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美力跨界:國民小學跨領域美感課程實踐之研究
    (2022) 謝依蓁; SIE, YI-CHEN
    本研究目的在建構一套藝術與自然科學於國小階段的跨領域美感課程,依此課程三大主軸–提升美感經驗、理解跨域美感課程共通概念、藝術創作加入存在美學及跨域整合等內容,進行課程實施與教學。期望透過課程的實施,破除藝術領域分科僵化的教學形式,融整其它領域的知識結構,並能藉由降低藝術挫敗感提升學生藝術學習自信,同時展現於國小階段視覺藝術與自然科學跨領域美感課程設計的可能性及價值。為達成此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國小六年級一個班級12位男生及12位女生共24位學生為主要研究參與者,以行動研究取向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採取質化的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從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果和教師專業成長三個層面,探討跨領域美感課程建構與實施。研究結果如下:一、藝術為本位的跨域美感課程建構能提升學生美的實踐力。二、五感體驗能提升學生藝術敏銳度與創造力。三、學生透過跨域整合能付諸美感行動。四、藝術教師透過跨領域美感課程建構與實施提升跨域美感知能。
  • Item
    美感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實踐之個案研究
    (2021) 郭秋汶; Kuo, Chiou-Wen
    本研究目的旨在建構美感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的實踐方案,期待能透過方案的實施,引發並提升學生的美感經驗並學習將美感經驗運用在真實生活中,同時探究美感教育融入生活課程的可能性與課程價值所在。為此,本研究美感教育圖像為基礎,參考生活課程教材,嘗試結合在地文化與學生特質,分別以「人與自己」、「人與自然」、「人為社會」為三主軸設計課程,並以國小一年級學生為個案進行教學實踐,透過覺察、省思、實踐的過程,以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方法來蒐集資料,從課程教學、學生學習、教師成長等三個層面來探究美感教育課程之設計和實施。 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習方案的設計方面: (一)以課綱內涵做為目標訂定依據,結合幼小銜接美感學習,並融入在地文化與學生特質設計學習方案。 (二)以遊戲本質引導學習者走讀校園,結合多元媒材,以五感啟動美感學習。 (三)學習方案的設計要回應學生特質與需求。 (四)學習環境的營造要能啟迪美感覺察感知與探索行動。 (五)美感學習評量重視歷程與循序漸進的支持與鼓勵。 二、課程實施的歷程方面: (一)以生活與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的美感觀察與參與。 (二)透過主題體驗與探索,培養學生對美感的覺察。 (三)搭建美感學習的鷹架,培養學生生活應用和創造能力。 三、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一)促進研究者美感教育內涵與重要性的理解,以及教學實踐的能力。 (二)透過同儕諍友的相互支持,體會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重要性。 (三)提升研究者持續實踐美感教育的動力。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研究建議如下: 一、對教師而言 (一)教師宜採開放態度,打破對美感迷思。 (二)適度調節進度壓力。 (三)教學場域轉換上要適度調整。 (四)幼小銜接的換位思考,注意細節。 (五)充分落實親師溝通。 二、對學校而言 (一)美需要如蝶般群體共舞的吸引盤旋。 (二)美需要如蜂般勤勞合作的共好支持。 三、對研究者而言 (一)讓美感從課程設計變成文化感知與基因,要整合現有資源,結合班級經營做課程的規劃與設計。 (二)教學實踐的再擴展。
  • Item
    國小教師美感教育課程實踐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為例
    (2018) 陳韻如; Chen, Yun-Ju
    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套美感教育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的課程,期望透過課程的實施,引發學生的美感經驗並提升其學習動機,同時展現美感教育融入綜合活動領域的可能性與價值。本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主要參與對象,透過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以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方法,從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專業成長等三個層面,探究美感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主要研究結果包含:一、以珍惜生命與自然體驗作為課程設計的主軸,建構出可引發學生美感經驗的課程。二、配合綜合活動領域的核心理念─體驗、省思與實踐,美感教育結合討論、體驗等互動性活動,來平衡學生美感經驗的產生。三、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與評量,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能提升學生對美感課程的學習動機與成效。四、行動研究有助於建立教師美感知能,並提升美感方面的成長。
  • Item
    布洛(E. Bullough)的心理距離說及其教育蘊義
    (2014) 林暄宜; Hsuan-Yi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英國美學家Edward Bullough的心理距離說及其教育價值。首先,透過詮釋學、分析哲學之方法,了解其生平、所處之時代脈絡,概覽整體思想背景及重要性;其次,探討心理距離說的重要內容,並佐以其他相關理論及作品加以補充;進而,以訪談法訪談學校教師,藉以分析教育場域中,教師在教材選擇、教學形式、師生關係、親師互動與同事相處等五大面向上,如何掌握心理距離的關係。 綜合前述研究,研究成果可歸結為幾個要點: 一、 理論方面:Bullough的心理距離說為其美學思想核心,而心理距離是美感經驗產生的可能徑路之一,適切(不即不離)的心理距離是動態的,距離只是程度上的差異等美學意涵。 二、 實踐方面:保持合適的心理距離即以教育愛為核心的教育實踐,教師依據教育愛的持距力是教育美感能否產生的要素,而促進學生與家長參與教育並不會減損教育的價值。 最後歸納Edward Bullough心理距離說之教育價值,作為教育發展之參考: 一、 教師的持距力可以透過經驗的累積與省思獲得精進: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改善距離限制,並依據教育愛的內涵,與教育對象保持適切的距離,透過心理距離的拉近與拉遠,教師能超脫現實生活中的我執與欲利,以全新的眼光諦視教育對象的面貌,進而創造教育的價值。 二、 學生美感經驗的塑造:教師與學生相處時,其持距力應根據學生的特性進行調整。藉由心理距離的介入,教師能對習以為常的教育環境「陌生化」,適時的「留白」,從而更能接納學生、欣賞學生。 三、 教師與家長的教育伙伴關係:教師藉由持距力適時拉近家長與教育的距離,促使教師與家長的教養觀念趨於一致,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依歸,促使學生透過教育,找到自己的優勢能力進而能發揮所長。 四、 教師與同事間的友伴支持系統:同事之間,恰如其分的距離保持才能協助學生內化自我價值,而非涉入過多的利害關係。教師亦應適度抽離,並在教育愛的引導下重回教育本體,使學生的價值創造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