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創齡、創能—武林盛會發展史:以全國老人福利機構運動會為例(2020) 顏菲菲; Yen, Fei-Fei全球高齡化是世界的趨勢,臺灣亦同;人口老化和平均餘命延長,接踵而來是退化失能機率的增加,養護型長照機構需求更多,國家社會醫療照護成本的負擔益形沉重。綜觀文獻皆指出運動對一般健康、罹病、失能高齡者皆有益處;運動會也有助於養成運動習慣、提升生心理健康,增加成就和社會參與。財團法人私立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以下簡稱永信基金會)所籌辦的「『創齡,銀向樂活』全國老人福利機構運動會」(以下簡稱運動會)則為此因應而生。本研究期待探究運動會發展之歷史脈絡與要素,透過歷史資料及訪談運動專家、活動主要籌辦者及參與推動者,探討運動會發展之緣起、歷史背景、脈絡及要素;並發現未來發展挑戰,提出解決策略;希冀研究結果能提供政府和民間機構參考,在長照計畫推動之時也能重視運動會推廣的重要。 為重建運動會之歷史脈絡,以了解運動會的發展過程及要素,使用田野調查,包含相關資訊蒐集及運動會當天全程參與觀察進行初步瞭解;並在蒐集相關史實於文獻分析後,欲訪談參與籌備之運動專家和活動主要籌畫者,及參與推動者,立意取樣共11位研究參與者。採用詮釋觀點之歷史分析法賦予事件新義。研究時間計畫在2018年3月8日至12月31日之間。計畫研究參與者撥冗1至2次60分鐘的時間,於其方便之地點接受半結構式之深度訪談,在歸納整理逐字稿後重建運動會發展脈絡。最後藉由發展過程之經驗發現未來發展可能的困境,並透過SWOT策略分析,研擬未來失能高齡者運動會發展之問題解決策略。 研究結果將運動會劃分為三個時期,分別為第一階段、倡議萌芽及運動發展期;第二階段、運動實驗及運動會嘗試發展期;第三階段、運動套裝課程及運動會基礎奠定期;透過這三階段中之發展經驗檢視未來永續發展瓶頸,藉由SWOT分析後,分別歸納為內部優勢、內部劣勢及外部機會和外部威脅,透過交叉分析來思考初擬運動會未來發展困境解決策略,為:(一)失能高齡者參與運動會益處觀念的推展;(二)透過量化及質性研究確立運動會對失能高齡者健康之效益;(三)運動會的推動辦理之行動策略。 總結發展歷程所得之結論,瞭解在第一階段倡議萌芽及運動發展期為:(一)失能高齡者能夠運動之觀念的推展有其重要性、(二)辦理「目標性」的活動可促進運動動機及頻率;第二階段運動實驗及運動會嘗試發展期為:(一)實驗研究結果有助於失能高齡者運動觀念的推廣、(二)籌辦運動會之管理規劃具關鍵性之影響;第三階段運動套裝課程及運動會基礎奠定期為:(一)合適的套裝課程可促進運動的推展、(二)網路平臺的風行可促進失能高齡者運動會觀念的推廣、(三)辦理單位團結分工合作是籌辦成功的重要因素、(四)參與單位和照護人員的積極配合可促成長輩運動及參與運動會、(五)資金的充裕是運動會圓滿的重要關鍵。繼之陳述運動會對失能高齡者在運動、生理、心理、社交、文化方面皆有具體改變及影響之成果。由SWOT分析問題所得,與研究參與者關於未來發展綜合討論之研擬解決策略結論為:(一)失能高齡者參與運動會益處觀念的推展有其關鍵性、(二)透過量化及質性研究確立運動會對失能高齡者健康之效益有其助益性、(三)失能高齡者運動會推動辦理有其重要性。也看到運動會舉辦可促進文化交流,促使跨領域共襄盛舉,具提升整體規模經濟之效益。冀望本研究在觀念繼續的推廣、未來研究,及運動會辦理,及政府跨部會整合及民間跨領域的投入,提供政府及民間單位執行政策、辦理活動之參考。Item 宜蘭縣國民小學優質教育學校環境規劃圖像之研究(2011) 王滿馨; Man-Hsin Wang本研究圖像基於精緻教育理念,探討宜蘭縣國民小學有關學生學習環境規劃與建置之向度、條件與策略細項內容,並針對可能面臨的規劃問題,提供適切性因應措施。本研究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依據文獻分析編製成半結構訪談表,經個別訪談、焦點團體訪談與德懷術調查進行具像化細項內容建構並形成初試問卷。個別訪談以25所學校25位校長、22位主任、21位教師與24位學生為樣本;焦點團體訪談依校長、主任與教師,分三場次進行,共計20人參與;德懷術調查敦請14位學者專家進行題項內容一致性建構。第二階段就具像化細項內容經專家效度評定,修正為正式問卷,提供宜蘭縣國民小學24位校長、89位主任與組長、51位級任教師及14位科任教師參與填答。其所蒐集資料分別以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及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得到下列結論: 一、學校環境規劃需要更多擁有優質教育理念人才投入,以提供學生卓越性、績效性、科技性與創新性之學習環境 。 二、以人、事、時、地、物為思考向度,重視學生認知成長與多元智慧發展,並配合學習者心理、生理、管理、哲理、地理、物理之學習需求。 三、以人、事、時、地、物向度作為優質教育學校環境規劃思考向度,獲得宜蘭縣國民小學成員高度肯定,且校長與級任教師更重視「地的思考向度」。 四、優質教育學校環境規劃條件有教學條件、行政條件與資源條件,同時關注核心面向、促成面向與支持面向,以提供教學運作所需之經費、建築、社區與環境之人力資源與物力資源。 五、優質教育學校環境規劃條件及層面,獲宜蘭縣國民小學成員高度肯定且校長和級任教師對行政條件與級任教師對資源條件更為重視。 六、學校環境規劃問題有行政問題、教學問題與資源問題,以偏遠與鄉下地區較容易發生;而服務年資5-10年、級任教師更重視資源問題方面之研習內容問題與人力不足問題。 七、學校內部優勢條件能因應組織外在威脅並積極爭取外在資源。內部弱勢問題,投入外在資源改善弱勢能力要配合學校本身動力。內部優勢條件重視優質團隊、教學運作需求、參與式建築設計及積極爭取經費。 八、優質教育學校環境規劃策略獲宜蘭縣國民小學成員高度肯定,城市地區較鄉下地區與偏鄉地區積極;不同職務類別之校長、級任教師較科任教師更重視事、時與物的規劃設計策略。 九、優質教育學校環境規劃條件可以有效預測規劃策略,且教學條件與資源條件的解釋效果最高。 十、優質教育學校環境規劃圖像內涵為精緻教育理念,規劃向度與規劃條件能促進並支援規劃策略,並因應規劃問題以建置優勢學習環境。 最後,本研究分別就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機關提出建議,並對未來研究提供方向,以致力學校能規劃更多優質學習環境與策略,裨益不同年齡學生獲得更有利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