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7
  • Item
    動物輔助治療介入物質使用障礙者之效益─以成年毒品受刑人為例
    (2024) 官郁芬; Kuan, Yu-Fen
    近年來,臺灣的矯正、醫療與社福系統投入大量心力在毒品的預防與藥癮治療。毒品對個人的影響,不僅是生理上的傷害,更需要關注其對心理的危害。而心理健康與自我效能,是戒癮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同時也是受刑人復歸社會的重要預測因子之一。由於,毒品受刑人同時有成癮者、被監禁者的雙重身分,因此,改善心理健康與提升自我效能,應該成為毒品處遇目標的重點之一。許多國內外研究指出,動物輔助介入對人的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且已有國外監所成功將動物輔助介入納入處遇計畫,並觀察到明顯成效。不過,多數研究的輔助動物皆為犬隻,對於帶馬匹進入監所的探索有限,而馬匹獨有的特性可能可以在介入過程中,帶來不同的互動樣貌與效果。本研究旨在探究除了現有的藥癮治療方式外,動物輔助治療能否提升毒品受刑人的心理健康與自我效能。研究對象為監所毒品處遇計畫中,自願參與且年齡介於20-65歲的男性毒品受刑人。採類實驗研究設計,使用成人心理健康量表、貝克絕望感量表、心理幸福感量表簡式中文版、中文版心自我效能量表,以及質性觀察紀錄,呈現參與者在介入前後三次評估中,心理健康與自我效能的變化。動物輔助治療介入方案,為期八週,每週一次,一次1.5小時,團體人數為13-15人,每次團體皆有明確的目標與架構。使用SPSS 23.0中文版進行數據分析,分析方法為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顯著水準為p<.05。 本研究共有35位毒品受刑人參與並完成三次評估。統計結果顯示,介入後毒品受刑人的整體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有顯著的改善與提升。此外,對總刑期短、初次使用毒品年齡較大、施用毒品長達年數介於11-20年的參與者,介入的影響更加明顯。研究結論是動物輔助治療,不僅有改善心理健康與提升自我效能,還有助於自我覺察、情緒穩定、衝動控制、責任感和同理心的培養,同時改善監所氛圍與互動模式,這些改變為毒品受刑人帶來重要且有效的幫助,但因為研究參與者特質的控制困難,結果顯示這些效果有許多的個別差異,因此須將個別差異納入考量,並期盼未來國內各監所,可將長期、常態性的動物輔助治療介入方案納入處遇計畫中。最後,建議未來研究,可針對不同性別的毒品受刑人,其在情緒管理、情緒穩定度、人際互動和社會適應,作進一步的探討。
  • Item
    不同協作學習模式對運算思維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相互信任、溝通效能、人際喜好、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
    (2022) 丁子宴; Ding, Zih-Yan
    隨著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生活中許多產品與服務都是需要藉由大量數據進行運算與分析,顯示出人們仰賴資訊科技來解決生活問題的頻率日益升高,於是越來越多研究紛紛闡述運算思維之重要性與教育上的應用,並詮釋其為數位時代下,每個人所需具備的基礎能力。本研究以電腦中介傳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的觀點切入,預期協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可以提升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之學習成效,並探討在協作學習中,不同溝通情境與不同小組組成對運算思維之影響,及學習者之間的相互信任(mutual trust)、溝通效能(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人際喜好(interpersonal liking)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否會具有中介效果。本研究採實驗研究法(experiment research),以2(溝通情境:匿名/非匿名)X 2(小組組成:異質/同質)設計,進行隨機抽樣(random sampling)班級、隨機分派(random assignment)溝通情境,再分層隨機抽樣(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小組組員,將研究對象(N = 156)分為四組實驗組與一組控制組,實施為期四週之教學實驗。 本研究透過獨立樣本t檢定、雙因子共變數分析與調節式中介分析完成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協作學習對運算思維學習成效具正向影響、(二)協作學習中的匿名溝通情境對運算思維歷程具正向影響、(三)匿名協作學習中的運算思維歷程,同質分組高於異質分組、(四)同質分組會正向調節人際喜好對於匿名溝通情境與運算思維歷程之中介效果,以及(五)協作學習對自我效能具正向影響。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研究與教學實務之建議。
  • Item
    機器人專題設計融入英語學習對學生英語自我效能、程式設計興趣、英語溝通焦慮、學習價值與英語學習進步之相關研究
    (2023) 林佳璉; Lin, Chia-Lien
    近年來,世界各國為了滿足其未來的人才需求,積極推動STEM教育以提升國家競爭力,從台灣教育制度來看,學生雖然能獲得很多概念性知識卻無法應用於日常生活,面對科技的快速發展,將會有被AI取代的危機。研究者身為台北市某國小之英語教師,觀察到高年級學生在英語程度有很大的落差,特別是英語差的學生在英語課堂總是無法有效提高其學習動機,因此本研究實施資訊科技融入國小高年級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希望藉由機器人程式設計的課程融入,提昇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英語學習價值與自我效能,進而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進步量。本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將近20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每班拆成15人的小班制教學,分別由外師進行一節40分鐘的課程,至少一周會有兩個班進行該課程。課程結束後將會進行問卷蒐集,並針對學生做前後測來分析學生的英語學習進步量。構面包含: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價值、機器人程式設計興趣、英語溝通焦慮等四個變項,並依序編制問卷。最後,再透過SPSS和AMOS進行信效度測驗、構面相關性分析和研究模式驗證之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機器人程式設計興趣和英語自我效能為正相關。(二)英語溝通焦慮和英語自我效能無顯著相關。(三)機器人程式設計興趣和英語學習價值是正相關。(四)英語溝通焦慮和英語學習價值無顯著相。關(五)英語學習價值和英語字彙學習進步量無顯著相關。
  • Item
    應用健康信念模式預測民用航空產業員工預防COVID-19行為之研究
    (2023) 房家儀; Fang, Chia-Yi
    2019 年COVID-19的出現,航空運輸被認為是「2019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主要驅動力之一,除了航空勞動力首當其衝外,少有研究探討航空公司員工在面臨未知傳染病威脅時的影響因素。本研究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航空產業員工COVID-19預防行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現況及相關的影響因素,以便利抽樣方式進行網路及紙本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共計583 份。對於COVID-19知識在性別、職務、工作前須檢測上呈現顯著。獨立樣本t檢定、ANOVA結果顯示在對COVID-19預防行為上不會因為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而有所差異。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指出,研究對象的預防行為與自覺嚴重性、自覺利益性、行動線索以及自我效能呈正相關,其中以自我效能 ( p<.001) 最具相關。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健康信念上與自覺嚴重性及自覺障礙性呈正相關、與自覺利益性、行動線索、預防行為等則呈現負相關。以預防行為作為依變項,透過線性迴歸分析,可以解釋的變異量為59.5%(R2= 0.595),且變異數分析達統計顯著。在社會人口學變項中性別、年齡、婚姻狀態、及健康信念模式、行動線索對預防行為有顯著影響,其中以行動線索、自覺利益性影響力最大。總體而言,這些結果表明,儘管存在差異,但預防行為的執行率非常高,同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結果也顯示心理健康有受到影響。
  • Item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國中生之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某國中八年級「戶外領導力登山課程」為例
    (2020) 謝孟育; Hsieh, Meng-Yu
    本研究主要探討「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國中八年級學童學習動機與自我 效能之影響。以相關研究調查與教學現場觀察發現學生的學習動機逐漸下降, 對自我學習的意義不明,遇到困難容易放棄。故研究者希望藉由戶外冒險教育 課程,打破固有學習框架,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 透過研究者設計之戶外冒險教育登山課程,採準實驗研究設計,以研究者 任教之新竹市某國中八年級兩個班級為實驗組 (N = 48),另隨機選兩班為對照 組 (N = 52),共 100 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學習動機量表」和「SEQ-C 青少年自我效能量表」。實驗組接受為期半年、三階段戶外冒險教育課程的實驗 設計,對照組則未接受任何實驗處理。研究結果採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 共變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量化資料呈現。 依據實驗結果,本研究之結論為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在提升實驗組學生「學 習動機」與「目標導向」、「追求成功」層面上有顯著性的顯著效果,且對低學 業成就之學生影響較大;對「自我效能」有正向提升效果,且「情緒自我效能」 有延宕性顯著提升,故戶外冒險教育之自發性挑戰、全方位價值契約、賦權、 失衡、引導反思、成功經驗移轉等元素有助於提升學習動機與情緒自我效能。
  • Item
    皮膚健康教育介入之成效:以臺北市社區為例
    (2020) 詹馥妤; Chan, Fu-Yu
    本研究主要探討皮膚健康教育介入之成效,運用介入路徑圖,發展皮膚健康教育方案並採用整合行為模式的架構,自行編撰皮膚健康行為量表,以準實驗設計,立意取樣台北市社區居民20歲以上成年男女性共60人,實驗組31人與控制組29人。以次數百分比描述兩組之控制變項,以平均值與標準差描述兩組之效標變項,並以卡方檢定及獨立t檢定兩組之同質性,配對t檢定探討兩組前、後測之變項關係,以廣義估計方程式探討兩組效標變項之斜率差異。 研究結果如下: 一、兩組間之控制變項除了性別以外,皆無統計上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有關皮膚健康知識、皮膚健康自我效能、皮膚健康行為意圖以及皮膚泛紅特徵於課程介入之前、後測,有達統計顯著差異。控制組有關皮膚健康行為意圖於課程介入之前、後測有達統計顯著差異,皮膚健康知識、皮膚健康自我效能以及皮膚泛紅特徵於課程介入之前、後測未有達統計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有關皮膚健康知識、皮膚健康自我效能、皮膚健康行為意圖以及皮膚泛紅特徵於課程介入後,顯著優於控制組。 四、運用整合行為模式提昇皮膚健康知識、增強皮膚健康自我效能以及皮膚健康行為意圖、降低皮膚泛紅特徵有顯著差異。 五、降低皮膚泛紅特徵與提昇皮膚健康知識有顯著相關。 本研究課程搭配教學工具對於提升皮膚健康知識、增強皮膚健康自我效能、增強皮膚健康行為意圖,降低皮膚泛紅特徵具有很好的成效,因此,運用整合行為理論改善研究對象之皮膚健康,可做為公共衛生政策制訂之參考。 建議擴大研究年鹷範園及樣本,皮膚健康教育介入計劃能持續推動且擴及其他場域的合作,以增進國人皮膚健康。
  • Item
    成人初顯期個體恆毅力與幸福感的關係:以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未來時間觀為干擾變項
    (2019) 黃友亘; Ng, Yew Ge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成人初顯期個體恆毅力、自我效能、未來時間觀和幸福感的關係,並藉由文化、性別和年齡等背景變項,檢視各變項之間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以來自台灣、馬來西亞、香港、中國大陸和澳門,年齡介於18至29歲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為研究對象,共412人。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樣本。研究工具包含「恆毅力量表」、「自我效能量表」、「未來時間觀量表」和「幸福感量表」。資料分析使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以及多元迴歸等方法。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不同年齡組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有顯著差異,其中高年齡層的個體在「興趣一致性」高於中年齡層和低年齡層的個體;不同性別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未來時間觀有顯著差異。其中,女生在「未來正向時間觀」顯著高於男生。 二、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自我效能與幸福感彼此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 三、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未來正向時間觀與恆毅力和幸福感之間分別有顯著的正相關,而未來負向時間觀則與恆毅力有顯著的負相關。 四、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以及自我效能均可正向預測幸福感,且自我效能對恆毅力與幸福感有部分中介效果。 五、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與未來正向時間觀的交互作用達顯著,且對幸福感有正向影響。進一步分析發現,未來正向時間觀對恆毅力與幸福感之關係有干擾效果,其中未來正向時間觀高分組,其恆毅力對幸福感的正向解釋力較高。 六、成人初顯期個體的自我效能與未來正向時間觀對恆毅力與幸福感之關係有干擾型中介效果。 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臺灣北區結核病病人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因素探討
    (2020) 張睿欣; Chang, Jui-Hsin
    結核病和一般傳染病不同,其初期症狀及接受臨床治療的時間皆因人而異,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結核病人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因素,進而瞭解三個主要變項的相關性。 本研究所指研究對象為2019年北區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四縣市,經醫師診斷確診為結核病,並通報於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結核病追蹤管理系統」資料庫立案,接受治療且服藥中的個案912人為研究母群體,獲得有效問卷285份,回收率97.6%,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及生活品質平均得分均屬中上程度。 二、研究對象的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與社會支持呈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的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職業、居住地、有無慢性病及有無罹患結核病後擔心的事情與自我效能、生活品質呈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及其四個來源、自我效能與生活品質間有顯著相關,表示社會支持及自我效能越好,生活品質也越好。 五、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對生活品質為最重要的預測因子,可解釋總變異量的47%。
  • Item
    國小教師自我概念、情緒智力與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2010) 游依娜; Yi-Na You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在自我概念、情緒智力與自我效能間的差異與關係。過程採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共抽取桃園縣32所公立國民小學的教師做為本研究之受試者,有效樣本共448人。研究工具包括「教師自我概念量表」、「教師情緒智力量表」與「教師自我效能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與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考驗。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小教師的整體自我概念,在性別、年齡、最高學歷、教學年資、職務等背景變項上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而在學校規模變項上並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二、國小教師的整體情緒智力,在最高學歷背景變項上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而在性別、年齡、教學年資、職務、學校規模等變項上並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三、國小教師整體的自我效能,在年齡背景變項上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而在性別、最高學歷、教學年資、職務、學校規模等變項上並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四、國小教師的自我概念與情緒智力之間有四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且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五、國小教師的自我概念與自我效能之間有二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且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六、國小教師的情緒智力與自我效能之間有二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且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七、國小教師的自我概念與情緒智力對整體自我效能有顯著的預測力,其中以自我激勵層面對整體自我效能之預測力最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國小教師、學校單位機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歷史人物楷模對國中生希望感及自我效能的影響
    (2018) 王珮馨; Wang, Pei-Hsin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歷史楷模人物課程對國中九年級學生希望感、自我效能之影響。主要的研究目的為設計具有歷史人物認知與情意的課程,透過歷史人物故事與學生生活經驗連結,進而反思自己的學業及生涯目標,提升學業及生涯的希望感及自我效能。經歸納研究結果後,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未來研究及教師推行此課程之參考。 本研究以單因子獨立樣本實驗設計,並以前、後測評鑑實驗效果。研究對象為新北市國中九年級四個班的學生,並以班級為單位,抽選其中兩個班進行歷史人物楷模課程(59人);另兩個班為對照組(58人)。實驗組接受每週一次,共八週的實驗處理;對照組則安排於實驗結束後做後續處理。並以「學校希望感量表」及「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作為實驗前後的效果評量工具,並將學生在各依變項的反應,以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以考驗歷史楷模人物課程之實施效果,並以學生的課程學習單及教師教學省思作為課程質性資料之佐證。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接受歷史楷模人物課程之國中生,對於提昇學校希望感之「課業學習」、「生涯抉擇」具有顯著效果;「可能性」則無顯著效果。 二、接受歷史楷模人物課程之國中生,對於提升學業自我效能、生涯自我效能具有顯著效果。 三、實驗組學生在學習單回饋中對歷史楷模人物課程多表示正向肯定,認為此一系列課程在認知及情意學習有幫助。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及成果,進行討論及建議,以作為未來在歷史課程的教學及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