)資料集管理系統,作為連結式資料的儲存與展示平台,進而強調從原始目錄資料到語意連結資料的分段轉換步驟,最後將各步驟轉換程式以及CKAN 軟體程式碼以「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方式釋出。另一方面,由於研究資料來源採「創用CC」(Creative Commons)公眾授權,因此研究成果亦以相同方式釋出,在開放基礎上促使資料與程式碼的保存與發展,可被自由再次使用與擴散。Item 以知識本體和鏈結資料建置圖書資訊學領域學者的事業歷程網站系統-以王振鵠教授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7-04-??) 符興智; 柯皓仁; Xing-Zhi Fu; Hao-Ren Ke王振鵠教授被認為是影響臺灣圖書館領域深遠的學者,其在任職國家圖書館館長期間建樹良多,同時也培養出許多傑出人才。本研究運用知識本體和鏈結資料技術,分析王教授的生平事蹟與學術貢獻,設計出一套總計26 個類別、29 項屬性、720 件實例與3,645 條三元組的知識本體,用來描述王教授的事業歷程,並據此建置描述臺灣圖書資訊學領域學者事業歷程的網站,除提供瀏覽、搜尋、關聯等功能之外,亦能透過取用或下載知識本體,使本網站成為鏈結資料的提供者。為了測試網站效率,本研究召募74 名圖書資訊學研究生與圖書館館員進行四項驗證知識本體關聯性的任務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在一般性任務的任務一與任務二當中,本研究網站明顯快於對照組的傳統網站;在搜尋語意經過自然語言特殊處理的任務三中則兩者無異;而需要使用者應用超連結的任務四則結果相反。研究結果顯示若要提升本研究知識本體網站的有用性,仍需在介面上有所改善。未來除針對介面加以改善外,還期望能擴展知識本體的收納範圍,建立領域研究者的知識本體。Item FRBRoo-based approach to heterogeneous metadata integration.(2013-01-01) 柯皓仁; Ya-Ning Chen; Hao-Ren KeThis paper seeks to adopt FRBRoo as an ontological approach to integrate heterogeneous metadata, and transform human-understandable format into machine-understandable format for semantic query.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 Two cases of use with museum artefacts and literary works were exploited to illustrate how FRBRoo can be used to re-contextualize the semantics of elements and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s embedded in those elements. The shared ontology was then RDFized and examples were explored to examin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Findings – FRBRoo can play a role as inter lingua aligning museum and library metadata to achieve heterogeneous metadata integration and semantic query without changing either of the original approaches to fit the other. Research limitations/implications – Exploration of more diverse use cases is required to further align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of museums and libraries using FRBRoo and make revision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 Solid evidence is provided for the use of FRBRoo in heterogeneous metadata integration and semantic query. Originality/value –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elaborate how FRBRoo can play a role as a shared ontology to integrate the heterogeneous metadata generated by museums and libraries. This paper also shows how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distinct from the Dublin Core format crosswalk in re-contextualizing semantic meaning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further provides four new sub-types for mapping description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