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Rogers革新擴散理論於課程推廣之意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09-??) 侯一欣; Yi-Hsin Hou從擴散的興革背景與Rogers理論的探析,了解到擴散在推廣中的概念本質其實就是人際體系中隨著時間的訊息傳播。而為助益於訊息在人際溝通網絡的擴散,需釐清個人和組織層次的採用依據,以充分掌握教育場域的教師特性及組織脈絡。最後,依據擴散的時間特性,將個人採用時間早晚所衍生的態度進行角色分析,並對革新本身的生命週期提出有關對課程推廣的擴散層面之啟示與省思。本篇為理論性研究,係針對革新擴散理論與課程推廣研究之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和整理後,大致歸納出以下四個結論:一、革新擴散理論為課程推廣的源頭,新近則有結合制度理論的趨勢。二、Rogers的革新擴散理論有助於課程推廣的人際互動過程。三、採用革新有個人和組織層次的考量,也有時間的先後順序之別。四、經當代科技創新與制度理論的補充,使擴散理論在課程推廣的應用更為完善。Item 國民中學課程革新過程中教師文化之研究——以語文領域國文科為例(2006) 劉怡君; Yi-chun Liu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課程革新過程中的教師文化,並以國民中學語文領域國文科為例來加以說明。研究目的包括瞭解教師文化的內涵及其在課程革新過程中的重要性,並探究課程革新過程中教師文化的再生歷程以及教師文化的特色,最後瞭解課程革新過程中影響教師文化再生的原因,進而歸納研究發現,提出教育研究上進一步發展的建議。 為了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個案研究法,以觀察、訪談、文件分析作為蒐集資料的方式。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教師文化的再生從凝聚教師的共識開始。 二、教師合作團隊改變教師間規範和人際互動。 三、課程革新觸動教師價值信念的改變。 四、關鍵領導人是教師文化再生的契機。 五、教師文化受到學校核心價值的影響。 六、自發性的教師團隊有助於課程革新及落實。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並結合文獻,提出建議: 一、校長應重視教師課程領導的能力,以落實學校層級的課程發展。 二、行政人員應支持教師自發性的合作團隊,以促進教師之間的對話。 三、教師應強化自身的課程意識,以提升教師課程發展與設計的能力。 四、後續可針對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學習領域的學校進行個案研究。Item 課程推廣的理論建構之探究:以閱讀為例(2017) 侯ㄧ欣; Hou, Yi-Hsin課程推廣研究肇始於1960年代美國大規模介入中小學的課程革新活動,故課程推廣被界定為政府機關對學校教師的介入行動。由於推廣往往伴隨革新之後出現,且需探討那些持續發展一段時間的具體案例,較能追溯其歷史軌跡;因此本研究以閱讀為例,採實證主義的立場,將實施、擴散和制度化理論整合為模式架構,以結構方程模式證澄理論模式與案例樣本資料的配適性。確證推廣理論的模式架構後,再以典型相關和路徑分析,探討理論構念間的相互關係,有助於釐清推廣過程各因素間的錯綜變化(如:擴散角色影響制度化模式),並憑藉迴歸和階層線性模式,分析個人及學校背景變項如何對推廣產生影響(如:校風開放傾向價值型塑的制度化形成)。最後,輔助質性探究的結果補充說明理論模式的脈絡性效果(如:榮譽雖有助於制度化形成,卻可能是走入另一修正的開始)。從模式架構的配適度檢驗、釐清推廣過程各因素間的相互關係、探討背景脈絡的影響,進而回應建構課程推廣理論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抽樣範圍取自北部地區、中部地區、南部地區、東部及離島地區,並以都會化程度69.4%為依據,分層抽樣都會區和非都會區學校。採問卷調查和訪問調查作為蒐集資料的方法,經量化和質性技術的分析結果,對照研究目的後,大致歸納結論如下: 一、課程推廣具實施、擴散和制度化等階段,每個階段皆有其相應的任務。實施階段審慎評估忠實觀或調適觀的脈絡性需求後,可搭配自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實施方式組合;擴散階段則因應個別的特性與需求(如:創新者具組織因素的採用考量),而使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充分運用人際網絡將革新導向特定意圖;制度化階段則在人群達致一定默契的基礎下,透過制度模式的運作,使組織成員皆能達到既定推廣目標的行為表現。 二、在推廣的各個階段採行任何決定或行動,皆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在階段內「實施觀點」與「實施方式」、「擴散角色」與「採用依據」、「制度化模式」與「制度化形成」具正相關;跨階段則「實施方式」與「擴散角色」、「擴散角色」與「制度化模式」、「實施方式」與「制度化模式」具正相關,可見各階段任何決定或行動彼此交互影響。 三、受到個人或學校背景、閱讀發展經驗的脈絡性影響,而使得課程推廣更朝向多元化的進行。不只是各校及個人在實施、擴散和制度化的情形有所差異,中央到學校的行政運作層級之職掌分工逐漸明顯,推廣雖涉「異中求同」卻也兼及「同中求異」的多元發展。Item Rogers革新擴散理論於課程推廣之意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09-??) 侯一欣; Yi-Hsin Hou從擴散的興革背景與Rogers理論的探析,了解到擴散在推廣中的概念本質其實就是人際體系中隨著時間的訊息傳播。而為助益於訊息在人際溝通網絡的擴散,需釐清個人和組織層次的採用依據,以充分掌握教育場域的教師特性及組織脈絡。最後,依據擴散的時間特性,將個人採用時間早晚所衍生的態度進行角色分析,並對革新本身的生命週期提出有關對課程推廣的擴散層面之啟示與省思。本篇為理論性研究,係針對革新擴散理論與課程推廣研究之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和整理後,大致歸納出以下四個結論:一、革新擴散理論為課程推廣的源頭,新近則有結合制度理論的趨勢。二、Rogers的革新擴散理論有助於課程推廣的人際互動過程。三、採用革新有個人和組織層次的考量,也有時間的先後順序之別。四、經當代科技創新與制度理論的補充,使擴散理論在課程推廣的應用更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