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細懸浮微粒防治動畫教育介入成效之研究-以台灣某四所國中為例(2021) 張簡宏禹; CHANG CHIEN, HUNG-YU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對國中生所發展之細懸浮微粒防治動畫教育介入課程,對於國中生之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及PM2.5防治行為意圖之影響,並瞭解該課程之介入成效。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一所臺北市國中、兩所桃園市國中及一所彰化縣國中之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並針對實驗組進行PM2.5防治動畫教育介入;對照組進行PM2.5防治教育PPT介入;控制組則不介入。本研究之結果如下:一、介入前,研究對象之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與PM2.5防治行為意圖,皆有中上程度之表現。二、介入後,實驗組在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與PM2.5防治行為意圖上皆有顯著提升;對照組僅在PM2.5防治知識上有顯著提升;控制組則均無顯著提升,且實驗組在PM2.5防治知識、PM2.5防治態度及PM2.5防治行為意圖顯著高於對照組之研究對象。三、介入前與介入後,PM2.5防治行為意圖與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及PM2.5防治態度間,皆達顯著正相關。四、介入後,實驗組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之變項可解釋PM2.5防治行為意圖之預測力為40.0%;對照組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之變項可解釋PM2.5防治行為意圖之預測力為54.1%。Item 流行性感冒防治衛生教育課程介入成效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2020) 簡淑芬; Chien, Shu-Fen本研究旨在探討流行性感冒防治衛生教育課程介入對國中生流感防治知識、健康信念、自我效能與行為之成效。 採準實驗研究設計,以106學年度入學國中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139人、對照組132人,總計271人。實驗組進行兩節課共90分鐘的流行性感冒防治衛生教育課程介入教學,對照組則不接受額外的介入教育。資料統計分析採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進行分析,統計方式包括描述性統計(次數分配表、百分率、平均值、標準差)與推論性統計(卡方檢定、廣義估計方程式)。結果顯示,流行性感冒防治衛生教育課程介入可以顯著提升國中生流感防治知識、健康信念、自我效能與行為。 建議教育、衛生主管單位與學校之間,結合疫情時勢趨勢,增加傳染病防治教學課程單元,以多元教學方式取代傳統式教學,例如桌遊、體驗課程、發表教學法等,引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習更具效益。學校設置衛生教育宣導公佈欄及校網設置「傳染病防疫專區」,提供最新訊息供師生及家長下載參考。達到增強學生的健康技能與生活技能,透過有效防疫,讓傳染病遠離人群。Item 青少年身體意象之媒體素養教育介入成效研究-以新北市某高中為例(2012) 潘雲潔本研究旨在探討身體意象媒體素養教育介入對高中學生身體意象媒體素養、自我效能、批判性思考技能、纖瘦意象內化、身體意象的影響。本研究為準實驗設計,採實驗對照組前後測設計。本研究以100學年度新北市某高中一年級學生為對象,實驗組175人,對照組162人。實驗組於接受四節課的教育介入,對照組接受一般課程。 本研究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E)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結果如下: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整體學生批判性思考技能(「閱聽眾」向度)、顯著降低纖瘦意象內化。依性別分析,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女生身體意象媒體素養自我效能、批判性思考技能(「閱聽眾」、「目的」向度)、可顯著降低纖瘦意象內化;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男生身體意象(「外表評價」向度)。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加強學生分析創作媒體能力,用合理批判態度面對媒體訊息;學校課程發展具有性別敏感度的身體意象介入課程,融入相關科目的方式,建立學生正向身體意象;社會方面應透過社會教育的力量,提供並創造相互尊重與多元美學的觀點,並且建立媒體規範機制,降低負向身體意象內化的情形。Item 臺北市高職一年級學生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成效評估(2012) 黃資富; Huang, Tzu-Fu本研究目的為,評估網路霸凌預防教育對青少年網路霸凌預防素養、自我效能、危險行為意向及危險行為之影響。本研究係採準實驗設計,以臺北市兩所高職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309人參與,一所學校為實驗組有151人參與,另一所學校為對照組有158人參與。本研究於民國101年2月至4月進行,實驗組進行前後測及四堂50分鐘的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課程,對照組僅進行一般教學及前後測。 研究結果顯示,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學生網路霸凌預防素養。實驗組在網路霸凌預防自我效能、網路霸凌與危險行為意向及網路霸凌與危險行為皆有進步,但未達顯著差異。另依父母管束學生網路使用程度高低分組,發現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父母管束學生網路使用程度較低組之網路霸凌預防素養。 建議未來課程設計可加強網路霸凌相關法律素養和個人資料保護的重要性,並將網路霸凌預防課程融入現行高中資訊課程作結合,另外發展家長手冊增能家長對於共同協助學生預防網路霸凌的素養。Item 大學生精神病去污名化介入成效初探(2014) 陳依煜; Yi-Yu, Chen研究目的:檢驗「精神病去污名化教育介入」對大學生精神病污名化程度之影響以及檢驗有效去污名化教育介入的潛在機制。 研究方法:本研究對象共計207位大學生,分為實驗組(107人)及對照組(100人),測量大學生對於精神病的污名化程度(包含:認知、態度與社會距離)、身心適應狀況,以及基本人口學資料。問卷施測共計三次,分別為前測、後測與一週後追蹤。以廣義估計方程式分析教育介入對實驗組與對照組污名化程度改變的效果;以結構方程式檢驗教育介入對於精神病去污名化的影響路徑。 研究結果:在控制研究對象之身心適應狀況後,經由教育介入的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在後測及追蹤的污名化程度顯著下降。結構方程式結果支持精神病去污名化教育介入的「訊號-認知-態度-社會距離」的完全中介效果路徑。 研究結論:精神病去污名化教育介入能降低大學生對於精神病的污名化程度。大學生可透過教育介入改變其對於精神病的認知,進而影響對待精神病的態度,最終影響與精神病患的社會距離。Item 正確用藥教育介入之成效研究 -以宜蘭縣國民中學學生為例(2013) 朱淑敏; CHU SHU MI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正確用藥教育介入對於宜蘭市某國中學生之正確用藥知識、態度和行為意圖的影響。採用準實驗設計之「實驗組、對照組前後測設計」,實驗組接受正確用藥教育介入教學活動,而對照組則不接受任何的實驗處理。研究對象為101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於宜蘭市某國中學生為實驗組,另外選取宜蘭市一所國中為對照組。採用自編的「國中學生正確用藥知識、態度與行為問卷」作為前後測問卷,回收問卷經前後測配對後,共得有效樣本215名(實驗組116人,對照組99人),有效作答率為100%。研究對象在教育介入前均接受前測,後測於教育介入後一週內進行。所得資料以卡方檢定、t檢定、配對t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ANCOVA)等來進行分析,根據研究發現有以下結論: (一)正確用藥教學介入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正確用藥知識、正確用藥態度、正確用藥行為意圖」得分上無顯著差異。 (二)正確用藥教學介入後,實驗組學生「正確用藥知識、正確用藥態度、正確用藥行為意圖」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 (三)正確用藥教學介入後,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組學生「正確用藥知識、正確用藥態度、正確用藥行為意圖」的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統計顯著差異。 (四)實驗組對正確用藥教育介入活動的滿意情形,超 過八成的學生表示喜歡;而將近九成的學生認為教學活動有助於增進其在生活上的應用,以及他們的正確用藥知識、態度和行為。整體而言,超過94%的學生對本此教學活動感到滿意。Item 師資培育大學細懸浮微粒教學介入成效探討(2016) 廖文婷; Liao, Wen-Ting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針對師資培育大學生之細懸浮微粒教學介入課程,並探討該介入課程之成效。本研究採方便取樣(convenience sampling),以臺灣北部某師資培育大學104學年度上學期修課學生為樣本,各選取某一門課作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其人數皆為33人,實驗組接受本研究設計之細懸浮微粒教學介入課程。本研究採問卷調查進行前後測,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間的差異,以及教學介入之前後測的不同,並以t檢定來進行資料的統計分析,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一、細懸浮微粒教學介入前,研究對象在PM2.5知識方面,「PM2.5的認識」答對率61.2%、「PM2.5的危害」答對率56.3%、「PM2.5的污染源」答對率53.7%、「PM2.5的日常生活預防」答對率63.7%、「PM2.5的品質標準」答對率58.1%、「PM2.5的品質預警」答對率54.8%;在環境敏感度方面偏高;在PM2.5防治態度方面偏正向;在PM2.5防治行為意圖方面偏正向。 二、細懸浮微粒教學介入後,實驗組PM2.5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正向態度、PM2.5防治行為意圖均顯著提升;對照組僅在PM2.5知識顯著提升。 三、細懸浮微粒教學介入後,在PM2.5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及PM2.5防治行為意圖各面向中,實驗組均顯著高於對照組。 四、全體研究對象教學介入前之PM2.5防治行為意圖與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間,皆具顯著正相關,表示研究對象PM2.5知識越豐富、環境敏感度越正向、PM2.5防治態度越積極,其PM2.5防治行為意圖也越強烈。 五、實驗組前測之PM2.5防治行為意圖,只有與PM2.5防治態度達到顯著正相關,經細懸浮微粒教學介入後,其PM2.5防治行為意圖與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間,皆具顯著正相關,表示環境敏感度越正向、PM2.5防治態度越積極,其PM2.5防治行為意圖也越強烈。 六、實驗組前測只有PM2.5防治態度變項可解釋PM2.5防治行為意圖之變異量20%,而後測環境敏感度及PM2.5防治態度變項共可解釋PM2.5防治行為意圖之變異量為71%。 建議之後的研究者擴大研究對象,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做教學內容的修改與微調,將細懸浮微粒的衛教推動普及化。Item 國中學生電子健康素養教育介入成效評價-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2015) 黃佳淳; Huang, Chia-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電子健康素養教育介入對青少年電子健康素養之認知、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之影響。本研究為準實驗設計,採實驗對照組前後測設計,以102學年度臺北市兩所國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364人參與,一所學校為實驗組有172人參與,另一所學校為對照組有192人參與。實驗組進行前後測及三堂50分鐘的電子健康素養課程,對照組僅進行一般教學及前後測。 本研究以廣義估計方程式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 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電子健康素養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學生整體電子健康素養之自我效能。實驗組在教育介入後電子健康素養之認知有進步,但未達顯著差異。 建議未來可發展及推動學生批判性電子健康素養課程與親職教育,以強化學生的電子健康素養。Item 親職教育對國小學童之父母教養行為之影響--不縱容與不過度反應(2013) 郭慕恩本研究主在探討國小學童之父、母親之教養行為現況,看國內國小階段孩童之父母親教養行為是否有縱容與過度反應的狀況,且發展有效的親職教育介入方案,並評估親職教育介入後,國小學童之父、母親之教養行為是否有正向改變。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針對台北市內湖區某國民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55位在學學童之家長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均進行前、後測,實驗組(n=20)接受總共五週、每週一次、每次120分鐘的「親職教育課程」,而對照組(n=35)則沒有進行實驗處理。同時使用「觀察紀錄表」、「討論紀錄單」、「個人學習單」與「課程回饋表」,評估實驗組家長學習狀況、對課程內容的回饋、參與程度與回家作業的情形。研究預期國小家長會有「過度反應」與「縱容」的表現,但經過親職教育課程後,實驗組的部分教養行為較對照組有顯著正向改變,即實驗組家長能變得更能堅持執行自己給予孩子的提醒,且更能和孩子說理,並心平氣和的處理孩子的錯誤行為,證實此親職教育課程之效果。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國小學童之家長、家庭教育工作推廣、研究限制與對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建議家長面對孩子時應冷靜,並適時紓解情緒,訂定、堅持家庭規則,積極參與親職教育課程;建議推廣家庭教育者在構思、推廣親職教育課程時,尋求學校或其他單位的各樣資源,偕同合作;並就研究對象、研究設計、研究工具與課程設計並帶領,對未來研究給予建議,供相關人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