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跨文化「實踐家」:新住民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跨文化挑戰與能動性的交織(2021) 黃淑嫻; Huang, Shu-Hsien本研究旨在探討新住民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語言使用、飲食料理、歲時節俗之跨文化挑戰與能動性(agency)具體實踐。研究採以深度訪談,對象為四位結婚十年以上且育有子女之女性新住民,特以符號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和Anthony Giddens對於能動性的見解作為詮釋之理論基礎,運用敍事分析方法解構新住民跨文化挑戰與能動性交織情形,研究結果如下:一、新住民在家庭中跨文化實踐的起心動念與意義是「不忘本」的信念,肯認原生國文化是付諸行動的先決條件,並以持續且廣泛學習行動,作為克服文化差異和挑戰的策略。二、新住民在結構二重性(duality of structure)的交織下展現能動性,借鑑符號互動理論進而洞析,跨文化實踐可從「認同與尊重」、「角色求平衡」、「互動並協商」及「脈絡到實踐」之主要概念中落實,包含:(一)語言使用方面,家庭成員不禁止新住民語,營造家庭自然且生活化的多語對話環境。(二)飲食料理方面,透過個人觀察學習和家人支持,使新住民料理成為日常餐食;在特別節日共享新住民料理,是獲得家庭認同與歸屬感的重大象徵意義。(三)歲時節俗方面,尊重不同文化節日與民俗禁忌;儘管因文化差異而使宗教信仰各有依屬,但正向互動的策略運用,仍使家人情感緊密相繫。三、「CROSS」正向能動性與因應具體實踐:新住民因個人生活處境不同而發展獨特能動性,研究結果精萃出五項重要跨文化實踐行動,亦即:「C」—體諒與溝通(Consid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R」—尊重及肯認(Respect and recognition)「O」—善於觀察且心胸開闊(Observing and open-minded)「S」—解決問題與視情境狀況合作(Solving the problem and situational cooperation)「S」—不放棄學習與真誠相待(Studious and sincere)經解構新住民跨文化歷程,表明了符號互動理論(認同、角色、互動、脈絡)、社會結構因素(污名歧視、角色期待)與跨文化日常生活(語言使用、飲食料理、歲時節俗)之間有多層次交織,而能動性在其中因著不同情境或因素影響,促發行動與改變,進而形成「跨文化實踐之意義網」,其揭示出個人處於社會與結構,抑或微觀與宏觀間之相互交織的重要性。希冀研究結果牽引出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包容」與「共存共享」正向具體實踐方法,並喚起家庭與社會大眾體認多元文化教育在生活中付諸行動的重要,最後提供家庭教育推展服務及社會工作者之建議與參考。Item 一加一大於N-數學實踐社群能動性之探究(2020) 呂宜霖; Lu, Yi-Lin在108新課綱所掀起的教學變革脈絡之下,本研究描繪教師社群如何透過能動性的展現跳脫環境的限制,主動進行自我專業成長,並發揮社群能動性的力量持續進行變革,將改變的種子散播到各個教學現場。本研究也會聚焦於社群中的個體所展現的個體能動性,以及個體能動性如何與社群能動性互相影響。 本研究以質性個案研究法為取徑,以文件分析、田野觀察與訪談蒐集資料,並且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所得出的結論如下: 1、 社群能動性由個體能動性建構、連結、融合而來。 2、 個體能動性受社群能動性的影響而持續保持動能。 3、 實踐社群以新課綱為共同努力的目標,能動性展現專業成長與提升的意義。 4、 實踐社群因個體與社群能動性的相互加乘,而可以不斷學習、實踐與修正,促成一加一大於N的效果。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相關研究建議: 1、 建議個體選擇目標相近、志同道合的社群一同共創與實踐。 2、 欲組成社群需要關注到社群的三個特性,才能夠不斷持續實踐且對於社群的成效有所增益。Item 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中教育人圖像與方案能動性之研究(2017) 徐柏蓉; Hsu, Po-Jung提升國民素養專案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方案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與詮釋提升國民素養專案之教育人圖像與方案能動性,研究範圍為包括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等官方網站釋出之相關文本,並以教育詮釋學為方法,以馮朝霖人類圖像理念及Giddens結構化理論為基礎進行文本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教育人圖像呈現濃厚的亞里斯多德實踐智慧色彩,並具有六項特性:(一)具備跨社群的溝通合作能力,(二)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態度與習慣,(三)富有創造力,(四)具備尊重有禮、進而欣賞的態度,(五)是理性的教育人,(六)是涵養品德與美感的教育人;研究者亦對其提出具備跨社群的溝通合作能力與富有創造力兩項特性難以實踐、及教育人圖像含有隱藏的意識型態等兩項批判。 二、 方案能動性之詮釋與批判有五項結果:(一)提升國民素養專案之核心關懷與國家發展方向契合度高,(二)與所屬政策相互支持度或可藉由社會動態調節機制而提升,(三)知識能力待提升,(四)資源再製的可能性尚待觀察,(五)曾對自身進行反省性監控以創造新的合法化結構。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政策實務的三項建議及對政策研究的兩項建議如下: 一、 加速釋出國民素養調查報告書,並研擬回饋課程與教學之機制。 二、 加強關注政策方案文本中教育人圖像的傳達,藉以凝聚閱聽者共識。 三、 強化政策方案與教育行政系統的有效整合,將可大幅提升方案之能動性。 四、 強調結構化理論於政策研究中之應用尚有許多可能性,是未來政策研究可予參考的理論與路徑。 五、 期待於素養調查報告書釋出後,能進一步進行提升國民素養專案的後續研究。Item 逆風高飛-高學業成就勞工階級子女之學習歷程(2018) 呂宗翰; Lu, Tsung-Han先行研究證實勞工階級子女不論在經濟、文化或是社會資本等各個面向上皆有所缺乏與不利,其生長的環境與條件相較一般同儕而言有著諸多限制。然而,在校園或社會中,我們仍不乏可以看到許多表現突出、有著高學業成就的勞工階級子女;不禁令人好奇,他們在多重限制與不利下仍能有著優異表現的原因。本研究旨在探究勞工階級子女學業表現優異背後的成因與脈絡,透過對現今在學、有著高學業成就表現之勞工階級大學生做為研究個案進行深度訪談,試圖剖析、整理出這些勞工階級子女為何能夠有著高學業成就、進而增加向上代間流動的可能。透過長達一年餘的訪談與追蹤,本研究發現:家庭與重要他人等外部面向的協助與支持,以及個體自身能動性的展現是這些生長背景居於劣勢的勞工子女學習仍不落人後的重要因素;認同並尋求向上流動是他們家庭教養實作呈現的一致樣貌,雖然家庭資本有限,但仍重點投注於學習並給予最大協助;來自家庭與社會的支持是個體能動性生成的重要力量,而個體能動性是推使這些勞工子女持續邁步向前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