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6
  • Item
    新北市自閉症青少年自殺行為之相關危險因子初探
    (2024) 周秉萱; Chou, Ping-Hsuan
    「青少年自殺防治策略及作為等情案」調查報告中指出,衛福部2020年統計,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率連續20年攀升,15至24歲人口群自殺通報更是逐年增加,2016至2020年分別為4,365、4,905、6,352、7,991及10,659人次,2020年該人口群通報人次已佔所有通報人口群中的26.4%。在青少年十大死因中,自殺排名占第二位,僅次於意外,顯示青少年自殺問題、自傷議題的嚴重性。許多不同的研究均指出,不同的青少年族群都有自殺行為的可能性;然而,身心障礙青少年自殺風險高於一般青少年,其可能原因來自於自我形象的改變、相關情緒困擾及壓力、家庭內部壓力、學習困擾及同儕關係,以及社會適應等多重因素複雜交互作用下之結果。國內目前對於身心障礙青少年之自殺相關研究,多以零星個案報告為主,對於此族群自殺相關之危險因子、有效之介入方式,尚未有系統化的研究。本研究使用新北市自殺防治通報系統,與新北市特殊教育通報網之資料庫進行分析,收集2019至2022年間,年齡介於10歲至21歲且具有身心障礙身分或取得特殊教育鑑定之自閉症青少年共92位,並隨機抽樣具自殺行為之一般青少年92位作為對照組,針對其過往之自殺行為,分析其自殺相關風險因子。研究結果指出,自閉症青少年有較高的自殺發生率,其中自閉症青少女自殺發生率較男性高,除此之外,同儕關係衝突及童年逆境此兩項風險因子,在兩組之間具有顯著差異。本研究作為自閉症青少年之自殺相關風險因子之前導研究,期能持續深入發展,獲取更多的研究數據與證據,進而為第一線自殺防治工作政策擬定提供相關建議。
  • Item
    臺灣不同背景變項經濟弱勢青少年未來導向、憂鬱情緒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2024) 陳郁茵; Chen, Yu-Yin
    臺灣的經濟弱勢青少年經常面臨由於經濟資源匱乏,在規劃人生夢想與藍圖時,必須要面臨現實經濟困境而產生許多掙扎和不安,經濟弱勢青少年比起一般青少年可能經歷更嚴峻的挑戰,也影響了經濟弱勢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不同背景變項經濟弱勢青少年之未來導向、憂鬱情緒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樣本源自臺灣兒童及少年長期追蹤調查計畫(Taiwan Panel Study of Children and Youth, TPSCY)所釋出之2017年兒少版自填問卷,有效樣本共763位,包含男性共339位,佔44.43%;女性共424位,佔55.57%。資料分析方法為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調節效果等,研究者歸納出研究結果如下:(一)不同性別在未來導向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就學狀況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對學歷有不同自我教育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不受外在條件限制下,對學歷有不同自我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憂鬱情緒皆有顯著差異;對學歷有不同自我知覺家長教育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二)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未來導向與憂鬱情緒無顯著相關,但生活滿意度與未來導向有顯著正相關,生活滿意度與憂鬱情緒則有顯著負相關。(三)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扮演調節的角色,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程度越高,越會消弱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正向關係;反之,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程度越低時,則較不會消弱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正向關係。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對於未來研究和實務工作提出建議。
  • Item
    台灣北部地區青少年電子煙媒體暴露、媒體素養、態度、行為與意圖之相關研究
    (2024) 李翠芬; Li, Tsui-F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背景因素、電子煙媒體暴露、素養、態度與電子煙使用行為及意圖之關係。調查新北市、桃園市及宜蘭市國中一年級學生,以自填式問卷進行調查,共1951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 國中一年級學生曾經使用電子煙者42人(2.2%)。2. 雙變項分析結果顯示,學生為男性、成績為後段、家庭經濟狀況為低與中低收入、電子煙媒體暴露越高、電子煙情感媒體素養越低、電子煙廣告效果越高與電子煙結果期待越高者,其曾經使用電子煙的比率較高。3. 邏輯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學生電子煙情感媒體素養越低與電子煙廣告效果越高者越易有曾經使用電子煙情形。4. 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學生電子健康素養越低與電子煙廣告效果越高者,其一年內使用電子煙意圖越大。建議政府落實禁止電子煙等新興菸品行銷訊息,加強違規行銷查緝。學校強化電子煙媒體素養教育,以降低電子煙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危害。
  • Item
    台灣北部地區青少年親子關係與吸菸行為之關聯研究
    (2024) 陳怡瑾; Chen, Yi-Chien
    研究背景及目的: 吸菸行為是導致過早死亡的最重要的可預防原因,也是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青少年是菸品使用的弱勢族群,如何避免青少年的吸菸行為一直是公共衛生領域重大的議題之一。研究證實,良好的親子關係對青少年具有保護作用,可以避免危險行為。然而過去研究在探討青少年吸菸行為時,常以家人吸菸對青少年影響為主要探討方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欲了解除了家人吸菸的影響因素外,親子關係是否為另一個關鍵原因?故進一步探討父子關係及母子關係對青少年吸菸行為的影響。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象為1,485位新北市及桃園市的國高中職學生。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及邏輯斯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研究結果: 一、青少年沒有吸菸行為者佔92%,有吸菸行為者佔8% 二、青少年的母子關係與吸菸行為有達到統計上顯著負相關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吸菸行為與親子關係中的母子關係有顯著負相關,B = -0.265,p = 0.009,OR = 0.767,也就是當母子關係越親近,青少年吸菸機率越低,若是母子關係疏離或匱乏,則青少年容易有吸菸行為產生。由於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建議未來以縱貫性研究來了解青少年吸菸行為與母子關係的因果關聯。此外,青少年吸菸行為與家人吸菸有顯著相關,因此建議校園菸害防治課程應與家長連結,提供家庭戒菸服務資源,建立居家無菸環境,以減少青少年吸菸行為。
  • Item
    青少年數位裝置使用時間、媒體多工與認知功能之相關研究
    (2023) 陳佳欣; Chen, Chia-H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數位裝置使用時間及媒體多工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研究的重點分別為:了解台灣青少年數位裝置使用時間與媒體多工現況、了解青少年數位裝置使用時間、媒體多工與認知功能的關係。本研究邀請國中生參與研究,有效樣本數為291,一共進行兩階段測驗:第一階段為問卷填答階段,參與者在此階段以電子化問卷填寫媒體多工量表、巴拉特衝動量表、正念量表、心理憂鬱量表與生活滿意度量表。第二階段為電腦化測驗階段,需依序完成工作記憶廣度作業、注意力網絡作業、規則轉換作業。本研究結果顯示:第一、青少年數位裝置使用平均時間為每週30.98小時、媒體多工的平均分數值為2.26。第二、數位裝置使用時間與工作記憶廣度、轉換能力、注意力之警覺、導引、執行控制之間沒有相關,但與注意力的反應時間有負相關。第三、媒體多工與規則轉換作業之間沒有相關,但與工作記憶廣度、注意力、抑制控制有負相關。第四、心理憂鬱量表與媒體多工有顯著的正相關、正念量表與媒體多工有顯著的負相關。但其整體結果可能因不同年齡、文化、研究設計、產生不同的研究結果,目前數位裝置使用時間與媒體多工對認知功能的研究在台灣及亞洲地區仍屈指可數,也期待本研究之實徵性證據能提供後續學者未來研究的參考依據。
  • Item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紙菸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23) 辜薇頻; Ku, Wei-Pin
    紙菸是目前全球人的一大公共衛生威脅,青少年吸紙菸對身心及社會發展有嚴重影響。近年來電子煙興起,一開始被認為是紙菸的一種更安全的替代品,但根據研究指出,電子煙存在有毒物質,也可能造成尼古丁上癮,且目前證據顯示,電子煙無法幫助戒菸。然而菸害防制法直到今年才修正公布,導致青少年電子煙的使用比率按年增加。研究也發現,青少年使用電子煙會增加其吸紙菸意圖,之後更有可能吸紙菸。因此,本研究旨在從理性行動論的觀點,探討青少年使用電子煙的現況,以及與吸紙菸意圖之間的相關因素。本研究以臺北市某高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2022年6月進行問卷調查,收集研究對象電子煙使用現況等相關資料,共取得534份有效樣本。使用的統計方法為: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和二元邏輯斯迴歸。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有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占5.1%,沒有使用的青少年占94.9%。二、青少年電子煙的使用情況會因「性別」、「年級」及「母親教育程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三、青少年使用電子煙的情況會因社會環境之「家人使用電子煙」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四、青少年使用電子煙與吸紙菸意圖有顯著正相關。本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使用電子煙與吸紙菸意圖有顯著相關,代表青少年使用電子煙,未來更有可能吸紙菸。然而,本研究為橫斷性的量性研究,建議未來可以進行縱貫性研究或質性研究,以深入探討青少年使用電子煙與吸紙菸意圖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了解青少年使用電子煙的原因。此外,建議在教學中採小組討論,透過情境設置讓學生討論家人或同儕使用電子煙時,該如何面對及做出健康的決定。同時,對於青少年的電子煙使用者,利用小組分組方式,讓學生集思廣益,每堂課最後分享討論的結果,藉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課程參與度;建議未來可以邀請家長參與戒電子煙的課程,以促進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合作,共同建立積極的健康環境。
  • Item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意圖及吸菸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以新北市國中為例
    (2021) 林昱宜; Lin, Yu-Yi
    菸品的使用是全球所面臨的公共衛生威脅之一,也是第二大的健康危險因子,青少年吸菸將造成健康傷害,影響未來身心發展,近年來新興菸品的出現,青少年接觸電子煙的比率逐年上升,根據研究顯示使用電子煙會增加吸菸的意圖與行為,因此欲瞭解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之現況及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意圖及吸菸行為之關聯性。本研究以新北市五所都會區國中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於2020年6月採用問卷調查,共取得560份有效樣本,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及二元邏輯斯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數據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青少年沒有使用電子煙者占95.36%,有使用電子煙者占4.64%。 二、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意圖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三、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行為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四、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及家庭二手菸暴露與吸菸行為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意圖及吸菸行為有顯著相關,但由於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建議未來以縱貫性研究來瞭解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意圖及吸菸行為之因果關係。此外,電子煙使用行為及家庭二手菸暴露與吸菸行為有顯著相關,因此建議校園菸害防制課程應連結家長參與,鼓勵吸菸的家人積極戒菸,建立正向的反菸家庭規範,以減少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和吸菸行為。
  • Item
    青少年學習投入與心理幸福感的關聯研究:目的感之中介效果
    (2021) 劉怡佳; LIU, YI-JIA
    本研究旨在了解青少年學習投入對心理幸福感之影響,並檢驗目的感對青少年學習投入和心理幸福感關係的中介效果。學習投入包含行為投入、情緒投入、認知投入與主體投入四個構念;心理幸福感包含自我接納、個人成長、生活目標、正向關係,以及自主與環境掌控五個構念;目的感包含目的覺察、目的召喚與利他承諾三個構念。本研究採便利取樣方式,研究對象來自臺灣公私立國民中學一年級至三年級與高中職高一至高三學生,共804人。研究工具包括「學習投入量表」、「目的感量表」和「心理幸福感量表」。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以及SPSS 的外掛軟體PROCESS進行中介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一)國中學生的學習投入高於高中職學生。(二)女學生的行為投入顯著高於男學生。(三)國中學生的目的感高於高中職學生。(四)男學生的目的覺察顯著高於女學生,但是女學生的利他承諾顯著高於男學生。(五)國中學生的心理幸福感高於高中職學生。(六)男學生的自我接納與自主環境掌控顯著高於女學生,而女學生的生活目標顯著高於男學生。(七)青少年的學習投入、目的感與心理幸福感皆呈現顯著正相關。(八)青少年的學習投入可以正向預測心理幸福感。(九)青少年的目的感對學習投入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學術研究和教學與輔導工作等建議,做為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青少年時間觀後設認知與心理幸福感之關聯:自我認同的中介效果檢驗
    (2022) 陳宥亘; Chen, Yu-Hs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及高中職階段的青少年時間觀後設認知與心理幸福感之關聯,並檢驗自我認同在兩者之間的中介效果。研究調查方式採用便利取樣,研究參與者為1058位臺灣公私立國中、高中職學生,其中國中459人、高中599人;女性570人、男性488人。研究工具包含自編之「時間觀後設認知量表」、「自我認同量表」與「心理幸福感量表」。研究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檢驗各變項現況、相關及預測情形,最後進行中介分析,檢驗自我認同的中介效果。主要研究結果為:一、在性別方面,男性的時間觀後設認知與心理幸福感得分顯著高於女性,在自我認同得分上則無差異。二、在學習階段方面,國中生的時間觀後設認知、自我認同與心理幸福感得分,皆顯著高於高中生。三、時間觀後設認知可以正向預測心理幸福感。四、自我認同可以正向預測心理幸福感。五、時間觀後設認知可以正向預測自我認同。六、自我認同在時間觀後設認知與心理幸福感之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果。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討論對於青少年輔導工作建議,並提供未來研究參考方向。
  • Item
    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學生立即與延宕效果研究
    (2004) 何紀瑩
    本研究以提供中輟青少年多元化的服務,整合個人身心靈及家庭、學校、社會系統的理念,課程設計涵蓋了靈性、心理、活動、技藝、生活等五種導向的課程,形成了「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並對七名中輟青少年實施此方案,方案服務的對象包括中輟學生及其家長。本研究的目的為(1)探討高職學生及其家庭接受「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後之成效(2)接受「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後「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的兩類高職學生的立即與一年後成效差異(3)影響「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兩類高職學生在方案結束一年後所知覺之有效與無效因素(4)了解研究者建立的「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之執行與當初設計理念之差異,並提出修正的方案,作為日後的參考。研究發現方案介入過程中,成功與不成功復學之學生在自我功能的提升上同樣具有效果,但一年後不成功復學學生成效變少。成功復學學生在認知上具有持續的進展,但不成功復學之學生則無此發現。方案介入期間,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在均在生涯規劃上有所改變,而方案結束一年之後,成功復學學生獲得最多幫助的部分為成績進步。能否化解同儕衝突是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在人際關係上的主要差異。能否對行為產生自悔的態度,影響日後能否持續產生行為改變。方案介入過程中,成功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均能從瞭解情緒的家庭經驗來源及反省與家人的關係獲益,但方案結束回歸家庭生活後,不成功復學者其經歷到的正向家庭經驗較成功復學者少。方案結束一年之後,成功復學的五個學生,在學校適應各面向上皆獲得正面的幫助。整體而言,成功復學生比不成功復學學生出現更多的正向改變因素,而負向改變因素則比不成功復學學生少很多,顯示兩組學生有相當不同對於改變因素的認知。研究者所設計之「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對所服務的學生在個人、家庭關係、同儕關係、回歸學校等面向所出現的改變效果,透過五類課程之實際實施,可謂成效良好。家長團體成效為促進家長自我成長,在管教態度上較有彈性,建立清楚界線,親子關係中有所突破並且獲得社會支持。家長團體可提高親子知覺之一致性。唯獨針對學校的工作,在具體幫助學生回歸學校的困難上,未能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