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家長支持自主性教養與青少年目標感—潛能信念與基本心理需求滿足的作用
    (2024) 陳虹仰; Chen, Hung-Yang
    此論文以中期青少年階段的臺灣樣本,探討家長支持孩子自主性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目標感之關聯性。本論文的三個研究中,家長自主支持區分為促進自發意願(promotion of volitional functioning)和促進獨立性(promotion of independence)兩個面向。青少年目標感在三個研究中皆包含了兩個目標發展向度—目標探索(purpose exploration)與目標投入(purpose commitment),並在研究三檢驗了與目標內涵相關的另外三個向度—意義感(meaningfulness)、目的導向(goal orientation)和超越自我的意圖(beyond-the-self intention)。研究一以高職學生為樣本所進行的交叉延宕模式分析結果顯示,家長促進獨立性正向預測青少年一年後的目標探索,而家長促進自發意願與青少年一年後的目標探索或投入沒有顯著關聯。研究二參考社會認知理論框架,檢驗了青少年的潛能信念能否解釋家長自主支持對青少年目標感的預測效果。結果顯示,兩種家長自主支持正向預測青少年的內控信念和自我效能,並再進一步正向預測青少年的目標投入。青少年的內控信念也解釋了兩種家長自主支持對青少年目標探索產生的間接效果,但青少年自我效能並未在此關聯間扮演中介角色。上述間接效果雖然同時存在於高中及高職青少年的橫斷資料,但沒有在縱貫資料上獲得支持。研究三根據自我決定理論,檢驗青少年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能否解釋家長自主支持對青少年目標感的預測效果。分析結果不僅支持研究假設,也發現青少年特定需求的滿足在各種目標向度中發揮了不同效果。當兩種家長自主支持預測青少年的能力需求獲得愈多滿足,可進一步預測青少年的目標投入、意義感和目的導向。當兩種家長自主支持預測青少年的連結需求獲得愈多滿足,可進一步預測青少年的目標探索與其超越自我的意圖。在上述的間接效果中,多數能夠於高中及高職學生上同時被觀察到。
  • Item
    高中生學業壓力與學業情緒之關聯研究: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受挫的中介效果
    (2024) 黃柔嘉; Huang, Jou-Chia
    本研究旨在了解高中生學業壓力、學業情緒之間的關係及現況,並檢驗基本心理需求受挫和滿足在學業壓力與學業情緒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北、中、南地區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包含普通高中、技術型高中及綜合高中)一至三年級之在學學生,共424人。研究工具包含「學業壓力量表」、「學業情緒量表」、「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受挫量表」,採用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與Mplus軟體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結果發現(一)高中生學業壓力與基本心理需求受挫、負向學業情緒(焦慮、羞恥、無望、挫折)呈現正相關,而與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正向學業情緒(希望)呈現負相關。(二)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正向學業情緒(喜悅、希望、自豪)呈現顯著正相關,而與負向學業情緒(焦慮、無望、羞恥、挫折)呈現顯著負相關;基本心理需求受挫與正向學業情緒(喜悅、希望、自豪)呈現顯著負相關,而與負向學業情緒(焦慮、無望、羞恥、挫折)呈現顯著正相關。(三)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基本心理需求受挫分別在學業壓力與學業情緒之間具有中介效果。本研究根據以上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學術研究以及教育輔導工作之建議,以供未來相關研究及實務工作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