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幼兒與青少年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之歷程(2022) 黃詩媛; Huang, Shih-Yuan新住民子女具備雙重文化的身分及多元文化的成長背景,因而促成其在創造力的優勢。多元文化研究指出,雙文化背景的兒童在執行功能顯著優於單一文化背景的兒童,且執行功能與衍生情緒可能影響創造力表現;雙文化者的創造力優勢需考量其涵化取向,透過文化適應中涵化取向可能會激起正負向情感,而創造力與學業成就之間存在關聯性。故本研究將觸角擴展至學齡前幼兒階段及中學階段,瞭解新住民族群之發展特質。採取多元化評估方式,以操作式測驗及自陳式量表測量個體表現,檢證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之內在機制,探究影響其創造力優勢之可能因素,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實徵研究,有待本研究進一步釐清。首先,研究一主要以學齡前幼兒發展層次出發,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中兩波次同一群的學齡前幼兒樣本,第一波次新住民幼兒169名,本地幼兒樣本1,886名,總計共2055名幼兒。第二波次新住民幼兒144名,本地幼兒樣本1,747名,總計共1891名幼兒。檢驗不同族群幼兒在認知發展與衍生情緒的差異表現,瞭解其表現特質,作為後續研究延伸探討之依據。結果顯示,本地幼兒在各項能力得分皆顯著高於新住民幼兒,新住民幼兒衍生情緒得分低於本地幼兒,低害羞、低恥感,可能為正向預測創造力優勢的潛在因子。執行功能效果未彰顯,可能跟自陳式量表與家長評量方式有關,有待後續研究二克服相關限制。研究二測量執行功能測驗以相對客觀性的操作式測驗作為指標,使個體實際操作執行功能的表現能力,精準測量、評估個體執行功能的抑制能力、轉換能力、更新能力等成分。研究二以不同族群的個人層次進行探討,以青少年新住民子女與本地子女為研究對象,新住民子女240名,本地子女354名,總共594名中學生。研究結果發現,新住民子女在創造性人格、創造思考之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創造性傾向之冒險性、好奇性、挑戰性得分顯著高於本地子女。新住民子女在操作式執行功能之轉換能力、更新能力顯著高於本地子女,以及衍生情緒之害羞和恥感得分顯著低於本地子女。本地子女則是在抑制能力顯著高於新住民子女。透過多重中介分析結果,大陸新住民子女會因為具有較好的轉換能力,而有較高的創造性人格;大陸新住民子女會因為具有較低的恥感特質,進而提升其挑戰性。東南亞新住民子女會因為具有較佳的更新能力,而有較佳的流暢力與變通力;東南亞新住民子女的創造性人格和想像力比較好,是因他們比較不害羞;東南亞新住民子女冒險性和挑戰性比較好,是因為他們恥感比較低,進而提升其冒險性和挑戰性。意即,學齡前新住民幼兒之執行功能效果未彰顯,於青少年中學階段之新住民子女在執行功能之轉換能力、更新能力表現顯著高於本地子女。在衍生情緒中,幼兒與青少年階段之得分皆以新住民子女低於本地子女。可知,造就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的可能因素,在認知層面上,新住民子女具有較佳的轉換能力與更新能力所致,在情意層面上,新住民子女較本地子女不害羞、恥感較低所致。研究三以多元文化層次切入,青少年新住民子女240名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整合型新住民子女具有較高的正向情感,進而提升其創造性傾向之表現;整合型涵化取向的新住民子女透過豐富情感表現,進而激發在想像力的展現。新住民子女在接觸臺灣文化與原生國文化之文化適應歷程中,在接受新想法與不尋常的事件或情況,透過正向情感的表達取向,產生創造性思維,再經由創造性人格、創造性傾向、創造思考能力,進而有較佳的學業表現。本研究延伸過去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之心理機制,突破現有研究發現,同時兼顧認知、情意、社會等各個面向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全面性的觀點探討新住民子女創造力優勢之可能因素及其內在機制,建立更完整的創造力優勢歷程。本研究突破過去研究進一步以自小在臺灣生長的新住民幼兒、青少年,著眼於新住民子女的優勢觀點。研究建議聚焦於認知層次的培養與情意層次的推動,鼓勵子女適性發揮其優勢特質。Item 新住民學童的認知與情意向度創造力表現及其心理機制研究:以種族增長觀信念、文化距離以及涵化程度為中介及調節變項(2023) 蔡秉勳; Tsai, Ping-Hsun以往研究多顯示新住民子女在學業表現及生活適應之困難,但近期許多國外文獻顯示多元文化經驗會對創造力產生正向的影響。國內一系列關於新住民子女創造力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支持了多元文化經驗促進創造力的論述。然而,此現象的內在心理機制仍有待探索。此外,過去新住民的研究常將新住民族群視為單一且同質的個體,在創造力作業上也常以單一創造力指標以類推所有創造力表現。據此,在本研究中除了會將新住民子女視為豐富且具異質性的群體進行區分外,也會將不同類型的創造力(認知向度創造力:封閉式/開放式創造力;情意向度創造力:創意自我效能)納入分析,以期能更深入且全面性地探討多元文化與創造力間的內在機制。研究一從個人動機層次的種族增長觀信念切入,研究假設具多元文化背景的個體會偏好多元、開放的訊息處理風格(例如:低認知閉鎖性),這不僅讓他們能以開放的態度來處理社會訊息(例如:種族增長觀信念),也能使個體在思考上更靈活,進而增進其認知向度創造力表現。在研究一中,共選取了439位中學生(363位一般生;76位新住民)做為研究樣本,其結果支持研究假設,種族增長信念會中介新住民子女在開放式創造力的優勢。進一步的序列中介分析裡也發現,種族增長信念的中介效果係透過新住民子女開放的訊息處理風格(低認知閉鎖性)。研究二與研究三則分別探討影響多元文化經驗效果的兩個文化變項:「文化距離」與「涵化程度」。研究二以環境本身的「文化距離」作為切入,文化距離意指個體雙文化之間的價值觀多樣性程度,當文化距離越大時,個體越有機會能體驗到文化上的衝突,進而有尋求解決方案促進創意想法之可能性。研究二以472位中學生(370位一般生;102位新住民)做為研究對象,區辨不同文化距離的新住民族群並比較之。結果即發現兩新住民族群的差異性:東南亞新住民(遠距文化距離)在背景變項上較為弱勢,在學業科目上也比一般生與中國新住民(近距文化距離)來差,但在認知的開放式創造力表現有較佳的趨勢。中國學童雖在背景變項也較弱勢,但在學科分數上與一般生無異,在認知向度的創造力也有較佳的表現。透過中介分析也顯示,新住民在認知向度的開放式創造力優勢,是來自文化距離的正向效果。意即文化距離能中介新住民在開放式創意上的好表現。研究三則探討新住民子女「涵化程度」之影響,將新住民子女對主流文化(例如:臺灣文化)與原生文化(例如:母國文化)的認同程度納入考量。研究三以728位中學生做為研究對象(525位一般生;203位新住民),結果顯示,新住民子女的涵化程度與其心理調適性(正向情緒、正向情緒複雜度)及情意向度創造力呈正相關,同時涵化程度也會透過正向情緒促進其情意向度創造力的表現。更重要的是,透過區分高、低涵化程度的新住民子女發現,高涵化的新住民子女不僅在心理調適度與一般生無差異,更在認知的開放式創造力上明顯優於一般生;相反的,低涵化程度的新住民子女則在心理調適度(正向情緒、生活滿意度)較一般生來得低,創造力表現上也與一般生無差異。而進一步的分析也發現,涵化程度與正向情緒複雜度對開放式創造力(變通力)具交互作用:只有在高涵化新住民組,正向情緒複雜度才能有效促進開放式創造力,並較一般生來的有優勢;反之,在低涵化組,正向情緒複雜度對創造力無影響,同時也與一般生表現無顯著差異。這也代表高涵化者能有效接收到情緒多樣性的正向影響,並展現出多元文化經驗的優勢;低涵化者則不受到情緒多樣性的影響。最後研究三也將「文化距離」與「涵化程度」同時納入分析,結果發現,只有在高涵化組,新住民文化距離的中介效果才會成立。本研究透過三個研究突顯出影響新住民創意優勢的心理機制與潛在影響影響多元文化經驗效果的文化變項。並以此結果進行討論與延伸,同時也為未來的研究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