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晚清士大夫對西方教育的認識與引介:郭嵩燾與吳汝綸之比較
    (2022) 王映文; Wang, Ing-Wen
    本研究屬歷史研究,採史學方法蒐集一手史 料後 進行 考證與分析,並輔以比較教育學「教育轉移」理論, 以 了解 郭嵩燾與吳汝綸赴外教育考察 經驗,探討晚清中國士 大夫 面對西方的挑戰,進而 引介西式教育的歷程 及其 歸國後 提供教育制度 改革的參考,由此了解晚清 由 傳統 教育 走向西 式教育 的過程。郭嵩燾於光緒2年受命為首任駐英公使,出使前即有對外交涉經驗,奉派出使後,結合個人早期辦理洋務經驗,以積極的態度觀察英國各種近代化設施與發明,且走訪許多文教機構。在日記及給友人的書信中,亦將這些見聞,聯想到如何進行國家改革。他雖受制朝廷排外的風氣,無法刊印個人旅外經驗,在歸隱鄉里後,仍透過親友聚會及講學的方式推廣西學。整體社會氛圍至甲午戰敗後開始轉變,朝野興起仿效日本的風潮,吳汝綸由朝廷派遣赴日考察教育,是歷來赴日教育考察人員中,層級最高、受到待遇最好者。吳汝綸歸國後,著書介紹日本教育改革經驗及推動新政的建議等,後續間接影響癸卯學制的制定。比較郭嵩燾與吳汝綸赴外教育考察經歷的異同處後可知,首先,晚清士大夫在中外文化衝擊及反洋氛圍下,仍有人以好奇心去認識不斷變化的世界,並與個人傳統學養對話,企圖在西化變革中保留文化精髓。其次,郭吳二人皆重視教育作為國家養成人才的途徑,並皆試圖將赴外教育考察的經驗加以傳播與實踐,希望透過教育的力量,培養人才、改善社會風氣,進而期以西化教育改革能為國救亡圖存。再從兩人對待西方的態度、處理中學與西學的關係、教育與國家富強的關係、所理解的西方教育制度、所認識西方教育的文化層次五方面,描繪出他們心中不同的西式教育圖像,此可能因其身處時期社會氛圍不同及兩人仕途經歷與視角差異所致。最後,影響晚清中國教育轉移的因素有:當時社會氛圍對改革的態度、教育制度借出國的條件、教育制度借入國所選赴外考察者的出身背景、仕途經歷、是否有抱持明確的教育考察目的及行前準備等,而這些皆影響郭、吳二人對外國教育的觀察、理解、記錄及引介成效。
  • Item
    十九世紀首位美籍傳教士裨治文在華教育事業與美國教育制度的引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9-12-??) 周愚文; Yu-Wen Chou
    本文旨在探討十九世紀首位來華美籍傳教士裨治文的教育事業,及其對引介美國教育制度的影響。本文採歷史研究法,經考證及分析一手中、英文史料後發現,裨治文在華31年間,除直接布道外,還藉翻譯聖經、出版書籍、發行報刊及設立學校來傳福音。他所撰《美理哥合省國志略》是首部美人介紹美國及其教育制度之作,廣為時人鈔引。另他在穗、澳、港、滬設立學塾,教育貧童,並倡「設學輔教」策略,起初未獲所屬美部會支持,但仍以己力募款興學。裨夫人也積極在穗、滬、京設立女塾,興學輔教。直到他病逝後,1877年在華各差會才改變態度,改支持興辦教育事業。之後,美部會擴展華北教育事業,更建立教會學校系統,故裨治文早期引介美國教育制度的先驅角色實不可忽視。
  • Item
    晚清戊戌變法前英人在華教育活動與英國教育經驗的輸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09-??) 周愚文; Yu-Wen Chou
    本文旨在探討戊戌變法前英人如何利用在華教育活動輸入其教育經驗。自1843年起,英人透過官、私管道,輸入其教育經驗。1858年前,差會辦有各類男女義塾,主收下層子女免學費,教中文聖經,程度低,組織欠備,量少規模小,設於通商口岸。之後,教士得入內地傳教辦學。上海出現制度、組織及課程較完備學堂,教英語或西學,程度提高,但量少未成體系。有書館採高學費收富商子弟,用英語教學。官辦同文三館、船政學堂等學堂雖聘英籍教習,但人少且禁傳教,影響有限。故1898年前英人輸入教育經驗,是摸索、個別、無規劃與體系的歷程,又因社會排外反教,難以推廣。此與甲午戰後,朝野以日為師、主動仿日制定兩學制有別。各差會爭辯「以學輔教」策略,直到1890年始有共識。英人校數雖增,但成效與制度化均不及美人,故更難發揮影響力。
  • Item
    羅振玉日本教育考察與晚清學制制定的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3-??) 周愚文; Yu-Wen Chou
    羅振玉早年關心農業與教育,曾辦東文學社教日語,出版《農報》,譯農書,故受張之洞聘請,掌湖北農務局及農學堂。1901 年辛丑詔改各省書院為學堂, 獲張之洞與劉坤一共薦率員考察日本教育兩個月。先後訪談重要政教人物,參訪東京、京都、奈良等地學校24所,蒐購中小學教科書及理化器材。因時短、行程緊湊及語言限制,未讀前人考察紀錄,自認收穫有限。返國後,他曾獲張之洞五次接見,並命向鄂官員講說教育。又代張之洞擬教育制度草案欲與劉督會奏,但因劉屬官反對遂寢。他遂出版訪日紀錄及資料,並發表〈學制私議〉等文建議興學,部分被鄂參採。當朝廷擬訂王寅及癸卯學制時,羅未參與而資料只供參考,但章程規定中小學堂學科八科及小學堂以學國語為主等三項,可能與其建議有關。隨行陳毅曾譯日教育法規並兩度遊日,起草奏定章程時,當不會只憑文獻閉門造車,但主政者乏直接經驗,故教育借用日制時難盡合國情。
  • Item
    晚清甲午前在華中外人士對於美國教育的介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9-03??) 周愚文; Yu-Wen Chou
    本文旨在探討甲午前在華中外人士對美國教育的介紹,透過對49種當時出版專書之分析,發現主要屬史地類,編著者以傳教士居多,出版時間以同光朝較多。其中有教育記事者26種,內容涉及中小學、大學、女子教育、陸海軍校、聾啞院、師範學堂、神學院、醫學院、法學院、育嬰院、教育行政制度、技藝館、圖書館等主題;範圍涵蓋一特區29州。但對國名與地名、中小學與大學的譯名不一,因美國由公立共同小學、免費公立中學及州立大學所構的教育階梯,與以8-4制為主的三級學制尚在形成,更增加清人理解的困難。又用中國科舉概念去理解與轉譯美國學制易生誤解,雖略及教育行政制度,但未辨明教育權屬地方而非聯邦。總之,甲午前清人無法從論著中認識美國教育的完整面貌,不利日後的教育借用。
  • Item
    晚清戊戌變法前英人在華教育活動與英國教育經驗的輸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09-??) 周愚文; Yu-Wen Chou
    本文旨在探討戊戌變法前英人如何利用在華教育活動輸入其教育經驗。自1843年起,英人透過官、私管道,輸入其教育經驗。1858年前,差會辦有各類男女義塾,主收下層子女免學費,教中文聖經,程度低,組織欠備,量少規模小,設於通商口岸。之後,教士得入內地傳教辦學。上海出現制度、組織及課程較完備學堂,教英語或西學,程度提高,但量少未成體系。有書館採高學費收富商子弟,用英語教學。官辦同文三館、船政學堂等學堂雖聘英籍教習,但人少且禁傳教,影響有限。故1898年前英人輸入教育經驗,是摸索、個別、無規劃與體系的歷程,又因社會排外反教,難以推廣。此與甲午戰後,朝野以日為師、主動仿日制定兩學制有別。各差會爭辯「以學輔教」策略,直到1890年始有共識。英人校數雖增,但成效與制度化均不及美人,故更難發揮影響力。
  • Item
    羅振玉日本教育考察與晚清學制制定的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3-??) 周愚文; Yu-Wen Chou
    羅振玉早年關心農業與教育,曾辦東文學社教日語,出版《農報》,譯農書,故受張之洞聘請,掌湖北農務局及農學堂。1901 年辛丑詔改各省書院為學堂, 獲張之洞與劉坤一共薦率員考察日本教育兩個月。先後訪談重要政教人物,參訪東京、京都、奈良等地學校24所,蒐購中小學教科書及理化器材。因時短、行程緊湊及語言限制,未讀前人考察紀錄,自認收穫有限。返國後,他曾獲張之洞五次接見,並命向鄂官員講說教育。又代張之洞擬教育制度草案欲與劉督會奏,但因劉屬官反對遂寢。他遂出版訪日紀錄及資料,並發表〈學制私議〉等文建議興學,部分被鄂參採。當朝廷擬訂王寅及癸卯學制時,羅未參與而資料只供參考,但章程規定中小學堂學科八科及小學堂以學國語為主等三項,可能與其建議有關。隨行陳毅曾譯日教育法規並兩度遊日,起草奏定章程時,當不會只憑文獻閉門造車,但主政者乏直接經驗,故教育借用日制時難盡合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