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跨國共構歷史教材之越國理解:以中日韓《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為例(2013) 李涵鈺為瞭解跨國共構歷史教材的意義與爭議,本研究以中日韓三方合作經驗為例,思考跨國共構教材的價值,並提出理想的共構模式。首先以文獻探討國際教科書對話的背景及發展現況,為後續討論奠定歷史背景圖像;次者,透過實地訪談13 位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的參與者,瞭解共構的歷程、發展與挑戰;再者,分析《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架構及內容議題,以之與中、日、韓三國的國家版歷史教科書進行對照探討,從兩者的差距探究共構版本的限制與特點,並反思跨國共構歷史教材的意義及問題。 研究發現:東亞三方形成跨國學術共同體,建立歷史對話機制,增益了歷史視野的相互理解;共構版教材賦予教材更開放的定義,不限定單一國家作者及單一國家,具有拓寬歷史視野及縮小各自國家對歷史理解存在的差異;而「共構」使得部分歷史記憶有了再議的可能,惟難以短時間改變主流記憶及結構面的分歧。最後,中日韓共構經驗所呈現的「東方模式」,融合東方文化強調集體、共識、民族性等性質,有跨國取向,但尚未達到越國的境界。 針對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若干建議:1. 針對共構版本進行實徵性研究,瞭解落實程度與使用情形;2. 進行現行歷史教科書內容的修訂,並將共同編撰歷史教材的經驗轉化為現行歷史教科書敘寫的建議。3. 教材共構的理想模式,應關照教師及學生的需求,在持續對話與評估中達到循環改進。Item 大學教師對電子教科書使用現況之探討(2007) 林冠吟本研究從大學教師教學的角度出發,首先了解國內外電子教科書出版的情形,接著探討國內大學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之現況、問題,以及對教科書數位化之需求與所期望的功能,最後則討論大學教師對於國外教科書出版社販售電子教科書之商業模式的看法。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為訪談法,採取立意抽樣,透過觀察教師之個人教學網站,選取具有電子教科書使用經驗者做為訪談對象,總計訪談十位大學教師。 研究發現,大學教師所使用的電子教科書多為免付費即可取用的教科書完整內容檔案以及網路上之文章與書籍的全文;大學教師獲知電子教科書的管道多元,以透過網路搜尋引擎自行查找為主;大學教師並不常使用圖書館所提供的電子書館藏;電子教科書之使用方式與紙本教科書並無不同,且未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方式。除了圖表之數位化以外,目前大學教師並無教科書數位化之需求。電子教科書若僅為紙本教科書的數位版本,對教師並不具有吸引力,需發揮紙本教科書所無法達成的效果。教師對商業模式的看法中,以價格為首要課題,教師們普遍認為電子教科書需比紙本教科書便宜,然而合理的定價方式尚未有定論,值得進行更深入的研究。Item 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之原住民族群內容(2006) 蔡宜倩本研究旨在探討教科書市場開放後,九年一貫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在原住民文化內涵上的呈現情形,透過內容分析法與訪談法,瞭解目前各校使用率較高的三個版本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原住民教材的呈現情況。 研究者參考文獻,改編學者陳枝烈、呂枝益、游進昌等之研究分析架構,製成「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原住民內涵主題類目表」與「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原住民內涵主角類目表」,分別以課文「段落」以及圖片「幅」為單位進行分析,範圍包括了南一版、康軒版、和翰林版等三個版本之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一到六冊,共計18冊。研究結果如下: 壹、在課程設計取向與原住民教材比重上 一、各版本教科書原住民教材之課程設計採「附加模式」 二、原住民教材佔教科書的比重,各版本皆達1%以上 貳、在主題類目上 一、各版本教科書於四大主題類目的呈現略有不同 二、各版本教科書於各主題類目上的分佈情形不一 三、各版本於各主題類目上之綜合比較各有特性,各有不足 四、整體教科書偏重某些主題,教材集中在一年級 參、在主角類目上 統計結果發現,現今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仍是以傳統九族出現的次數為多,新增列的太魯閣族、邵族和噶瑪蘭族比例很低。 肆、在訪談分析上 本研究對教科書進行內容檢視時發現,現今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有關原住民相關內容的設計上,仍有一些問題可以改進,將研究發現陳述如下: 一、消失不見:原住民族之人物楷模僅有莫那魯道;而事蹟只有抗日。 二、過濾與不均衡:文化接觸以漢族為主軸;台灣開發過程中原住民族扮演配角。 三、支離破碎與孤立:原住民族之文化內涵展現表淺;祭典呈現,流於走馬看花。 四、違反真實:族群歷史未能反映真實衝突;未見對原住民社會困境之分析。 五、其他:原住民族十二族群,未能皆提及;教材內容,集中於歷史科目。 六、經由訪談後,發現教科書會呈現上述問題之因,歸納有以下幾點: (一)缺少原住民相關史料 (二)受限於編輯方式 (三)避免爭議的心態 (四)不自知的漢族立場價值判斷 (五)侷限人口比例的思維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壹、對未來教科書編寫原住民相關教材之建議 一、善用多元化的編撰技巧 二、依據各科性質匯入適合主題 三、課程目標應與多元文化教育做結合 四、加入以往較少論述的題材 五、建立編輯原住民題材資料庫 六、定期檢視教科書並修正 七、對本研究之發現加以改善 貳、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 (一)後續研究者可對國小加國中的部分進行探究,以達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並可擴大研究範圍,使教材分析更加完整。 (二)後續研究者亦可對其他的學習領域,進行研究;或是探討多元文化教育的其他主題。 二、研究方法 後續研究者可以運用其他研究方法,以進一步瞭解教科書實際運用層面的相關問題。 三、研究工具 可擴大相關文獻的分析,邀請學者專家參與討論,研發更為完整詳細的類目表,使教科書的分析能更趨於客觀與周延。Item 民主化下的台灣公民課程民主政治內涵之演變----國中階段公民類科教科書的探討(2005) 陳宛秀; Chen Wan-Hsiu本研究旨在探討民主化下的台灣公民課程民主政治內涵之演變,以國中階段公民類科教科書作為研究對象,透過文獻探討及內容分析法,了解威權體制時期、民主轉型時期及民主鞏固時期,國中公民教科書的民主政治內涵演變情形。 研究結果如下: 壹、民主政治認知內涵分析 本研究分析各版教科書的民主政治認知內涵,有以下四點結果: 一、民主政治認知內涵呈現形式除了89年南一版外,其餘各版皆以主要主題較多,74年版、89年康軒版及89年南一版,主要、次要主題內容比率相近。 二、各版教科書民主政治認知內涵主類目之重點為「民主政治的基本原理」。 三、各版教科書的民主政治認知內涵的分佈,皆以國中二年級(八年級)出現次數最多,顯示國中二年級(八年級)是教導民主政治認知內涵最主要的時期。 四、「法律主治」、「人民主權」、「憲法中的基本人權」是各版的重要主題;「責任政治」、「政黨體制」、「選舉制度」和「世界公民」的主題從民主轉型期的83年版後才開始受到重視,並延續到民主鞏固期的版本。 貳、民主政治態度內涵分析 本研究分析各版教科書的民主政治態度內涵,有以下四點結果: 一、民主政治態度內涵呈現形式除了74年版的主要主題多於次要主題外,其他各版皆以次要主題為主。 二、主類目之重點, 74年版以「對政治權威的信守」為主; 83年版以及89年康軒版和南一版的教材內容皆以「對民主的信守」為主。 三、各版教科書的民主政治態度內涵的分佈,皆以國中二年級(八年級)出現次數最多,顯示國中二年級(八年級)是教導民主政治態度內涵最主要的時期。 四、「守法的精神」是各階段的主題重點;「尊重政府權威」的主題僅在74年版才是重點內涵;「愛國心(國家認同)」隨著民主化的進展而有減少的趨勢;「政治參與的意願」與「多元價值」的主題,在民主轉型後,逐漸受到重視。 參、民主政治實踐內涵分析 本研究分析各版教科書的民主政治實踐內涵,有以下四點結果: 一、民主政治實踐內涵呈現形式,在各版都是以次要主題為主。 二、主類目之重點, 74年版以「生活面」為主, 83年版及89年康軒版和南一版都以「制度面」為主,但兩者在各版皆各佔約一半的比例。 三、各版教科書的民主政治實踐內涵的分佈,皆以國中二年級(八年級)出現次數最多,顯示國中二年級(八年級)是教導民主政治實踐內涵最主要的時期。 四、「實現民主政體」、「落實法治」、「具有表達意見與理解他人的能力」各版都相當重視;「具有參與政治討論與理性協商的能力」、「具有團體運作與執行的能力」,則有加強的必要。 肆、策略類目分析 本研究分析各版教科書的民主政治內涵的編寫策略,有以下二點結果: 一、量的部分:各版本最主要的編寫策略以「說明解釋」,「分項陳述」,「比喻或舉例說明」及「問題形式」為主;較少使用的是「相互對比」、「引述法律名稱或條文」及「類推與歸納」;只出現於威權體制時期的74年版和民主轉型期的83年版的類目有「選擇撰述」、「典型表揚」、「權威或規範語句」。 二、質的部分:各版教科書隨著台灣民主化的進展,語詞使用趨於多元及生活化,教材內容及活動設計更為活潑多樣化,並採用流行口語化的文字,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取材也突破威權政治下的侷限性。其他在版本、作業形式、照片使用、族群、國家認同等的描寫各版都有不同的特色。 伍、台灣民主化發展對國中公民類科教科書民主政治內涵演變的影響 本研究分析台灣民主化發展對教科書的民主政治內涵演變的影響,有以下四點結果: 一、認知內涵:民主轉型時期,選舉與政黨活動蓬勃發展,因此「民主政治體制與運作程序」的類目,如「政黨體制」、「政治平等」、「責任政治」、「選舉制度」、「利益團體」等主題都有增加。民主鞏固時期重視以民為主的精神,所以「人民主權」就成為教科書主要的主題內涵。 二、態度內涵:威權體制時期,以威權統治為主,強調「對政治權威的信守」,以愛國家、守法守紀等內涵為重點。民主轉型後,政治參與擴大,強調「對民主的信守」。民主鞏固階段,要對民主程序有高度信任感,以「對民主的信守」為主要內涵,但對於國家認同難以形成共識,所以在現階段的教科書中很少提及「愛國心(國家認同)」的內涵。 三、實踐內涵:民主轉型時期到民主鞏固時期,是台灣民主發展最快速以及高度發展的時期,所以「實現民主政體」的主題所佔比例最高。 四、策略類目: (一)「量」的部分,威權體制時期以維持威權體制,鞏固政權為目的,教材中較常使用權威性的編寫策略,但這些策略在民主轉型後就大為減少,在民主鞏固時期的教材就不再出現。 (二)「質」的部分,在「教科書版本的演變」、「語詞使用的轉變」及「國家認同內涵的轉變」上隨著民主化發展而有不同的演變。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壹、對未來教科書發展民主政治內涵教材之建議 一、在課文中傳達法律主治的真正意涵 二、由學生角度看待社會正義問題 三、由學生角度來說明世界公民的觀念與素養 四、透過台灣族群問題的說明,學習包容與尊重 五、說明台灣在國際上努力的成績,加強學生國家認同的體認 六、加強民主生活實踐能力 七、善用多元化的編寫技巧 貳、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可針對教師手冊以及各家出版社編輯理念等做研究分析,並擴大研究範圍,此外亦可觀察連續幾年,學校使用率最高的是那一些出版社,其教材內容有何特別之處,而這些教材內容與統編本的教材內容有哪些差異。 二、研究方法方面,後續研究者可用其他研究方法,以進一步瞭解教科書實際運用層面的相關問題。 三、研究工具方面,可擴大相關文獻分析,邀請學者專家參與討論,研發更為完整的民主政治內涵分析類目表以及策略類目表,使教科書的分析更加周延。Item 初學駕駛之基礎教育訓練課程研發-學習讀本篇(2012-04-31) 蘇宜芬; 宋曜廷; 陳茹玲; 張新立; 羅孝賢; 劉美慧; 阮淑雅本研究結合教育心理、課程設計、交通安全、測驗評量、視覺設計等專長學者之專業,組成跨領域的讀本編輯與研究團隊,並透過嚴謹的審查制度,共同編審出適合初學者需求的課程綱要與讀本。 在課程綱要的發展方面,強調結構原則、知識整合、實用性與問題解決。在讀本設計方面,則以初學駕駛者的需求出發,力求章節結構清楚,文字簡明意賅,以能清楚傳達概念為原則。此外,本研究也以高中、職學生為對象進行實徵研究,並據此調整讀本的可讀性與適切性。本研究共發展學科課程綱要與對應教學指引、汽機車學習讀本與對應教學投影片,以及命題計畫、試題設計流程與實作評量例題。 本研究期藉此讀本傳遞給初學駕駛者正確的駕駛態度與技能,讓駕駛人對交通系統及其元素、駕駛道德與安全駕駛的觀念能有整體的認識,能掌握交通系統的運作特性、風險與相關規定,降低其在道路上發生事故的機率。同時,培養駕駛人良好的道德與駕駛習慣,增進我國道路駕駛之安全性,達到促進交通安全的目標。Item 台灣地區高級職業學校環境教育現況調查研 究:共同科目環境教育教材內容分析(1991-05-18) 晏涵文; 劉潔心; 邱詩揚本研究旨在分析台灣地區高職現行共同教 材中,所含環境教育內容之「質」與「量」。藉 以瞭解各科教材目前涵蓋環境教育概念之比重 、分布情形及其內涵,以作為未來高職環境教育 教材編擬修訂及學生課程發展之依據。 本研究經建構「高職環境教育概念分析架 構」,廷聘資深高職教師進行評定分析員訓練研 習會後,以「內容分析研究法」及「專家座談會 」二方式,分析高職共同科目國文、三民主義、 倫理道德、軍護、地理、生物及自然科學概論等七科目,所得重要研究結果如下: 1.高職共同科目中,以「自然科學概論」及 「倫理道德(國友版)」所含環境教育概念數最多 ,其含量約佔全教材之十分之一;國文及地理(東 大版)科之含量最少,均不及全教材之百分之三。 2.共同科目環境教育教材中概念分布情形, 以「公害汙染」概念數最多(佔26.8%),且分布平均 於七個科目中,僅三民主義所含此類概念較少(僅 佔1%);其餘「資源」、「環境倫理」、「生態平 衡」、「人口」四類,概念數含量依次遞減,且呈 現各科明顯分布不均情形;而「地球」此類概念 含量最少(佔1.74%),且分布不均最嚴重,不僅有四 科(地理、三民主義、倫理道德、軍護)沒有任何 地球概念,且其他科含量亦微乎其微。此顯示除 在含量的增加外,同時要注意考慮各類環教概念 平均分布在各科之間的原則。 3.在各科目之環教概念中,以國文科教材所 含概念中屬於「主要概念」的比例最多(佔 94.4%),其次為自然科學概論與倫理道德科;然三民 主義與地理兩科「次要概念」超過全概念數之 一半以上。此類科目極待編入以環教為「主要 概念」陳述方式的教材內容。 4.共同科目環境教材的「質」方面,多科仍 偏向「以事實為中心」的環境問題陳述,缺乏「 以人為中心」的互動陳述,其實許多內容只需編 者筆鋒稍轉換或文字上進一步陳述即可成為「 以人為中心」的環境教育教材;另部分教材雖已提及些許環教概念,且在並無脫離原主旨之虞下 ,卻未能周全或深入陳述環教概念,致使概念傳達 不清,顯示編者對環境教育概念內涵之體認仍有 待提昇。 5.共同科目教材中之習題,作業或練習均多 屬知識層面的認知領域目標,缺乏以「價值」或 「技能」導向的活動內容。對能使學生瞭解周 遭環境並幫助學生作明智決定的思考性作業亦 付之闕如,此確是高職現行共同科目教材可改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