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鶯歌陶瓷博物館與文化產業互動之研究
    (2009) 陳南雄
    地方文化產業在近年來,已成為文化保存延續與促進地方發展的重要策略。 在政府文化政策主導下,成立許多以地方特色產業為主題之博物館,從政府輔導設立地方博物館的目標,可以發現它與地方文化產業有著許多的互動與聯結。 因此,本研究期望透過地方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之結合,探討地方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互動的關係。本文以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以下簡稱陶博館)與鶯歌地方文化產業為研究對象,探討陶博館與鶯歌陶瓷產業之發展演變與現況調查,並依據文獻探討之結果,擬定非結構性之訪談大綱,分析陶博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之相關動力,兩者間的連結與互動關係,以及所面臨的問題。最後,歸納出結論與建議,提供陶博館、地方社群動力、政府相關部門之研究參考。 根據本研究結果,所歸納之結論如下: 一、陶博館足以扮演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觸媒角色,也擴展了地方文化產業發 展之內外部資源網絡之連結。 二、陶博館所提供國內外的陶瓷作品,可帶入最新的陶瓷資訊。 三、商家沒有將陶瓷產業作永續經營之規劃,將產品帶入更具價值的另一面; 陶博館開館後,造成觀光經濟的磁吸效應。而館內的消費活動讓民間認為 有與民爭利的現象。陶博館主辦「鶯歌陶瓷嘉年華」活動和地方上發生的 不愉快,也為彼此間的關係蒙上陰霾;最初嘉年華會的舉辦目的,已因老 街商圈的形成,而有是否該轉型的聲音。 四、陶博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策略,讓鶯歌的社群團體感受到陶博館的改 變;地方人士希望陶博館發揮它的機會和優勢、排除劣勢和威脅,為鶯歌 提供更多的發展。 五、陶博館與地方社群協調整合不良,讓地方的發展耗損在無法協調合作的事 務上。因此,地方人士提出成立第三部門的想法,以作為鶯歌當地永續發 展的組織。 根據文獻資料與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一、陶博館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互動 (ㄧ)培育人力資源與創意人才 (二)運用不同的行銷策略 (三)強化地方合作,成立第三部門的機制 (四)社區營造的全面發展 二、對地方社群動力的建議 以地方發展為目標,開放資源共享,共同提升社區文化形象,建構緊密的 社區文化形象網絡。 三、對政府機關部門的建議 (ㄧ)資源的分配應考量實際需要 (二)加強產業經營基礎 (三)維護社區文化形象建物 (四)加強地方居民的文化認同 (五)加強文化產業總產值的研究
  • Item
    三峽藍染文化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
    (2006) 游惠文; Yu Huiwen
    三峽藍染即將邁向第八個年頭,這項曾經消失的傳統產業,在當地「三角湧文化協進會」長期耕耘下,展開一系列的深耕計畫。三峽藍染的推動起源於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少數人的興趣與投入,後來因為參與的人頗多且凝聚共同意識而發展至今,不但成功吸引當地教師、社區民眾參與,深獲得公部門的支持。更以三峽藍染節結合產官學研創造新的行銷方式,讓藍染不再只是靠販售實體的傳統產業,更逐漸走向以教育行銷、體驗行銷、文化商品行銷為主的一個文化產業。 本研究以台北縣三峽鎮「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為個案研究,並以教育行銷、體驗行銷、文化商品行銷為理論基礎。其中以Schmitt(1999)所提出的「體驗行銷」為理論基礎,深入剖析,如何運用了感官行銷、情感行銷、思考行銷、行動行銷及關聯行銷,在眾多文化消費選擇中,吸引消費者走入三峽享受「藍染體驗」、「藍染學習」及文化消費。 研究方法是透過深度訪談,包括協進會的行政規劃人員、種子教師,分析這個非營利組織所運用的行銷策略-----「教育行銷」、「體驗行銷」、「文化商品行銷」,是如何執行、被消費者感受。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獲致以下十一點結論: 一、協進會行政規劃人員,在經歷上具有社會教育行銷企劃相關領域的背景,行銷規劃符合學習者需求。 二、行銷規劃得宜符合組織目標。 三、以工作坊為行銷團隊,提昇行銷人員藍染知能。 四、結合人文歷史及自然資源,彰顯三峽藍染文化產業特色。 五、行銷公部門獲得認同與協助,延續藍染文化產業傳承。 六、在教育行銷上循序漸進—由單一行銷→差異行銷→目標行銷。 七、根據不同學習設計不同體驗活動。 八、行銷人員將體驗活動與地方文化資源結合,著重解說與導覽。 九、體驗行銷材料包的多元規劃,促成藍染文化產業化的發展。 十、在藍染文化商品行銷方面為實習階段的文化推廣模式。 十一、協辦藍染文化節拓展參與民眾,提昇行銷人員知能及視野。 本研究除了提出上述結論外,同時也對未來三峽藍染行銷提出一些建議。
  • Item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與文化行銷之研究――布農部落屋 的個案分析
    (2005) 陳世昌
    本研究以「布農部落屋」為例,探討台灣原住民經營文化產業與推動文化行銷的一些相關問題。透過歷史的文獻,了解布農族的經濟變遷,以及在台灣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中,原住民居住地被用來發展休閒文化觀光產業的情況,從中突顯部落從事休閒、旅遊、文化產業的優勢;再以台東縣延平鄉布農部落屋此一個案為例,應用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蒐集相關資料,依據行銷學的相關理論分析該個案經營上的問題,並且從中探尋目標市場何在?行銷規劃的盲點為何?管理、控制上的缺失何在?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的情形如何?以作為永續經營的參考、改進依據。最後進一步以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的理論為基礎,從文化、經濟、社會、政治等各種不同層面,檢驗布農部落屋和部落間的互動情形,據以說明雙方緊張關係產生的因素,及未來建立良好互動關係的努力方向。 綜合文獻分析、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的結果,本研究主要的發現分文化行銷內涵、遊客滿意度、社區關係三個部分敘述如下: 壹、 文化行銷內涵方面: 一、對布農部落屋的經營使命、短期目標的訂定,主管和員工間呈現異質性的認同。 二、對整體的行銷策略缺乏完整的規畫,如SWOT分析、目標市場的調查、產品組合的應用、產品生命週期考量、差別定價的推動、通路的經營、專業的推廣活動…等,均未著手規畫。 三、內部缺乏專業管理人才,工作常用cover的方式來因應,以致於工作效率不彰;另外重視家族式的個人領導風格,員工升遷無望,欠缺激勵方式;會計與出納合一,有違會計的內控原則;員工普遍在期待趕快制度化。 貳、 遊客滿意度方面: 一、住宿遊客以嘉義縣市以南的人為多,台北縣市的遊客在寒、暑假期間也佔有一定的比例。月平均收入在2萬到7萬的大專程度上班族及軍公教人員是這裡的常客,所以目標市場頗為明確。 二、遊客對此感到最滿意的部分,是所提供的文化體驗,滿意度最低的部分則是產品的價格。 三、遊客的重遊意願非常高,有高達91%的遊客願意重遊。 參、 社區關係方面: 一、文化面:文化有漸趨商品化之勢,所展現的文化有一部分未與部落內的文化密切接軌。 二、經濟面:未與部落產生連鎖的經濟效應,像是一個獨立於部落的經濟體。 三、社會面:社會互動上有待建立新的溝通關係。 四、政治面:政治色彩較為濃厚,因政黨的認同不一,偶有對立的情況。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對於布農部落屋與部落內村民雙方面,有下列三個方面的建議: 壹、 文化行銷內涵方面: 一、以平權觀念凝聚員工的使命、目標認同。 二、以科學的方式從事整體行銷策略的規劃,例如,進一步的確認所面對的內外環境,實施差別定價,找尋目標市場,主動出擊,行銷組合的運用應更多元,並且充分授權。 三、引進專業人才,樹立具文化特色的專業管理方式;會計與出納應分開,發揮互相節制的功能;劇場表演宜再求專業化、精緻化;建立和員工間的夥伴關係;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開的人事制度。 貳、 遊客滿意度方面 一、鎖定嘉義縣市以南的地區及台北縣市,進行行銷。 二、此處的文化體驗滿意度最高,宜再深化文化產品的內涵,讓遊客再度重遊時,每次都有不同的文化感受,願意一遊再遊。對於遊客調查當中,最不滿意的餐廳,應立即著手改善,讓遊客感受到布農部落屋的進步。 三、遊客的重遊意願極高,所以應多角化的經營通路,增加和潛在客戶接觸的機會,極高的重遊意願,可說是布農部落屋不同於其他旅遊點的優勢,所以應好好的掌握此種優勢。 參、 社區關係方面: 一、文化面:儘速和部落內的文化連結,而且溝通彼此對文化的認知,進一步從傳統文化中,建構現代文化的內涵。 二、經濟面:宜和部落間建立共生的經濟關係,具體的經濟回饋,並且清楚的定位此一事業體的角色。 三、社會面:延續白牧師早期的精神,同理心的彼此對待,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部落的情操,建立互相感恩的心與誠摯的關懷情。 四、政治面:拋棄意識型態的思考,互相尊重,讓政治的歸政治,信仰歸信仰,實踐彼此相互尊重與開放心胸的民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