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聆聽資優生之生命旋律- 敘說三位青少年於資優教育的學習歷程及創意表現
    (2014) 張淳雅; CHANG, CHUN-YA
    本研究旨在探討三位資優生於資優教育的學習歷程及創意表現,希望透過當事者的經驗敘說與研究者的理解與詮釋來瞭解資優生個人因素以及外在環境因素對於學習歷程的交互影響,並呈現他們的困境及迷惘,以及個別的創意表現。本研究採用敘事研究法,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三位有特殊創意表現的資優生,並利用深度訪談、相關資料文件整理等方法進行資料蒐集,先以故事方式描繪三位資優生的學習經歷,再以生態系統理論分析故事軸線中影響學習歷程的各環節因素,並以創造4P理論檢視其創造力及創意表現。研究發現分成三個部分: 一、影響三位資優生學習歷程的各環節因素,在微系統方面,包括優異的個人能力特質、家庭成員互動良好、以及開明自由的父母教養態度皆有助於學習成效。在中間系統方面,與師長及同儕互動大致良好,唯教師若給予資優標記會造成部分資優生的壓力,資優生個人特質及完美主義也會影響人際關係。在外系統方面,資優課程及教學應更彈性多元,分散式資優班教育的跑班文化會增加學生負擔。在大系統方面,資優生的自我價值觀來自生活經驗以及學習體驗,再加上家人的看法而產生對自己的評價,而社會期望帶給資優生正向方面為比馬龍效應,負向則是資優標記效應,家長適當期待是資優生正向激勵,過高期待則是壓力源。在時間系統方面,部分資優生在進入資優班後需經歷適應期及面對家人對自己的期待與現實生活中學業表現上的差距所產生的挫折感,部分提早入學的資優生會面臨在生活適應、人際互動、動作發展等方面之困擾,若長期受到學業上的挫敗會使其自我概念較消極。 二、三位資優生學習歷程中的困境與迷惘,1.「茫」:資優生在被掌聲和光環圍繞下,對未來生涯的選擇較迷惘;2.「盲」:資優生的光環容易導致自我膨脹以致看不見自己在人際關係上的缺失,而資優生的身分也容易導致只在意分數,而沒有正確的求知精神與學習態度;3.「忙」:資優生被許多課業及課外活動比賽填滿,時間管理規劃成為很大的挑戰。 三、三位資優生的創造力及創意表現,大致擁有創造性人格的多數特質,所處的家庭及學習環境皆能支持他們從事創意相關活動,當面對相關問題也能竭力去進行瞭解及資料蒐集,產生概念,進而運用各種思考方法來解決問題,其作品或成果也符合獨特、新奇的特色。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研究者從教育行政單位、教師、家長及資優生四面向,以及未來研究的可能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優秀女性教育人員之創造性人格逆境轉化與創造表現
    (2010) 黃曉嵐
    本研究是以八位在工作領域表現優秀的女性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藉由深度訪談以及重要他人的訪談了解其生涯發展、人格特質、逆境經驗轉化及其創造表現。研究資料則是將訪談內容轉成文字稿,經由反覆閱讀、分析、交叉比對、歸納、綜合,以理解這些優秀女性教育人員的人格特質、逆境經歷轉化與其創造表現,藉由她們的生命故事啟發後進者。家庭環境方面,受訪者的父母教育態度在要求中有空間,適時地提供支援或協助,即使無法提供支援,也不壓抑女兒的發展。受訪者的求學過程都很順利,在校成績皆有中上表現,深受老師的影響與啟發。工作歷程方面,有受訪者從小就立志從事教職,也有受訪者基於因緣際會、自身興趣與能力而進入教育界。對工作的不滿足以及渴望工作上的變化促使她們盡其所能在工作中求新求變並樂在其中。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人格特質 受訪者具有獨立的、為人誠摯的、能幹的、對自我有信心的、不滿足的、誠實的、有禮貌的、深思的、堅毅的、主動積極的、跨領域的各項個人特質。在家庭因素上,父母親的身教與言教深入受訪者的生活、工作。對於父母都懷抱著感恩、感謝的態度,與父母維持深厚的感情,與家人之間的關係良好。就環境因素而言,受訪者表示所屬教學環境對於教師的專業皆予以尊重,給予教師相當大的自主空間,鼓勵受訪者發揮創造力;在這樣支持的環境下,受訪者藉由創造力的發揮而達到暢流狀態,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二、 逆境轉化 受訪者在生命中所遭逢的逆境種類有:1、他人不公平地對待導致有被歧視的感覺。2、親人的過世。3、生命遭受威脅。4、被告上法庭。5、離婚。工作中的逆境有:1、自己貢獻的歷史定位不明或是遭忽略。2、當場被羞辱。3、投稿被退稿而且是非建設性的批評。4、同儕的刁難、不合作、質疑、忌妒與合作步調不一。5、任教科目的不受重視。6、政策的錯誤。7、他人非理性的對待。 性別壓力部分,有七位受訪者認為在教育界男女之間工作能力差異不大,主要的差異在於個人對於工作的認知、工作的熱誠以及個人的能力。隨著時代進步與社會演進,女性受重視的程度將逐漸與男性相當。而逆境之於受訪者的意義有:(一)正向思考;(二)增加自我轉化、調整的能力;(三)事後看事情的角度更寬廣;(四)學習到更多解決事情的方法;(五)承認逆境的存在,投入自己認為重要或有趣的事。 三、 創造表現 在創造表現上,受訪者的創造成就可分成:國外期刊的投稿、典章制度的建立、教案寫作、敎學表現以及工作內容的轉換。內在動機則有成就感的獲得、目標管理、將工作的投入當成學習、克服困難之後的特殊喜悅、自身的成長、自身的使命感、自身的責任感、對教師工作價值的肯定、好強不服輸的個性、對不朽的渴望、自身敬業的特質、對工作的熱愛、對新奇的好奇、挑戰自我、測試極限、看到學生成長改變的喜悅。在多樣創意上,受訪者皆表示會想要在生活中展現自身的創意,但同時都表達對工作有很強烈的使命感,儘管創意點子多,仍然是先想到工作,會優先把新的想法或是念頭運用在教學、研究或是行政工作上。
  • Item
    ARCS動機模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創意表現之影響
    (2016) 吳思琦; Wu, Ssu-Chi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ARCS(Attention, Relevance, Confidence, Satisfaction)動機模式融入於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創意表現之影響。受試者為新北市中和區某國小六年級兩班學生,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控制組,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之準實驗設計,實驗組進行為期14週、共計28節課之ARCS動機模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掌握ARCS 動機模式四個維度與十二項構成要素之實施要點;控制組採用傳統教學法,以直接闡述等方式進行相同主題課程。研究工具包括:視覺藝術教學方案、視覺藝術動機量表、創意表現評量表、教學回饋表與教學省思紀錄表,所得數據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探究,輔以質性資料描述與詮釋,分析受試者在不同的教學策略下其學習動機與創意表現之差異情形,以及對本教學課程之反應。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ARCS動機模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二、ARCS動機模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創意表現。 三、學生對於ARCS動機模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多持正向與肯定的態度。 依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供後續研究與教學實務之應用及參考。
  • Item
    國小學生內在動機、學科知識與創造力表現關聯之研究:教師創造力教學的調節效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2-11-??) 蕭佳純; Chia-Chun Hsiao
    大約近十年,社會科學續域的學者多已接受了組織現象是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相互影響的多層次現象,並將此觀念應用於實證研究。但整體來看,多層次分析仍屬相對少數,國內教育界有關國小學童的創造力研究涉及多層次的論述更是少數。本研究以學生個體層次的內在動機、學科知識與教師層次的創造力教學為自變項,探討三者對學生創造力表現的影響,其中教師創造力教學包含提升創造力意向與增進創造力技能兩大構面,而學生的創造力表現則以共識評量技術邀請三大類型專家衡量之。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的所學校中333 位國小教師以及3 , 330 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調查,使用階層線性模式分析變項之間的關係,分析步驛包括虛無模式、隨機參數迴歸模式、截距預測模式以及斜率預測模式。分析結果顯示內在動機、數理知識以及提升創造力意向對創造力表現有顯著的直接影響效果,且此影響為正向的影響效果。進一步的脈絡調節分析顯示,提升創造力意向於內在動機與創造力表現間具有正向的調節效果,代表內在動機高的學生原本創造力也會較高(正向關係) ,而在教師高度強調提升創造力意向的班級中,這樣的助益效果更強。但創造力意向在數理知識與創造力間扮演著負向的調節效果,代表教師的提升創造力意向教學對於高學科知識學生的加乘效果並不如低學科知識的學生。依據上述結果,本研究針對學生的創造力發展提出對學校及教師的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