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實踐歷程之研究
    (2003) 黃宜雯; Yi-wen Huang
      以「知識解放」、「公民社會」為旨的社區大學為新興的教育場域,近年來大幅擴增,為台灣的成人教育開啟新的可能性,也養成了大批的師資人才,課程教學做為社區大學的一種策略之餘,教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本研究以兩位社區大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旨在探究兩位教師的教學實踐經驗及反思的過程,研究目的為:1.探究社區大學教師的教育認知情形。2.探究社區大學教師如何在教學歷程中實踐其教育理念。3.呈現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內涵及風格,為一般社大教師提供調整教學的啟發和靈感,以及社區大學教師經營之參考。研究過程是採用質化研究取向的個案研究方法,深入個案教師的教學現場,以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以及文件分析為資料蒐集的方法。兩位教師的實踐經驗分別從其教育理念、對教育情境的認識、教學實踐歷程以及個人反思部份加以敘述及討論,並以Paulo Freire的對話教育學為分析研究結果的基礎,可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兩位教師的課程領域都帶有陶冶現代公民素養的內涵。 二、兩位教師都是帶有意圖的教育實踐:他們的教育目的在於生活的轉化,而非傳佈客觀知識;此外,對於教育的期待是達成個人和社會改變的過程。   三、兩位教師對社區大學的認知是連結社會環境的教育事業:他們都肯定社區大學的公共性,而對於學習者的認識是落在社會情境之中,視其為完整性的存在。   四、兩位教師的教育內容是建構在歷史文化系統之中:他們的課程設計具有自主性和動態性的特色,內容亦是取材自社會生活之中,和學習者的經驗相融合,而非完全是知識體系中的客觀知識。   五、兩位教師的對話教育策略:他們在班級經營策略方面,乃是以經營學習社群為其精神,透過集體的力量進行學習活動;兩位教師在教學中藉由提問學生展開知識的探究,從歷程中形成對學生的評量。   六、兩位教師都是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反思與自我學習:兩位教師在解決問題和克服困境的過程中學習,也與學生一同成長,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學理論和風格,然專業成長的歷程則有單打獨鬥的情形。
  • Item
    Paulo Freire教師圖像之研究: 以《教師即文化工作者》為例
    (2012) 蕭靖融; Hsiao,Ching-Jung
    本研究主要以批判教育學的始祖Paulo Freire逝世後所出版,對教師心靈喊話的書─《教師即文化工作者:致勇於教書的人們》中所形塑的教師圖像作為探究對象。此書一共有十封信,當中訴說著Freire將教師視為具政治性能動者的深刻企盼,以及描述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所要面對的挑戰與自我覺知的重要性。Freire教育實踐的對象包含教師本身、學生、教材內容與教學方法,所以其十封信中的教師圖像可從三方面來探討:教育工作者的特質與條件、教師與學生教學關係的生成與教育理論與實踐現場的反思。 在教師特質方面,Freire認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先是世界的閱聽人,體會生活世界與文字世界的連結性,藉由文本的閱讀,重新檢視自身對於世界的前理解,進而產生批判的意識,並且將批判意識帶入教學現場。Freire在第四封信中特別指出作為文化工作者的教師所應具備的內涵有謙讓、愛心、勇氣、寬容、果斷、可靠與耐心與切盼的協和。而這些特質是成為進步動能教師的養分,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自我檢視與省思,才能逐步培養而成。 在師生關係方面,Freire認為良好的師生關係建立在教師對其與學生關係之間的覺知,其強調學生需要的是民主與互相尊重的教學關係,他們拒絕臣服專制的威權教師,但也同時反對軟弱沒有權威感、放任學生的教師。Freire指出威權式的教師無法共享發聲的權力,因為他們只會成為由上而下囤積知識的講述者,在不自覺中壓迫學生使其成為被動的存在。所以為避免教師成為壓迫學生的加害人,教師應自許成為解放的民主教師,善用合理的權威,使學生擁有規範內的自由,從他律邁向自律,成為自主的存在。 在理論與實踐現場省思方面,Freire指出理論和實踐之間應是相互啟發的,理論能作為實踐現場的指引,而教育實踐是為了對於理論知識做進一步的詮釋。所以教育工作者應維持對理論與實踐間辯證性思考的敏銳度,使教育現場成為理論與教學實踐彼此融通的場域。 綜上所述,Freire的教師圖像對於初任教師的啟發性為,教師應覺知自己的角色內涵與責任,成為學生閱讀文字與世界的引渡者;教師應運用合理的權威成為教學現場的閱聽人;教師應體認理論與實踐的辯證性,成為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的連結者。
  • Item
    P. Freire的批判教學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9-??) 李奉儒
    今日臺灣教育改革風潮如火如荼地推動,但也激起各種批判與反省的聲音。有鑑於此,本文採取哲學思考的方法,分析Freire批判教學論的主張,並探究其對基層教師面對與實踐教育改革的可能啟示。本文首先探究Freire的主要教育議題,包括:1.恢復人性的實踐;2.批判意識的覺醒;3.解放教育的實踐;4.教育即是政治的行動;5.教師作為文化工作者;以及6.對話教育與提問教學。本文其次根據Freire批判教學論的反思,檢視臺灣目前的教育改革風潮,提出五個啟示作為教師面對教育改革可以作為的理念與原則,包括:1.實踐人性化的教學論;2.發展批判的解放教師;3.運用提問與對話的教學;4.揭露教育改革的神話;以及5.教師成為教育改革的推手。
  • Item
    P. Freire的批判教學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9-??) 李奉儒
    今日臺灣教育改革風潮如火如荼地推動,但也激起各種批判與反省的聲音。有鑑於此,本文採取哲學思考的方法,分析Freire批判教學論的主張,並探究其對基層教師面對與實踐教育改革的可能啟示。本文首先探究Freire的主要教育議題,包括:1.恢復人性的實踐;2.批判意識的覺醒;3.解放教育的實踐;4.教育即是政治的行動;5.教師作為文化工作者;以及6.對話教育與提問教學。本文其次根據Freire批判教學論的反思,檢視臺灣目前的教育改革風潮,提出五個啟示作為教師面對教育改革可以作為的理念與原則,包括:1.實踐人性化的教學論;2.發展批判的解放教師;3.運用提問與對話的教學;4.揭露教育改革的神話;以及5.教師成為教育改革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