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香港投資移民家庭來臺灣後的親職壓力及因應歷程
    (2023) 張曉盈; Cheung, Hiu Ying Vigo
    本研究旨在探討香港投資移民家庭來臺灣後面臨的親職壓力及其因應歷程。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法,深度訪談四個香港投資移民家庭,並以家庭壓力理論為基礎,透過主題分析法,探究香港投資移民家庭移民臺灣後,遇到什麼樣的親職壓力及他們因應這些壓力的整體歷程。研究結果如下:一、香港投資移民家庭移民臺灣後,除了會遇到從香港延伸至臺灣的親職壓力外,還會面臨因移民引起的新增親職壓力源。引致親職壓力的因素包括:(i)移民為父母帶來的焦慮;(ii)移民後親職角色的再詮釋;(iii)移民後子女對生活的適應;及(iv)移民後家庭資源的壓縮。 二、香港投資移民家庭嘗試以(i)擴展家庭可使用的因應資源;及(ii)重新定義移民後的親職轉變,因應移民臺灣後面臨的親職壓力。香港投資移民家庭透過為投資移民生意開源、為子女提供合適的學習資源、強化家庭系統資源和尋求合適的社會支持等方式,為家庭增加可使用資源。父母亦以正向定義移民決策對子女發展的優良影響及調整對子女的要求與期望,重新定義移民後的親職轉變。 本研究的結果呼應了家庭壓力理論的概念,即當家庭有更充足的資源及能對壓力源賦予較正向的定義時,他們便能更有效地因應因移民引起的親職壓力,獲得良好的調適。研究者亦依據研究結果,對投資移民家庭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諮商員在與有分離焦慮案主結案的因應歷程研究
    (2012) 廖珮君
    本研究之目的在了解諮商員在與有分離焦慮議題案主結案的過程中,其所知覺的結案挑戰、內在反應,以及因應的歷程和結果。本研究邀請四位曾與有分離焦慮議題案主諮商且結案的諮商員,運用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以現象學取向的方法步驟進行資料分析與歸納。本研究的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諮商員的結案諮商歷程:依據四位受訪者的結案經驗分析,諮商員處理與分離焦慮案主結案的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1. 諮商初期:轉介與關係建立;2. 諮商中期:分離議題浮現;3. 諮商後期:分離議題重現與經驗重建、真實分離的失落。 二、諮商員面對與分離焦慮議題案主結案的內在反應:諮商員在面對與有分離焦慮議題案主結案時的內在反應特色說明如下:1.挫折、焦慮、懷疑、自我批評是主要面對結案困境的情緒與認知反應;2.諮商中容易被案主強烈的情緒觸動或認同;3.案主分離議題重現,容易引發諮商員的個人議題與複雜情緒;4.諮商員本身的失落經驗可載舟也可覆舟;5.正向反移情多於負向反移情。 三、諮商員面對與分離焦慮議題案主結案的因應方式及其結果:本研究之受訪者處理結案的方式大致可朝諮商架構、情緒處理、回顧成長、兩人關係、未來計畫、評估概念化等六大方向。而影響分離焦慮案主失落情緒之轉變的影響因素包括:1.分離討論需奠基在穩定關係的基礎上;2. 案主意願影響諮商效果;3.諮商員也需準備好自我結案的心情;4.善用諮商關係討論分離;5. 歷程回顧與討論是重要的項目。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結論與發現,分別對未來研究者及諮商實務工作者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從「忍氣吞聲」到「輕安自在」:自我與人際拿捏困境者之諮商經驗研究
    (2011) 趙容嬋; Jung-Chan Chao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華人的人際和諧脈絡下,面對人際互動中「做自己」與「維繫和諧」間發生失調而求助諮商者的人際困境與諮商經驗。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紮根理論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共訪談八位研究參與者(八位女性,平均年齡22.6歲,大學生四位,研究所學生四位)。研究發現,在「做自己」與「維繫和諧」間發生失調而求助諮商的研究參與者,其困境內涵主要可分為兩類,類型一是因為在關係中「做自己」而受挫,類型二是重複以他人為重的人際模式,但開始感受到不舒服與自我被壓抑的痛苦。至於他們不敢「做自己」的因素主要有三,分別是關係維持的必要性、好我形象的建立與保持以及成長歷程中的社會學習經驗—和諧為重。經過諮商介入後,研究參與者在「做自己」與「維繫和諧」間新的協調狀態則有人際互動關係的改變、自我的改變以及理解讓自己受苦的僵化的觀念而不受困。綜合研究結果,研究參與者在藉由諮商介入後,他們從困境到轉化的因應歷程可以「人際互動中陷入『做自己』與『維繫和諧』困境者的協調歷程概念化模式」呈現,此模式共分為五個階段:「虛性平衡」、「忍氣吞聲」、「消極抗衡」、「自我強化」及「輕安自在」。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於未來研究及諮商輔導工作的相關建議。
  • Item
    癲癇發作對青少年校園人際適應歷程影響之質化研究
    (2005) 陳燕君; YEN CHUN CHEN
    本研究採取質化研究方式進入癲癇青少年的世界來瞭解其對適應歷程的覺察,其中,深度訪談為研究資料收集之方式,訪談逐字稿與研究者訪談札記為研究之主要文本。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發現有三:一、癲癇青少年的適應歷程為:前一學習階段發作的適應、發作前的國中生活適應、發作初期的適應、發作一段時間後的適應、穩定後的生活適應等五個階段,並呈現各階段之影響因素。二、癲癇青少年人際適應歷程的需要與期待包括:一個友善的學習環境、更多朋友、老師有好的處理問題技巧、老師能了解並協助處理發作狀況、與人分享發揮自我功能、有可以發展的舞台、學習與人互動的技巧。三、學校曾經提供或受訪者主觀認為的有效協助有:主動認識癲癇並協助處理,提供專業建議;與家長及受訪者討論是否需要協助,尊重其決定;有技巧的協助建立人際,要避免直接管教及責罰同學,容易引起反感,招致更嚴重的排斥;協助信心重建;引導同學思考及接納。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的發現提出研究限制的說明,並對學校輔導實務工作及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碩士層級諮商新手於全職實習的諮商困境與因應
    (2006) 吳雅慧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碩士層級諮商新手於全職實習期間的接案過程中,知覺到的諮商困境、面對諮商困境的因應歷程,以及因應諮商困境的結果。受訪者為十位年齡界於27到31歲,就讀北中南地區諮商輔導相關研究所的女性實習學生,在碩三諮商全職實習後期,回顧實習過程所知覺的諮商困境與因應歷程。運用半結構式的深度個人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以紮根理論質性研究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一、諮商新手知覺的諮商困境,包含諮商介入成效不彰、工作同盟不易建立、督導關係不良、諮商自我效能感低;二、諮商新手對諮商困境的情緒與認知反應,包含出現負面情緒、自我評價降低、失去面對困境的動力;三、諮商新手對諮商困境的因應行為,可分為困境的立即因應行為及困境因應歷程中形成新的因應方式,前者包括隱藏真實自我、增強專業能力、面對與紓解負面情緒;後者包括增強對專業與自我的覺察、轉化負向認知為正面認知、調整困境因應的作法、提升個人自我成長;四、督導在諮商新手困境因應歷程中佔有重要角色;五、諮商新手因應諮商困境的結果,可分為因應的立即性結果及困境突破的結果,前者包括諮商困境仍然沒有突破、加重生活壓力、心理的滋養、增加諮商困境理解的視框、獲得個案正面回應;後者包括專業工作的學習與成長及個人的學習與成長。最後研究者討論本研究發現與限制,並且依據研究發現,從諮商研究、諮商實務、及諮商訓練的角度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