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創新教學的哲學省思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9-??) 簡成熙
    20世紀最後十年,教育學圈也受到後現代學術氛圍的影響,而有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各種創新的改革,不斷被提出;在另一方面,它也顛覆了許多傳統的教育價值。本文的目的即在於初步檢討創新教學所涉及的哲學爭議。文分五部分。除緒論外,第二節將針對代表英語系世界現代主義的觀念分析對教學的解析作一巡禮,並引出四個擺盪於後現代教育論述的正反論題。第三節則從此四項議題:反理性對重構理性;技術控制對反技術控制;價值的解構對建構;本土化對全球化的對壘,說明後現代的立場對教學革新正反論辯的各自蘊義。論文第四部分,則審視後現代影響下我國近年教育改革所衍生的問題及回應之道:包括理性的絕對性與後現代相對性的和解;教學科技的功過;另類價值的教育意義;以及本土教學理念的重構。哲學的思考將能豐富創新教學的理論和實踐。
  • Item
    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教育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周珮儀
    本研究旨在研究後現代思潮對教育研究的影響,內容分為三部分:首先,敘述以理性為核心的現代性和現代化的發展過程,分析其在當前的時代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後現代思潮興起的背景,繼而闡述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的延續與斷裂。其次,簡介五位重要的後現代思想的代表人物:Lyotard、Derrida、Rorty、Baudrillard、Foucault等人的思想,從中尋繹後現代思潮的特色。第三,從形上學、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層面探討後現代思潮對教育研究的影響。最後結論指出;後現代對教育研究的影響可說是破多於立,而後現代理論的希望,在於和當代各種理論與思潮,產生更深更頻仍的交流與對話,這也是教育研究者在運用後現代理論時必須注意的事項。
  • Item
    追求社會正義的課程理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1-??) 周珮儀
    正義是社會組織中最重要的美德,就如同真理對一個思想體系的重要性一樣。人類透過教育活動所要追求的不只是真理,更要達成正義。然而,自Bobbitt以來,在認知?技術的導向下,課程理論的主流?科學化的課程理論對真理的關注遠超過正義。一直到1970年代,社會批判的課程學派的興起,他們批評只追求政治普遍性的程序正義是不夠的,真正的社會正義必須更進一步幫助社會處境中最不利的成員獲得更多利益,從而開啟了以社會正義為核心議題的課程理論。Giroux是社會批判課程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社會變遷的架構下追求一種實現社會正義、關懷弱勢族群的課程,在當代的課程領域有相當的重要性。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探討其課程理論的要旨,涵蓋前期的社會批判時期和後期的後現代時期兩個階段;在社會批判時期他的課程理論旨在建立以民主公共生活為核心的學校教育,在後現代時期則是在建立以對抗文本、對抗記憶和差異政略為核心的邊界教育論;此外,本研究並進行前後兩個階段的歸納比較與理論和實務的雙向批判;最後從教師角色、課程型態、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課程的政治含涉等五個層面,提出對我國當前課程領域的啟示。
  • Item
    從次文化研究到後次文化研究──談西方次文化研究的演變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5-10-01) 方永泉
  • Item
    創新教學的哲學省思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9-??) 簡成熙
    20世紀最後十年,教育學圈也受到後現代學術氛圍的影響,而有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各種創新的改革,不斷被提出;在另一方面,它也顛覆了許多傳統的教育價值。本文的目的即在於初步檢討創新教學所涉及的哲學爭議。文分五部分。除緒論外,第二節將針對代表英語系世界現代主義的觀念分析對教學的解析作一巡禮,並引出四個擺盪於後現代教育論述的正反論題。第三節則從此四項議題:反理性對重構理性;技術控制對反技術控制;價值的解構對建構;本土化對全球化的對壘,說明後現代的立場對教學革新正反論辯的各自蘊義。論文第四部分,則審視後現代影響下我國近年教育改革所衍生的問題及回應之道:包括理性的絕對性與後現代相對性的和解;教學科技的功過;另類價值的教育意義;以及本土教學理念的重構。哲學的思考將能豐富創新教學的理論和實踐。
  • Item
    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教育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周珮儀
    本研究旨在研究後現代思潮對教育研究的影響,內容分為三部分:首先,敘述以理性為核心的現代性和現代化的發展過程,分析其在當前的時代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後現代思潮興起的背景,繼而闡述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的延續與斷裂。其次,簡介五位重要的後現代思想的代表人物:Lyotard、Derrida、Rorty、Baudrillard、Foucault等人的思想,從中尋繹後現代思潮的特色。第三,從形上學、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層面探討後現代思潮對教育研究的影響。最後結論指出;後現代對教育研究的影響可說是破多於立,而後現代理論的希望,在於和當代各種理論與思潮,產生更深更頻仍的交流與對話,這也是教育研究者在運用後現代理論時必須注意的事項。
  • Item
    追求社會正義的課程理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1-??) 周珮儀
    正義是社會組織中最重要的美德,就如同真理對一個思想體系的重要性一樣。人類透過教育活動所要追求的不只是真理,更要達成正義。然而,自Bobbitt以來,在認知?技術的導向下,課程理論的主流?科學化的課程理論對真理的關注遠超過正義。一直到1970年代,社會批判的課程學派的興起,他們批評只追求政治普遍性的程序正義是不夠的,真正的社會正義必須更進一步幫助社會處境中最不利的成員獲得更多利益,從而開啟了以社會正義為核心議題的課程理論。Giroux是社會批判課程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社會變遷的架構下追求一種實現社會正義、關懷弱勢族群的課程,在當代的課程領域有相當的重要性。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探討其課程理論的要旨,涵蓋前期的社會批判時期和後期的後現代時期兩個階段;在社會批判時期他的課程理論旨在建立以民主公共生活為核心的學校教育,在後現代時期則是在建立以對抗文本、對抗記憶和差異政略為核心的邊界教育論;此外,本研究並進行前後兩個階段的歸納比較與理論和實務的雙向批判;最後從教師角色、課程型態、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課程的政治含涉等五個層面,提出對我國當前課程領域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