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講座型影片中,生動、活潑的教學行為對學生情緒知覺、學習動機、認知負荷與學習表現之影響(2022) 楊珽雯; Yang, Ting-Wen2019年末COVID-19的盛行,使線上課程日漸增多,講座型影片為最常使用的線上課程教材之一。講座型影片的主要特點是教師影像會呈現在影片中,因而影片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呈現方式(包含:手勢、面部表情、聲音等)對學習成效的影響是備受關注的議題。過去研究對於講座型影片中,教師教學行為呈現方式對學生的認知過程與學習表現的看法並不一致。從認知負荷角度出發的研究,認為包含較多非語言訊息的教學行為,例如:教師的手會跟著教學教材做動作等,會分散學生對於教材重點的注意力,產生認知負荷超載的風險,以致學習成效不佳;從情緒與動機理論角度出發的研究,認為帶入情緒的教師教學行為,例如:在教學過程中以點頭表示認同等,可以讓學生透過該教學行為體驗到教師是享受的,進而喚起學生正向情緒知覺與學習動機。值得注意的是,過往雖有不少研究探討影片中教師行為對於學習成效之影響,多數研究都只單獨探討手勢、面部表情、聲音的影響,尚未有研究探討影片中教師整體教學行為呈現融入情感的程度對學習之影響。是以,本研究的目的之一為探討講座型影片中,高融入情感的教師行為表現對學習者的情緒知覺、學習動機、認知負荷與學習成效的影響;目的之二為探究在高融入情感的情況下,教師行為呈現的整體性程度對學習者的情緒知覺、學習動機、認知負荷與學習成效的影響。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將提出講座型影片設計之參考建議。本研究使用的教材為講座型影片,主要操弄的變項為教學行為呈現融入情感的程度(高融入情感教學行為、低融入情感教學行為)以及在高融入情感的情況下,教師教學行為呈現之整體性程度(有無呈現教師影像)。128名高中三年級學生被隨機分派至包含不同教師教學行為呈現之影片的三個組別:高融入情感教學行為組、高融入情感教學行為但無教師影像組、低融入情感教學行為組,並測量其情緒知覺、學習動機、認知負荷與學習成就表現。分析結果指出,高融入情感教學行為組在情緒知覺與學習動機上優於低融入情感教學行為組;高融入情感教學行為組在情緒知覺與學習動機上也優於高融入情感教學行為但無教師影像組。但在認知負荷及學習成效上,無論是高、低融入情感教學行為組之間或是在高融入情感教學的情況下,有無呈現教師影像組之間均無顯著差異。整體而言,高融入情感的教師教學行為(像是:生動、活潑)呈現非但不會增加其認知負荷,還會提升其情緒與動機,但因其教學內容為事實性知識且參與者無先備知識,因此該教學行為呈現對立即學習成效無明顯助益。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建議在講座型影片中,教師可呈現高融入情感的教學行為(像是:生動、活潑)。Item 以眼動儀和測驗探討聽讀法對第二語言英文閱讀理解與認知歷程的影響(2023) 陳廷璦; Chen, Ting-Ai聽讀法(Reading-while-listening)已被指出對初學者的語言學習和閱讀有益,也在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的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關注。針對該新興議題,本研究以測驗和眼動儀探討聽讀法對第二語言學習的閱讀理解與認知歷程有何影響,且是否會因讀者有不同英文能力而有不同影響效果。此外,由於解碼(decoding)效率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其中詞頻效應(the word frequency effect)為字詞辨認受到最多關注的焦點之一,因此,本研究也納入詞頻為變項,探討二語習得的閱讀歷程。最後,該實驗也會探討讀者的情意因子,了解不同語言程度的學習者對於聽讀法的態度與感受。本研究招募87位大學生英語學習者,根據其自陳的英語證照考試結果,分為高能力組(CEFR C1級)與低能力組(CEFR B2級),兩組分別有43名和44名參與者。本實驗一共設計三種閱讀情境—聽讀(reading-while-listening)、有時間限制的閱讀(reading-only with time limitation)、沒有時間限制的閱讀(reading-only without time limitation),受試者被隨機分配到這三種情境中的兩種進行閱讀,讀兩篇不同的英文文章。讀文章前,每位受試者都需完成一份詞彙程度的預測測試(vocabulary levels test),而閱讀文章時,讀者的眼動歷程會被記錄,之後完成英文閱讀理解後測。最後,參與聽讀組別的受試者需要填寫一份閱讀經驗的偏好問卷,以了解他們對聽讀的態度。研究結果有四項主要的發現。首先,閱讀情境和英語程度有交互作用,高英文能力的讀者自己讀的閱讀理解表現顯著優於聽讀的情境,可用冗餘效應(redundancy effect)來解釋此結果,外來的語音對於高語言能力讀者處理文本可能反而是干擾;相反地,低英文能力讀者則是在聽讀情境的閱讀理解表現最好,此結果可以雙路徑理論(dual-route theory)和字型—語音整合理論(print-speech integration)來解釋,提供語音可能可以幫助語言能力低的讀者快速連結形音對應,進而促進閱讀理解表現。第二,眼動資料的分析結果顯示無論英文能力高或低的讀者,在沒有時間限制的閱讀情境下,他們讀英文文章的總閱讀時間(total reading time)和總凝視次數(total fixation count)都比在另外兩種情境來的長和多。而英語程度則影響單一平均凝視時間(mean fixation duration)和平均跳移距離(mean saccade length),高能力組在任何閱讀情境下都有較低的單一平均凝視時間和較高的平均跳移距離,代表高能力者解碼英文的速度較快且處理英文文本的知覺廣度較大。第三,本研究發現詞頻效應在二語閱讀也很明顯,低頻詞的被凝視次數、重讀時間(rereading time)和總凝視時間(total fixation duration)都顯著高於高頻詞。第四,雖然低英文能力者在聽讀情境的閱讀理解表現較佳,但問卷資料顯示無論英文能力高或低的讀者皆自陳其偏好單純閱讀的情境。綜上,本研究結果的發現除了支持二語閱讀的理論架構,也提供語言學習與教學的實務建議,針對不同英文能力者是否要提供語音應有不同的做法。Item 探討書寫筆記的時機對影片輔助學習之認知負荷、學習表現與筆記品質的影響(2022) 蘇子芸; Su, Zi-Yun書寫筆記是有助於影片輔助學習的策略,該策略不僅可以做為課程紀錄,還能幫助學習者專注課程內容,進而促進其學習表現。然而,影片輔助學習過程中有效使用筆記並非易事,其中,書寫筆記的時機可能是影響筆記成效的重要因素。課中書寫筆記,及課後書寫筆記為最常見的兩種書寫筆記時機,就理論上而言,這兩種時機各有優劣,但卻尚未有研究探討不同書寫筆記的時機對影片學習的影響。有鑑於此,本研究欲探討有無使用筆記,以及書寫筆記的時機對學習的影響。 本研究使用具有旁白與字幕之動畫影片做為學習教材,主要操弄的變項為有無書寫筆記及書寫筆記時機。121位高中三年級學生被隨機分派至不同書寫筆記組合的三個組別:課中書寫組、課後書寫組、沒有書寫組,並測量其認知負荷、學習表現、學習效能、及筆記品質。在資料分析階段,針對有無筆記組別及筆記時機之認知負荷、學習表現、學習效能、及筆記品質進行比較分析。 分析結果發現,在有無使用筆記上,有書寫筆記組需要耗費更多心力在學習上,但未能反應於學習表現。而在時機點上,雖然課中組及課後組的學習表現並未有顯著差異,但從研究結果中發現,課中組的筆記品質相較於課後組更加優異,且課中組的學習效能也顯著優於課後組。依據筆記及學習表現的相關性來看,課中組之筆記與學習表現呈顯著正相關,而課後組的筆記與學習表現則未達顯著相關。書寫線上筆記為新興且複雜之任務,上述結果顯示,在將筆記應用於影片學習時,先了解學習者對於線上筆記書寫是否熟悉,並給予合適引導,如此一來才能讓學習者於教學影片上順利進行筆記書寫,以產生更好的學習表現。另一方面,在時機點上,於課程中分段進行書寫,會有較好的筆記品質,因學習者能即時記錄課程重點,透過筆記進行有效編碼,學習者能產出更好的筆記品質,並帶來更佳的學習表現。在執行學習任務上,需同時給予學習者影片課程及書寫筆記任務。由於書寫筆記須運用較多認知資源,當學習者將影片和書寫筆記分開執行時,會產生較大的認知負荷,所以讓學習者同時進行課程任務,能讓學習者產生更好的學習效能。Item 虛擬實境於技術型高中自閉症學生職業技能可用性之研究(2020) 張怡華; Chang, Yi-Hua特殊教育以多元化教育方法,應用各式輔助科技,協助身心障礙學生學習職業技能,以期順利就業達到自立生活目標。有鑑於特殊教育應用輔助科技仍以低科技為主,虛擬實境這項高科技應用於特殊教育高中職階段教學輔助仍然少見,本研究探討虛擬實境於技術型高中自閉症學生職業技能可用性,以科技接受模式、認知負荷與認知焦慮理論為基礎,以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認知負荷、認知焦慮與系統提示作為問卷構面,由自閉症學生分別體驗VR語音版、VR字幕版切小黃瓜任務後填寫問卷,共計回收40份有效問卷,以Spearman等級相關係數檢驗自變項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認知負荷、認知焦慮與提示模式對依變項行為意圖之關係。 研究結果,自閉症學生知覺有用性與職業技能行為意圖達正向關係,知覺有用性越高,使用VR學習職業技能的行為意圖越高;知覺易用性與職業技能行為意圖達正向關係,表示知覺易用性越高,使用VR學習職業技能的行為意圖越高;不同智力水準認知負荷達到顯著差異,合併智能障礙自閉症學生認知負荷與行為意圖無相關,未合併智能障礙自閉症學生認知負荷與行為意圖為負向關係,表示未合併智能障礙的自閉症學生認知負荷越高,應用VR學習職業技能行為意圖便越低;不同智力水準認知焦慮達到顯著差異,合併智能障礙自閉症學生認知焦慮與行為意圖無相關,未合併智能障礙自閉症學生認知焦慮與行為意圖為負向關係,意即未合併智能障礙的自閉症學生,認知焦慮越高應用VR學習職業技能行為意圖越低;自閉症學生系統提示模式與行為意圖為正向關係,但不同智力水準偏好的系統提示模式亦不相同,合併智能障礙的自閉症學生偏好語音旁白與字幕描述之提示模式,未合併智能障礙的自閉症學生偏好藍色閃爍與字幕描述的提示模式。 建議未來可設計更為簡化文字的問卷、縮減量表等級,以利合併智能障礙的自閉症學生填寫問卷,也建議可拓展研究範圍,了解不同認知程度、學習階段的自閉症學生應用VR學習之可用性。Item 探討先備知識、字幕與標籤在動畫輔助學習對冗餘效應之影響(2022) 郭芷瑄; Kuo, Chih-Hsuan多媒體教材盛行於現今教學場域,尤其以動態影像為教材者為盛。多媒體教材中經常具備三種表徵:語音、圖像與文字。有鑑於文字與旁白經常互為冗餘,過往研究多建議消弭文字表徵以降低學習者的認知負荷,避免冗餘效應產生。文字表徵的形式多元,不同形式的文字表徵可能會影響冗餘效應的發生與否;此外,由於動態影像帶來的語音瞬逝效應使學習者不易整合教材內容,添加文字表徵可能可降低瞬逝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以,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即在探討動畫教材中常見的兩種文字表徵形式(字幕以及指示性標籤)在搭配語音旁白同時出現時對冗餘效應是否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另外,學習者的先備知識程度亦是影響教材設計效果的重要變項,為更深入了解冗餘效應發生之條件,本研究將探討不同文字表徵形式(有無字幕、有無指示性標籤)對於不同先備知識程度(高、低)之學習者的影響。本研究使用搭配旁白之動畫教材,主要操弄的變項為字幕的有無和指示性標籤的有無。206名高中一年級學生被隨機分派至字幕與指示性標籤不同組合的四個組別:兼具字幕與指示性標籤組、僅有字幕組、僅有指示性標籤組、無字幕與指示性標籤組,並測量其學習成就表現與認知負荷。在資料分析階段,本研究依照先備知識測驗表現進一步將參與者區分為高先備知識者與低先備知識者,並進行三因子變異數分析。分析結果指出,字幕、指示性標籤與先備知識程度在學習表現上具有顯著的三因子交互作用,且部分支持本研究假設:無論教材中有無指示性標籤,添加字幕皆未降低高先備知識者的學習表現,顯示高先備者並未受到冗餘效應的影響;而對於低先備知識者而言,兼具字幕、指示性標籤教材組別的學習者表現顯著低於僅含有任一種視覺文字表徵(字幕或是指示性標籤)的組別,顯示冗餘效應僅發生在複雜程度較高的教材中。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建議教學者應考量文字表徵不同格式之組合與學習者先備知識程度作為動態多媒體教材設計之指引。Item 以分段方式降低任務複雜度對專家與生手閱讀幾何證明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11-??) 左台益; 呂鳳琳; 曾世綺; 吳慧敏; 陳明璋; 譚寧君; Tai-Yih Tso; Feng-Lin Lu; Shyh-Chii Tzeng; Huei-MinWu; Ming-Jang Chen; Ning-Chun Tan本研究旨在探討將一個複雜的幾何證明用分段方式呈現,以降低任務的複雜度對專家與生手在認知負荷感受與閱讀理解之影響。依據數學結構及Duval(1998)的推理資訊組織層次將幾何證明分成分段與未分段兩種文本方式呈現,並將專家(亦即,28 位準中學數學教師和21 位中學數學教師)與生手(66 位八年級學生)隨機分派於不同呈現方式的組別中,以瞭解其認知負荷感受與閱讀理解的情形。研究結果顯示:(1)不論是對專家或對生手而言,證明文本以分段方式呈現,有助於提高其閱讀意願以及降低其閱讀證明時的困難度和所花費的心力,但對他們在閱讀理解的表現上,則未造成顯著差異。(2)不論證明文本以分段或未分段呈現,專家的閱讀意願與信心指數皆顯著高於生手,而其閱讀證明時的困難度和所花費的心力則顯著低於生手;且專家的閱讀理解表現也顯著優於生手。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對幾何證明的後續研究與教學提出可能的教學策略與建議,以做為學術研究與教學實務工作者參考之用。Item 手勢融入範例對中低能力學生計算與幾何學習的影響(2020) 連宥鈞; Lien, Yu-Chun體現認知的研究發現,學生在幾何學習時若以手勢配合描摹幾何圖,比起限制手勢所獲得的學習效果好,但在非幾何的材料上卻不一定有此體現效果。目前文獻多半未檢驗體現效果的保留性,而且也未曾有研究是以學生學習過、但須補救的教材為研究材料。故本研究以受試者學過的整數加減運算為實驗一的材料,與從未學過的平行線截角性質為實驗二的材料,並以篩選測驗篩出無法掌握整數加減運算的七年級中低能力的學生,將其分為使用手勢學習的實驗組與無手勢參與的控制組。本論文先以18位七年級學生進行前導研究,並依據後測結果與受試者的學習狀況,修改了範例及練習題型與實驗進行方式。正式研究的受試者為來自雙北、桃園的四所國中52位七年級生,實驗結束後三至四個月安排延宕測驗與訪談,以記錄受試者的學習表現與相關的質性資料。結果顯示,實驗組在實驗一的表現未如預期,和控制組都未有組間差異,但在延宕測驗答對率中有四種題型組間有顯著差異。但兩組都在後測遠遷移題的認知負荷比延宕測驗高,後測與延宕測驗答對率皆高於篩選測驗。質性資料上,部分受試者在以手勢學習已知教材上展現較低的意願,且在延宕測驗時,受試者大多不使用實驗所學的體現方法做解題。實驗組在實驗二後測有部分結果符合預期。實驗組學習時間較控制組長,在後測遠遷移題答對率上比控制組高,但後測近遷移題與延宕測驗兩種題型上均無組間差異。此外,兩組延宕測驗遠遷移題的認知負荷低於後測,且延宕測驗近遷移題答對率也比後測高。質性資料上,兩組在後測與延宕測驗皆有一些受試者為了解題而旋轉、拿起圖形的紙張或描摹圖形,但延宕測驗中有描摹圖形的受試者其答對率並未高於沒有動作的同儕。綜合實驗一和二,研究者發現手勢對於受試者已學習過的整數加減運算未發揮體現效果,而在未學過的幾何教材上,融入手勢學習的效果較佳,並且手勢能有原理、原則加以引導時,體現就能發揮較大的效果。建議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們在學生剛接觸教材時的教學中,能融入適當的身體參與,以發揮體現認知中以身體為基礎來學習新知識的主張。Item 先備知識與不同程度線索對於程式語言陣列結構之學習成效探討(2007) 蔡清文; Ching-Wen Tsai本研究旨在探討先備知識與不同程度線索對於程式語言陣列結構之學習成效的影響。81位普通高中附屬資訊科二年級的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分派為高線索輔助組、低線索輔助組進行教學實驗。 研究結果發現:(1)在學習成效方面,高線索組與低線索組不論在宣告性知識、程序性知識以及問題解決知識的表現皆無明顯差異;高先備知識學習者在宣告性知識、程序性知識以及問題解決知識的表現皆比低先備知識的學習者為佳;(2)在學習態度上就先備知識程度以及線索輔助的交互作用而言,不論是用心程度、接受度以及幫助度皆無交互作用存在。就用心程度而言,高線索組的用心態度比低線索組為佳,高先備知識組的用心態度比低先備知識組為佳。就接受度而言,高線索組與低線索組無顯著差異,高先備知識組與低先備知識組無明顯差異,各組態度皆為正向。就幫助度而言,高線索組感受的幫助程度比低線索組為佳,高先備知識與低先備知識無明顯差異,兩組態度皆為正向。Item 教材表徵和學習風格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就之實驗研究(2010) 金仲傑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多媒體教材與傳統教材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者學習國中幾何單元課程學習成就的影響,以供國中數學現職教師在考量學生之個別化差異,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及發展或選用數學科多媒體教材之參考。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研究設計,以隨機取樣選取台中市某國中七年級二個班級共8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一班為實驗組,進行多媒體教材教學,另一班為控制組,進行傳統教材教學。實驗使用Kolb學習風格量表將學習者區分為「擴散者」、「調適者」、「聚斂者」和「同化者」四種學習風格。教學實驗所使用的多媒體教材係依據教學單元之教學目標,參考認知負荷理論及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並依照Sweller(2005)、Mayer(2001)和Atkinson(2005)所提的建議,由研究者自行編製而成。教學設計採用短教學時間設計,以避免不相關因素干擾,教學時間為四十五分鐘,教學內容取自國中八年級下學期幾何「平行與四邊形」單元,探究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分別接受不同「教材表徵」教學課程後在學習成就上的差異,並採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與事前比較檢定研究假設,檢定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在不同教材表徵下的學習者,其學習成就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接受多媒體教材教學學習者的學習成就高於接受傳統教材教學學習者的學習成就。 (二)「擴散者」、「調適者」、「聚斂者」和「同化者」四種學習風格學習者,其學習成就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三)在「傳統教材」下,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之學習成就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四)在「多媒體教材」下,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之學習成就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五)「擴散者」和「調適者」學習者之學習成就與「聚斂者」和「同化者」學習者之學習成就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六)在「傳統教材」下,「擴散者」和「調適者」學習者之學習成就與「聚斂者」和「同化者」學習者之學習成就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七)在「多媒體教材」下,「擴散者」和「調適者」學習者之學習成就與「聚斂者」和「同化者」學習者之學習成就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現職教師、教育行政單位及後續相關研究者參考。Item 國中九年級生校正式學習策略與學習英文單字成效之相關因素探討(2014) 鄭佩紋; Pei-Wen Cheng學習英文的基礎由單字開始,有感於臺灣的英語學習成效一直存在雙峰現象,也顯示出學生的學習焦慮。如能有效地運用策略則能讓英文學習成效提升,於是本研究運用校正式學習策略方式來預估測驗成績與主動覺察學習過程,主要目的是在探討國中九年級生實施校正式學習策略於學習英文單字成效之相關因素。以新北市某公立國中九年級學生共110名為研究對象,在測驗英文單字前實施校正式學習策略預估測驗分數,以學生的後設認知與認知負荷探討其與英文單字成績進步量之間的關係,以及其是否影響學生的英文學習興趣。實施校正式學習策略時間為七周,單字範圍為102學年度翰林英文版九年級上學期Unit4、Unit 5和Unit 6,為期十二次的校正式學習策略記錄。 本研究的工具包括測驗單字的十二次校正式學習策略紀錄與四種問卷調查表,問卷種類別分為「學習英語焦慮問卷」、「後設認知問卷」、「認知負荷問卷」及「學習興趣問卷」。以校正式學習策略紀錄作為時間序列分析其進步情形,也探討學生的性別因素是否對進步狀況有所差異;問卷結果所得資料以PLS統計軟體,進行分析與比對結果。在本研究結果顯示出(一)實施校正式學習策略對學習英語單字成效時,對於不同性別的學生並無直接影響效果。(二)實施校正式學習策略對英語單字學習成效會因不同的認知負荷而有直接正面影響。(三)實施校正對於提升學生學習英文的學習興趣有正面影響。(四)實施校正式學習策略於高低成就的學生在學習英語單字進步情況有差異。(五)由校正式學習策略的預估英文單字成績將趨近於實際成績。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研究者提出實用性建議與理論性建議以供相關教學者與後續研究者作為相關實務與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