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皮德思(R. S. Peters)的懲罰觀及其在教育上的運用(2020) 張甯雅; Chang, Ning-Ya本研究以英國當代教育哲學家皮德思(R. S. Peters)的懲罰觀為主要研究重點,針對懲罰的觀點以及教育現場的運用問題,如:懲罰的必要性、學生的違規行為、教師的管教權、不當管教等進行相關的探討,透過概念分析、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先瞭解皮德思的生平和思想背景,並就其著作分析教師權威、懲罰與紀律等內容以建構其懲罰觀,並訪談現場教師的懲罰觀進行對照。 基於研究者在國中服務的經驗,感受到學校文化與教師的班級經營理念,會形成中學教師獨有的懲罰觀,而且對於教師實施懲罰,現在家長會有較高的敏感度。皮德思在《倫理學與教育》中表述對於懲罰和紀律的看法,並且證成懲罰的正當性與具體施行的條件,在其懲罰觀中,「紀律」、「權威」與「痛苦」可以視為懲罰的必要條件,研究者藉由其論述來協助教師釐清個人對於懲罰的觀點,並與《教育基本法》中的教師管教權進行探討,進而分析現況的差異。 據此本研究希能聚焦於釐清教育現場的懲罰正當性,運用皮德思對於懲罰的論述,比對現場教師的訪談內容,和皮德思的理論作對話。承上所言,結論如下: 一、皮德思的懲罰觀:建立教師專業權威,用於一般秩序的維持,考慮後續的輔導措施,斟酌學生的認知發展,讓教學有趣,懲罰就能備而不用。 二、教育中的懲罰現場訪談:師生對於知識能有交流,精心設計課程提升動機,教師權威來自於專業,懲罰需要切中痛處,親師合作的管教模式更全面。 三、懲罰對於教育的功能:配合心理發展的歷程,將外加的控制轉為內在的紀律,維持學習應有的秩序,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作為道德教育的工具,用於責任感之培養。Item 父母教養行爲與幼兒社會行為之關聯研究(2020) 孔娣; Kong, Di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討論華人家庭所使用的「條件式管教」行為與「父母回應」教養行為,與幼兒社會行為之關聯。使用「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KIT)三歲組2016年的第一波資料,進行結構方程模型(SEM)建構,關注和探討的依變項為幼兒的「正向社會行為」(獨立、主動、合群、順從行為)與「負向社會行為」(攻擊、退縮行為),共1,903個有效樣本。結果發現: 1.幼兒父母很經常採用「父母回應」的教養行為,約平均一星期5~7次;幼兒父母經常採用「條件式管教」行為,但相較於「父母回應」行為的頻率低,約平均一星期3~4次。 2.三歲幼兒經常表現出獨立、主動、合群、順從的「正向社會行為」,其中,幼兒合群行爲的頻率顯著高於其他三種行爲,幼兒獨立行爲的頻率顯著高於幼兒的主動與順從行;三歲幼兒總體而言很少表現出攻擊、退縮的「負向社會行為」,幼兒表現出退縮行為的頻率顯著高於攻擊行為。 3.家庭社經地位與幼兒「正向社會行為」與「負向社會行為」的關聯皆不顯著。 4.「父母回應」行為愈多,幼兒獨立性、主動性、合群性、順從性的「正向社會行為」表現也愈多;「父母回應」行為愈多,幼兒退縮性、攻擊性的「負向社會行為」表現愈少。 5.父母的「條件式管教」行為,與幼兒獨立性、主動性、合群性、順從性的「正向社會行為」關聯不顯著;父母「條件式管教」行為愈多,幼兒退縮性、攻擊性的「負向社會行為」表現愈多。Item 自由與紀律:Montessori的人格教育思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3-??) 李崗; 楊淑雅; Kang Lee, Shu-Ya Yang本研究旨在分析Montessori(1870-1952)的人格教育思想,主要運用詮釋學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聚焦於《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發現兒童》(The Discovery of Child)及《了解你的孩子》(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Your Child)等文本的理解,二方面來回於個人經驗與文本脈絡之間的對話與省思。結果發現,可歸納為以下四點:一、人格是精神生命肉身化的結果,人格統整的關鍵是意志發展。二、人格教育的目標在於建立紀律,人格教育的原則是給予自由,人格教育的方法是透過工作。三、人格教育的歷程始於兒童的自由選擇,繼之以專注地自發性工作,透過意志發展逐漸樂於服從,最後形成內在紀律,表現出寧靜的心境。四、人格教育的實施,關鍵時期為零至三歲,可以運用靜默遊戲、走線練習、穿脫衣服、準備茶會、舉辦生日會等方式進行。最後,本文更針對其思想內涵,提出10點評析,以供參考。Item 博物館規訓與治理 ─以中正紀念堂為例(2012) 麥馥倫; Fu-Lun Mai本研究試圖從傅柯的權力觀點出發,針對中正紀念堂此一博物館中,知識論述、規訓技術、個體自我調控的部署,理解歷史時態下不同的文化治理範型。主要關懷在於反思博物館的社會教育目標下,一體兩面所形構出的權力關係;另一方面,以哈伯瑪斯之公共領域觀點,探討博物館公共性指涉的意涵。 本研究採取訪談法與文獻分析法,進行中正紀念堂的經營階層、管理人員與參觀者三方面,討論具體機制下知識生產、紀律管束下相互交織而成的複雜網絡;並藉由個體抵抗權力規範,及參與公共性討論的情況,檢驗中正紀念堂由威權體制下展示國族意識型態的櫥窗,轉向公共領域的可能。 研究發現主要可分為三項:中正紀念堂為黨國體系下的官僚機構,其真理效果雖來自於專家知識,但透過學術研究的自我正當化與去政治化效果,引入博物館展示政治的轉變。隨著時代的推移,文化治理範型由「國族殿壇的元首博物館」(1980年至1990年初期)、「公民的社教館」(1992年至2000年代初期),轉變為「文化消費:特展與精緻文化的戲棚」(2003年迄今),然而每一階段無可截然劃分,彼此之間仍有相互承接的意味。規訓技術則從「軍事紀律」模式,轉為資本主義社會下顧客至上的「消費─服務」型態。最後,權力機制下的個體,出現反抗場域中的規範,及質疑知識生產的邏輯。中正紀念堂邁向公共領域最大的侷限,依然是來自過往威權體制下的國族意識型態,以及缺乏參與公共討論的主體與場域。然而,中正紀念堂目前以學術研究的方式拓展詮釋觀點,成為不同族群的對話空間,體現歷史記憶沉澱、凝聚後的價值與紀念意義。Item 國中特教教師管教類型之調查研究(2010) 張家瑜; Chang, Chia-Yu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特教教師的管教類型現況。 本研究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調查對象為452名國中智障集中式特教班與不分類資源班之特教教師,以自編之「特教教師管教類型量表」作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卡方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當前國中特教教師所採用的管教類型以「放任型」為最多,「協商型」次之,「支持型」再次之,而以「強迫型」與「妥協型」為最少。 二、男性特教教師採用的管教類型以「支持型」為最多,而女性特教教師則以「放任型」為最多。 三、年長的特教教師採用的管教類型以「強迫型」為最多,而年輕的特教教師則以「協商型」為最多。 四、中部地區的特教教師採用「支持型」與「協商型」的管教高於其他地區的特教教師。 五、不同婚姻狀況、任教年資、任教型態、特教專業背景、班級人數及學生障礙程度之特教教師,在管教類型上皆未達顯著差異。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提出對教育行政機關與師資訓練單位、學校與特殊教育教師及未來研究等三方面的相關建議。Item 自由與紀律:Montessori的人格教育思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3-??) 李崗; 楊淑雅; Kang Lee, Shu-Ya Yang本研究旨在分析Montessori(1870-1952)的人格教育思想,主要運用詮釋學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聚焦於《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發現兒童》(The Discovery of Child)及《了解你的孩子》(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Your Child)等文本的理解,二方面來回於個人經驗與文本脈絡之間的對話與省思。結果發現,可歸納為以下四點:一、人格是精神生命肉身化的結果,人格統整的關鍵是意志發展。二、人格教育的目標在於建立紀律,人格教育的原則是給予自由,人格教育的方法是透過工作。三、人格教育的歷程始於兒童的自由選擇,繼之以專注地自發性工作,透過意志發展逐漸樂於服從,最後形成內在紀律,表現出寧靜的心境。四、人格教育的實施,關鍵時期為零至三歲,可以運用靜默遊戲、走線練習、穿脫衣服、準備茶會、舉辦生日會等方式進行。最後,本文更針對其思想內涵,提出10點評析,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