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單側聽損者學校適應歷程之探究(2023) 許恆旗; Hsu, Heng-Chi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中的詮釋學,主要是探討單側聽損者學校適應歷程。本研究招募兩位單側聽損者作為研究對象,以半結構性深度訪談方式了解單側聽損者在學校適應歷程中的經驗與感受,並在遇到困境時,採那些策略去因應,以及對於未來單側聽損者在求學過程中,有什麼樣的期待與建議。研究結果指出,單側聽損者在學業表現及人際關係較易遭遇到困境,但在學業表現的部分,她們並不會因此感到憂心,因為她們大多能建立自己的學習策略來因應,而其人際關係在國中階段時,常會因聆聽問題,而與同儕互動產生困境,她們後續積極地運用了承認策略、提升溝通技巧及同理與尊重等相關社會技巧,因此在高中時期人際關係漸入佳境;在自我概念部分,她們雖曾有自我概念低落的想法,但並未因此而消極,反而藉由不服輸的個性及從參與的活動中肯定自己,來發展出正向積極的自我概念,使自己在未來的求學階段順利適應校園生活。她們一致認為,倘若學校能適時提供特殊教育服務與支持,那麼勢必能協助單側聽損者順利適應校園生活,而從本研究也能看到特殊教育鑑定對單側聽損者在學校適應上的影響,因此研究者就本研究的結果與發現,給予相關之具體建議,作為未來教育實務及政策措施調整之參考。Item 升學路徑對大學生自我調節學習特質與學業表現之影響—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考試分發多元入學管道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6-??) 鄭夙珍; 王金龍; Nellie S. Cheng, Jin-Long Wang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實施,破除單一考試方式,予以考生選擇適合自己升學管道的機會。三種入學管道(繁星推薦、申請入學、考試分發)之升學路徑的差異,影響學生之學習經驗。過去多元管道的比較多探討管道間學業表現之差異,本研究加入自我調節學習特質之影響,有助於理解學業表現差異的原因。由於繁星推薦管道入學標準取決於高中學業表現,而考試分發管道應考時間最長,本研究假設繁星推薦與考試分發兩種管道學生的升學經驗較有助於培養自我調節學習特質,因而也有較佳大學學業表現;另一方面,由於申請入學管道最具有適性揚才的特徵,申請入學生相較於其餘兩管道應有較佳學業動機。本研究以Sitzman與Ely(2011)自我調節學習精簡架構的九變項為探究基礎,首先進行內部因素結構,再據以探討(1)三類學生之自我調節學習對學業表現影響之模式差異,及(2)三類學生在自我調節學習及學業表現之差異。本研究於個案大學學生事務系統蒐集資料,樣本包括繁星推薦513人、個人申請1929人、考試分發2100人,共4542人。研究結果顯示四項自我調節學習建構(目標動能、調節機制、學業動機、投入時間)中,目標動能及投入時間對學業表現有預測力,此一預測模式有跨類別的一致性;而目標動能及投入時間也具有群組差異,呈現出繁星推薦及考試分發優於申請入學管道的結果;就學業表現而言,繁星推薦優於考試分發、而考試分發又優於申請入學。與假設不符的是,學業動機對學業表現無預測力,也未有群組差異。本研究提出研究結果對多元入學方案之實務意涵。Item 不同回饋操弄對臺灣國中生期望─價值信念與學習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12-??) 彭淑玲; Shu-Ling Peng本研究採用教學實驗法,將實驗操弄融入公民與社會科課程,考驗不同回饋對學生持有之期望──價值信念與學習表現的影響。本研究共抽取170位七年級學生參與研究,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不同回饋操弄(自我/常模/多重參照回饋組、對照組),並於第一次~第三次段考前/後三個階段蒐集學生的期望──價值信念與學習表現資料。蒐集資料以二因子混合樣本變異數分析與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考驗之。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回饋對學習者持有的動機信念與學習表現帶來不同效果。常模與多重參照回饋組對自我效能的效果較大,在第三次測量得分顯著高於第一次測量與對照組;多重參照回饋組對學生持有的重要效用性信念之正向效果最大,能提升學生在第二階段的重要效用性信念,並隨著操弄次數增加,在第三階段持續維持正向效果;而其他三組學生的重要效用信念則隨時間逐漸下滑。最後,本研究發現:在排除第一次學習表現後,自我參照回饋組的第二次學習表現顯著高於多重參照回饋組與對照組,但與常模參照回饋組無差異;隨著回饋操弄時間增加,三組實驗組的第三次學習表現均顯著高於對照組,但此三組之學習表現並無差異。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教學與未來研究建議。Item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班級排名對個人學業能力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03-??) 鄭皓駿; 陳婉琪; Hao-Chun Cheng, Wan-Chi Chen身為班級的「雞首」或「牛後」,對一個人會有影響嗎?依照「大魚小池效應」(類同「雞首牛後」),學生每天長時間與班上同學一起上課、學習,班上同學的學業表現往往成為個人對自我學業表現評價的重要依據,進而影響其未來的學業發展:在班上排名前面(雞首),可讓學生更有自信去增進學業表現;反之,落後的班級排名(牛後)則減損個人自信。然而,「牛後」卻也同時意味著優秀同儕的正面影響。因此,在評估「大魚小池效應」時,如何排除同時存在的同儕因素,是一大挑戰。本研究利用「臺灣長期教育追蹤資料庫」與「一階差分模型」避免內生性與遺漏變項可能造成的估計偏誤。研究發現:一、對低學力的學生來說,身為雞首有相當大的正效應;反之,對程度較好者,雞首卻有負影響。二、同儕平均學業能力對所有人都有正面影響,但對程度較低者影響更強。Item 提早入學資優生智力、學業表現及資優特質之追蹤研究—以新竹縣市為例(2012) 莊麗頤; JUANG, LIH-YI本研究旨在探究提早入學資優生智力、學業表現與資優特質之表現情形。研究對象為新竹縣市九十四至九十九學年度通過鑑定並就讀於新竹縣、市國小的提早入學資優生。調查對象包含70名學生、48名教師及48名家長。 追蹤調查分三階段進行,研究方式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蒐集提早入學資優生入學鑑定時的測驗分數及基本資料;第二階段調查提早入學資優生入學後1-6年間的智力、學業與資優特質表現並進行資料分析;第三階段針對智力增長組與智力降低組各2位家長進行半結構式訪談。 研究工具包括:魏氏幼兒智力量表修訂版(中文版)、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中文版)、國語科成就測驗、國民小學數學科成就測驗以及資優行為觀察量表,所得數據以SPSS 19.0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在智力表現方面,提早入學資優生入學前智力最低為128,最高為155;入學後智力最低為108,最高為161。入學前後的智商以130~144人數最多。所有組合分數以處理速度得分最低。分測驗以類同、常識及圖形設計得分最高;刪除動物與符號替代得分最低。 二、在學業表現方面,提早入學資優生在國語成就測驗及數學成就測驗之表現皆高於PR55,且數學科表現優異的人數比例較高;「智力增長組」之提早入學資優生成績在各科皆優秀。 三、在資優特質表現方面,提早入學資優生得分最高為正向動機、創意思考及情緒表現;最低則為風趣幽默。由訪談發現:「智力增長組」在興趣廣泛、高度專注力、閱讀能力與學習速度四項特質表現突出。 四、在WISC-IV的全量表智商方面,WPPSI¬-R全量表智商133~138的表現高於WPPSI¬-R全量表智商128~132 的表現。指數分數方面,WPPSI¬-R全量表智商133~138在知覺推理指數高於WPPSI¬-R全量表智商128~132和WPPSI¬-R全量表智商139以上的表現。分量表中,男生在算數分量表得分顯著高於女生,提早3個月以上入學者顯著高於提早3個月內入學者;低年段在圖畫概念和數字序列分量表得分顯著高於高年段者;WPPSI--R全量表智商133~138在符號尋找分量表的表現高於WPPSI--R全量表智商128~132 的表現。 五、提早入學資優生在高年段的數學學業表現顯著優於低年段; WPPSI¬-R全量表智商133~138的數學學業表現高於WPPSI¬-R全量表智商139以上的數學學業表現。 六、在資優特質之總分表現,高年段和提早3個月以上入學在教師評量資優特質總表現顯著高於低年段和提早3個月內入學的學生。九個分量表得分方面,女生在教師版的敏感性及情緒表現兩項分量表得分顯著高於男生;男生在家長版幽默風趣分量表得分顯著高於女生;高年段則在分析性思考、創意思考和幽默風趣特質比現優於低年段者。 七、智力增長組在語文理解指數、知覺推理指數、工作記憶指數、類同、記憶廣度、詞彙及理解分測驗顯著高於智力降低組;而智力降低組則在刪除動物分量表得分顯著優於智力增長組。 八、智力增長組在國語和數學學業表現上顯著優於智力降低組。 九、智力增長組在教師版的語文表達與人際互動兩項特質顯著高於智力降低組。 十、WISC-IV的語文理解指數與國語科學業表現呈顯著正相關,且最能預測國語科學業表現的是語文理解指數。 十一、提早入學資優生智力變化的因素除了家庭資源多寡、親子互動時間長短、學校教育之外,還包括注意力與專注力問題、接受測驗時的態度、表達能力等;同儕互動則對智力變化沒有影響。 本研究依據上述結論,針對未來教育及研究提出具體之建議,以供家長、教師、教育行政機關以及研究者參考。Item 虛幻的自我知覺:自我提升對於台美青少年學業表現之短期及長期代價(2013) 吳相儀; Hsiang-Yi Wu儘管在美國文化中普遍的觀念認為自我提升是有益的,但實證證據卻仍存在歧異。本研究將採用一個改良的研究方法來修正過去研究中操作上的不足,並針對台美青少年的自我提升提供理論分析。研究一欲建立出潛藏於自我提升傾向下的動機,以檢視台灣青少年自我提升與學業成績之關係,研究對象為214位台灣七年級的國中學生,研究方法為請受試者完成數學測驗後,將受試者自評答對題數、實際答對題數、提供金錢獎勵再次自評答對題數,分析這三者間的殘差與學期總成績之關係。研究二則是採用與研究一同樣的研究方法探討台灣和美國青少年自我提升與數學學期總成績之關係,研究對象為214位台灣七年級的國中學生以及128位美國七年級和十年級學生。研究三追蹤研究二所有參與者的自我提升與後續四個學期的數學學期總成績之長期關係。研究四則是檢定毅力為自我知覺和學業表現之中介變項的假定,研究對象與研究一相同。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1)本研究的改良工具,在研究一產生三種比較方式並證實了動機偏誤。首先,驗證台灣青少年「正確自我評估者」短期學業成績較「自我貶抑者」和「自我提升者」為佳;其次,發現「無意的正確自我評估者」短期學業成績較「無意的自我貶抑者」和「無意的自我提升者」為佳;最後,「有意的自我貶抑者」的短期學業成績較「有意的自我提升者」和「有意的正確評估者」為佳。(2)研究二在台灣和美國青少年短期數學成績也採用和研究一同樣的三種比較方式,只有在「有意的自我評估」這一項,台灣「有意的自我貶抑者」成績優於「有意的正確評估者」和「有意的自我提升者」;其他的五種比較結果均為「正確自我評估者」短期數學成績最好。(3)研究三將所蒐集的資料包括自我提升(無意的自我評估和有意的自我評估)、國家(台灣和美國)、以及數學學期總成績(四個學期)進行三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在「無意的自我評估」方面,無論是台灣和美國青少年,四個學期的數學成績均為「無意的正確自我評估者」表現最好,其次為「無意的自我提升者」及「無意的自我貶抑者」;然而,在「有意的自我評估」方面,三因子交互作用達顯著,主要結果有二方面,首先,台灣學生「有意的自我貶抑者」四個學期的數學成績均優於「有意的正確評估者」和「有意的自我提升者」,美國「有意的自我貶抑者」有三個學期的數學成績優於「有意的自我提升者」;其次,就「有意的自我提升者」的受試者而言,美國人有兩個學期的數學成績優於台灣人,就「有意的自我貶抑者」的受試者來說,台灣人四個學期的數學成績表現均優於美國人。(4)研究四在「無意的自我評估」中,毅力是自我知覺偏誤與學業表現之中介變項;然而,在「有意的自我評估」中,毅力則無中介效果。 本研究對理論、研究及實務皆具義涵,貢獻包括:(1)創建了一個改良的方法,修正過去研究中操作上的不足,為此領域踏出重要的一步。(2)建構出自我提升完整的構念以及澄清其潛藏之動機偏誤(3)國內外第一個採用此創新方法,去區分出自我提升在跨文化的差異,尤其是進一步釐清台灣人的自我貶抑偏誤。Item 高職學生之自我設限、個人目標導向、自尊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2006) 黃雅惠; Ya-Huei Hua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高職學生之自我設限、個人目標導向與自尊的相關情形,同時探討高職學生自我設限、個人目標導向、自尊與其學業表現的關係。 本研究以高職學生804名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自我設限量表」、「個人目標導向量表」與「自尊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處理。研究結果發現: (一)不同性別高職學生在自我設限並無顯著差異存在,而在趨向精熟目標、逃避精熟目標及自尊有性別差異; (二)不同年級高職學生在自我設限及自尊亦無顯著差異存在,而在趨向精熟目標、趨向表現目標及逃避精熟目標有年級差異; (三)高職學生的個人目標導向的線性組合分數與自我設限的線性組合分數有相關存在; (四)高職學生之自我設限與自尊有顯著多元相關; (五)高職學生之自我設限、個人目標導向及自尊可以有效預測學業表現。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高職教學、學習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原住民青少年之家庭支持、心盛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以恆毅力為調節變項(2018) 趙信祈; Chao, Hsin-Chi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青少年的家庭支持、恆毅力、心盛及學業表現之關聯情形,並檢視恆毅力在家庭支持與心盛及學業表現之間的調節角色,並以非原住民青少年作為對照樣本。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之方式選取花蓮縣及苗栗縣各一所國中的青少年,有效樣本共計519位(原住民青少年共241位,佔46.4%;非原住民青少年共278位,佔53.6%)。本研究所得之問卷資料以One-way MANOVA、Pearson’s 積差相關及階層多元迴歸進行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 原住民青少年在不同背景變項上之差異情形: (1) 七年級生的恆毅力高於八年級生,八、九年級生的負向情緒多於七年級生,七年級生自陳之整體學業表現高於八、九年級生。 (2) 不同性別的原住民青少年在家庭支持、恆毅力、心盛及整體學業表現上無顯著差異。 (3) 父母維持婚姻的青少年在社會心理層面的展能優於父母離婚者。 (4) 核心家庭的青少年之恆毅力高於依親教養家庭的青少年;家庭結構因素在青少年的家庭支持、心盛及整體學業表現則無顯著差異。 (5)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原住民青少年在家庭支持、恆毅力、心盛及整體學業表現皆無顯著差異。 二、 原住民青少年的家庭支持、恆毅力、心盛及整體學業表現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且家庭支持及恆毅力與負向情緒呈顯著負相關。 三、 原住民青少年的家庭支持及恆毅力可顯著預測心盛;恆毅力可顯著預測整體學業表現,而家庭支持則對整體學業表現不具顯著預測力。 四、 原住民青少年的恆毅力(特別是「鍥而不捨的努力」)在家庭支持與心盛的社會心理層面、家庭支持與正向情緒、家庭支持與負向情緒之間的關係上,皆具有顯著之調節效果,但是在家庭支持與整體學業表現之關係上,則無調節效果。Item 趣味謎語融入國中英語科教學對學生英語成績、正負向情緒與幽默感之影響(2019) 李美芳; Lee, Mei-Fang本研究旨在探討「趣味謎語融入英語科教學」對國中生的英語成績、正向情緒及幽默感之提升效果。研究對象為基隆市某國中七年級六個班級的學生,共計304人。實驗設計採用「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共區分為實驗組:「接受趣味謎語融入教學」與對照組:「未接受趣味謎語融入教學」,每組152人。研究工具包含了「英語月考成績」、「正負向情緒量表」 (PANAS)和「多向度幽默感量表」(multidimensional sense of humor scale) 等量化工具,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one-way ANCOVA)檢驗研究假設;並再根據訪談學生紀錄及學習單等質性資料做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接受「趣味謎語融入教學」的實驗組學生有較佳的英語學習成效,且正向情緒提升、負向情緒下降。幽默感方面:幽默理解能力及對幽默的態度兩個向度獲得提升。在質性訪談中,多數學生認同本教學方案有趣且有助於提升學習效果。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討論和具體建議,以做為後續英語教育實務及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大學身心障礙學生 個人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學習表現及心理社會發展之相關研究(2010) 李育逢; Li, Yu-Feng摘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身心障礙大學生的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學習表現,與心理社會發展的現況。及了解身心障礙大學生不同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學習表現與心理社會發展的差異情形。進而以逐步回歸的預測方法,分析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對學習表現、心理社會發展的預測力。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如何強化身心障礙大學生校園經驗的建議,藉以提升其學習表現與心理社會發展,並供教育行政單位、大學相關單位與人員之參考。 研究發現如下:不同障礙類別的學生,皆有機會進入大學就讀,不再只限於視覺、聽覺與肢體障礙的學生。身心障礙學生所就讀的學校以私立大學與技職為主,兩者共佔72.6%。身心障礙大學生多半來自中低社經地位家庭。學術經驗上,身心障礙大學生的學術經驗大致良好,但課業投入表現稍差,並多半不滿意自己的學習成果。人際經驗上,擁有較佳的同儕關係,但與異性交往上則充滿困難。學習表現上,批判思考能力最佳,英語聽說與閱讀能力、及數理能力表現較差。心理社會發展上,「發展自主性」表現最好,最差的則是「自我認定」。 不同背景變項上,本研究探討性別、身份別、障礙類別、父母親社經地位、與父母親關係、學校類型、住宿類型等七大類。結果發現不同背景變項在校園經驗、學習表現、心理社會發展上均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最後以逐步多元迴歸方法,進一步探討「個人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對「學習表現」、「心理社會發展」的預測關係。結果發現「個人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對「學習表現」及「心理社會發展」有預測力。並發現整體而言「校園經驗」對身心障礙大學生而言,是正面且積極的。 而且,不論是預測「學習表現」或「心理社會發展」,「人際經驗」都佔有很高的比重,這情況在「心理社會發展」更是明顯。故「校園經驗」中的「人際經驗」,是身心障礙大學生能否在大學生涯中,得到最佳「學習表現」與「心理社會發展」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