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臺灣教師專業論述發展之研究
    (2011) 康瀚文; Han-Wen Kang
    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台灣自1994年四一○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前後迄今(2010年),教師專業論述的形塑與發展過程。本研究先整理教師專業的相關文獻做為理論背景,並探究台灣自遷台後至1990年代教育改革間教師專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之後在研究方法上採取論述分析方法,對當時教師專業論述文本包括官方報告、報章媒體報導、民間團體刊物與學者專家的研究報告進行文本的分析、論述的詮釋與社會脈絡的解釋,並據以形成本研究的研究結論。 本研究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台灣教師的專業特徵從過去道德教化的角色走向專業人員的角色。 二、專業訓練的教師專業論述呈現一種開放走向緊縮的轉變過程。 三、專業組織的教師專業論述呈現出專業主義與工會主義間的對立過程。 四、專業評鑑的教師專業論述呈現出教師成為專業人員的發展過程。 五、台灣教師專業論述的整體現象具有彼此影響、手法與現象互通,以及由官方主導、以市場機制為政策內容的現象。 六、台灣教師專業論述裡,教師已被社會大眾視為專業人員。 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對政府官方、教師組織與未來研究的相關建議。
  • Item
    參與乎?投入乎?介入乎?國民中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
    (2010) 王彥稀; WANG, YEN-HSI
    台灣自從教育改革以來,即開始逐漸強調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隨著《教育基本法》及《國民教育法》的制定,家長選擇學校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的權利,皆已在法規中獲得了確立。直到近年更有「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家長學苑」及各縣市家長協會等組織的成立,皆是以增進家長參與權以提升學生學習為理念,足見「家長參與」已成為台灣教育改革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議題。然而教育改革中所提倡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究竟是家長「參與」、「投入」抑或是「介入」?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家長參與的在地實踐與意義。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家長參與的原因、方式、範圍及參與後產生的效果及意義。 二、探究家長與教師、學校行政人員之間的關係,彼此如何看待家長參與。 三、探究家長參與後,家長、教師與學校行政人員間的權力運作。 為能深入地了解家長參與的在地實踐與意義,本研究採用質性的個案研究,以台北地區一所國中為研究場域,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 本研究透過資料的分析與整理之後獲致下列結論: 一、選擇學校即是家長參與的開始。 二、家長透過不同社會網絡的連結、學校日及不同的家長組織參與學校教育, 參與的範圍包括與升學相關的參與及與生活相關的參與。 三、造成家長參與差異的主要原因在於「時間」及「距離」。 四、家長參與後帶給教師更多的壓力。 五、「家長參與」因權力分配及教育理念之差異,而形成參與、投入及介入 之不同。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有關家長參與在教育政策及後續研究之可行方向與建議,備供參酌。
  • Item
    現代康德能無憾否?德國大學教師之人事改革評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6-??)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德國大學教師人事制度遲至21 世紀初,才有較大幅度的改革。本文以文件分析法探究此波改革之相關法制與政策,首先探究大學教師之人事結構,而後評析改革的內容與問題。由於德國大學中非教授之學術人員比例超過八成,因而使得學術後進間的競爭態勢加劇,以「私聘講師」的處境為例,其邁向教授職位的攀登過程猶如天路歷程。而講座教授制度源自中世紀時期行會組織,傳統的「講座教授大學」在1960年代已轉移為「組群大學」。再則,教授之徵聘須遵守「留校任教禁止」且過去必須通過「教授備選資格」。20世紀末,大學引進有期限的「初級教授」,且教授的薪偉由「照顧原則」漸轉向「績效原則」,由W制薪資取代C制薪資。但前述改革仍充滿險阻,包含傳統組織文化難以聽動、「成本中立」下經費拈掘、留校任教禁止原則鬆動而有近親繁殖疑慮、績效基準難確立等。
  • Item
    德國高等教育治理之改革動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12-??)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當代德國高等教育正處於劇變轉型過程,改革政策不斷地湧現,此來自其陷入危機,因而冀由改革方案汰舊換新。本研究先釐清治理的意涵與機制,再進一步探析其陷入危機之背景、改革內容,並於最後提出評析。本研究從治理角度探究此議題,係著眼於「治理」涵蓋多元之調控機制,較能對改革動向有一整全觀照。德國大學治理改革內容包含:一、國家管制鬆綁,尤其是預算編列方式與大學法律地位之變革;二、透過目標協議與高等學校校務諮詢委員會,強化外部利害關係人之調控;三、增強競爭態勢,此包含續效導向之資源分配、卓越計畫,以及教授薪資制度;四、強化行政上自主調控,並縮減學術自治之相關權限。惟高等教育經費依然括掘,且相關績效指標過於抽象。但競爭態勢則已明顯提升。
  • Item
    德國大學組織重構之邊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09-??)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本文透過文件分析法探究德國大學組織重構之邊界,尤其聚焦於教授層級之探討,首先分析大學組織特性之變易,而後再依序探究德國大學之人事權、組織權與教授薪資制度的改革邊界。傳統上,大學被視為不同於企業組織與行政機構之特殊組織,但在新公共管理模式引進大學後,卻與其他組織存在著「同形趨勢」。但德國大學的組織重構仍存在著難以逾越的改革邊界;在人事權方面,相對於許多國家的大學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管道建立留校任教的可能與教授內部升等制度,在德國反倒透過法律規定或潛在慣例的結合加以攔阻;在組織權方面,大學領導層所具有的制裁權,對於多數教授顯然無足輕重,因此難以形成有效領導的制度保障。再者,績效導向薪資制度的適用對象未涵蓋整體成員,且對於不同專業的教授有不同影響程度,因此難以成為有效的替代方案。
  • Item
    德國高等教育治理之改革動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12-??)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當代德國高等教育正處於劇變轉型過程,改革政策不斷地湧現,此來自其陷入危機,因而冀由改革方案汰舊換新。本研究先釐清治理的意涵與機制,再進一步探析其陷入危機之背景、改革內容,並於最後提出評析。本研究從治理角度探究此議題,係著眼於「治理」涵蓋多元之調控機制,較能對改革動向有一整全觀照。德國大學治理改革內容包含:一、國家管制鬆綁,尤其是預算編列方式與大學法律地位之變革;二、透過目標協議與高等學校校務諮詢委員會,強化外部利害關係人之調控;三、增強競爭態勢,此包含續效導向之資源分配、卓越計畫,以及教授薪資制度;四、強化行政上自主調控,並縮減學術自治之相關權限。惟高等教育經費依然括掘,且相關績效指標過於抽象。但競爭態勢則已明顯提升。
  • Item
    德國大學組織重構之邊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09-??)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本文透過文件分析法探究德國大學組織重構之邊界,尤其聚焦於教授層級之探討,首先分析大學組織特性之變易,而後再依序探究德國大學之人事權、組織權與教授薪資制度的改革邊界。傳統上,大學被視為不同於企業組織與行政機構之特殊組織,但在新公共管理模式引進大學後,卻與其他組織存在著「同形趨勢」。但德國大學的組織重構仍存在著難以逾越的改革邊界;在人事權方面,相對於許多國家的大學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管道建立留校任教的可能與教授內部升等制度,在德國反倒透過法律規定或潛在慣例的結合加以攔阻;在組織權方面,大學領導層所具有的制裁權,對於多數教授顯然無足輕重,因此難以形成有效領導的制度保障。再者,績效導向薪資制度的適用對象未涵蓋整體成員,且對於不同專業的教授有不同影響程度,因此難以成為有效的替代方案。
  • Item
    現代康德能無憾否?德國大學教師之人事改革評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6-??)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德國大學教師人事制度遲至21 世紀初,才有較大幅度的改革。本文以文件分析法探究此波改革之相關法制與政策,首先探究大學教師之人事結構,而後評析改革的內容與問題。由於德國大學中非教授之學術人員比例超過八成,因而使得學術後進間的競爭態勢加劇,以「私聘講師」的處境為例,其邁向教授職位的攀登過程猶如天路歷程。而講座教授制度源自中世紀時期行會組織,傳統的「講座教授大學」在1960年代已轉移為「組群大學」。再則,教授之徵聘須遵守「留校任教禁止」且過去必須通過「教授備選資格」。20世紀末,大學引進有期限的「初級教授」,且教授的薪偉由「照顧原則」漸轉向「績效原則」,由W制薪資取代C制薪資。但前述改革仍充滿險阻,包含傳統組織文化難以聽動、「成本中立」下經費拈掘、留校任教禁止原則鬆動而有近親繁殖疑慮、績效基準難確立等。
  • Item
    德國高等教育治理之改革動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12-??)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當代德國高等教育正處於劇變轉型過程,改革政策不斷地湧現,此來自其陷入危機,因而冀由改革方案汰舊換新。本研究先釐清治理的意涵與機制,再進一步探析其陷入危機之背景、改革內容,並於最後提出評析。本研究從治理角度探究此議題,係著眼於「治理」涵蓋多元之調控機制,較能對改革動向有一整全觀照。德國大學治理改革內容包含:一、國家管制鬆綁,尤其是預算編列方式與大學法律地位之變革;二、透過目標協議與高等學校校務諮詢委員會,強化外部利害關係人之調控;三、增強競爭態勢,此包含續效導向之資源分配、卓越計畫,以及教授薪資制度;四、強化行政上自主調控,並縮減學術自治之相關權限。惟高等教育經費依然括掘,且相關績效指標過於抽象。但競爭態勢則已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