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2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自閉症學生之執行功能、正向情緒與學業恆毅力之相關研究(2022) 羅心怡; Lo, Hsin-Yi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國小自閉症中高年級學生的執行功能和正向情緒以及學業恆毅力和國小正常發展學生的差異、關聯與中介研究。本研究採實驗研究法,實驗組為臺北市國小自閉症中高年級學生四十一名,對照組為國小正常發展學生19名。量表部分,執行功能採用Simon Task, 設計流暢性測驗、河內塔測驗測量;正向情緒使用Watson等人(1988)的正向情緒量表;學業恆毅力採用鍾劭敏(2019)編譯至Clark 與Malecki(2019)的量表共十題。兩組學生類別分別跟正向情緒、學業恆毅力、執行功能進行差異關聯比較,再分成兩組進行中介研究,第一組觀察執行功能是否能中介學生類別和正向情緒,第二組觀察執行功能是否能中介學生類別與學業恆毅力,企圖找出執行功能在學生類別、正向情緒和學業恆毅力之間的關聯。使用的統計方式為差異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spss統計軟體以及中介分析四階段法、process。研究結果為一、國小自閉症學生和正常發展學生在執行功能的轉換有差異,正常發展學生的轉換優於自閉症學生。二、國小自閉症學生和正常發展學生在執行功能的河內塔、抑制、流暢沒有差異。三、國小自閉症學生和正常發展學生在學業恆毅力的韌性有差異,正常發展的學生韌性優於自閉症學生。四、國小自閉症學生和正常發展學生在學業恆毅力的總體分數、決心、聚焦沒有差異。五、執行功能不能成為自閉症學生與正常發展學生和正向情緒之間的中介因子。六、執行功能不能成為自閉症學生與正常發展學生和學業恆毅力之間的中介因子Item 偏遠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生文化之研究(2022) 吳怡蓁; Wu, Yi-Jhen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理解學生的想法與行為,從學生的觀點出發是重要的。此外,過往偏遠地區學生文化的研究較少,關於學生文化的研究較少從偏遠地區學生的角度進行,加上偏遠地區學校特殊的脈絡性因素所產生屬於偏遠地區的生活情境的研究背景之下,本研究從學生的立場出發,以一所臺灣偏遠地區的國小為研究場域進行研究,進一步探究偏遠地區學生的文化樣貌。研究的目的有三,一是描述偏遠地區國小學生的學生文化取向和內涵,二是呈現偏遠地區的文化情境,三是進行偏遠地區的脈絡分析。本研究透過民族誌的研究方法,以參與觀察、訪談和文件成品來進行資料蒐集,分別從正式學習、校內生活以及網路世界三個部分來呈現偏遠地區學生的生活情形,以及學生在其中所發展找樂子的玩樂文化。就研究結果進一步討論,歸納出以下兩部分的結論。第一部分,偏遠地區國小學生是以玩樂取向的學生文化。呈現在枯燥單調的正式學習中找樂子的學生文化、在備受限制的學校生活中找樂子的學生文化、在不受地域限制的網路世界中找樂子的學生文化。第二部分,呈現偏遠地區國小學生的情境脈絡以及進行脈絡分析。呈現學生在偏遠地區脈絡下不同的玩樂文化,包含娛樂資源貧乏下學校生活成為多元玩樂文化的主要來源,財務資本缺乏下與在地連結的玩樂文化,缺乏家長陪伴下課餘時間與同儕作伴的玩樂文化。Item 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推論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11-??) 沈欣怡; 蘇宜芬; Hsin-Yi Shen; Yi-Fen Su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推論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上的影響。研究方法採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國小四年級學童為對象,實驗組接受「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方案」,控制組則未接受實驗課程。研究結果顯示:(一)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學童在推論理解測驗上的「指稱」、「精緻化」和「類比」推論有提升效果;至於自發性產出的推論量與質上,在「指稱」和「摘取大意」部分也有增進效果。(二)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也有助於提升學童的閱讀理解能力。研究者也根據研究結果對國小教學提出應用上的建議。Item 國小學童口腔保健素養教育介入效果研究(2020) 許愛玲; HSU, Ai-Ling本研究旨在發展口腔保健素養教育介入,並評價教育介入對學童在口腔保健知識、態度、技能、自我效能、行為與口腔理學檢查之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108學年度新北市二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選取某國小學童為實驗組,另一國小學童為對照組。以高年級共四個班級約95人為實驗組,對照組共四個班級學童約56人。實驗組在二個月期間進行口腔保健素養教育介入共8堂課(每堂課40分鐘),包括口腔保健課程、貝氏刷牙法牙刷及牙線操作技巧並進行前後測問卷調查及口腔理學檢查;對照組進行一般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及前後測問卷調查與口腔理學檢查。利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進行分析,評價口腔保健素養教育介入的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國小學童在口腔保健素養教育介入後能顯著提升學童之口腔保健知識、態度、技能、自我效能與行為,學童理學檢查結果牙菌斑殘留也顯著改善,實驗組學童牙菌斑殘留顆數由12.23顆顯著下降為5.04顆。受測學童表示學習口腔保健知識與潔牙技巧是有趣的,願意將所學應用於生活中。建議未來可將此教材納入口腔保健教育課程,提升學童口腔保健素養與口腔自我照護習慣。Item 國小學生行動科技安全使用教育介入效果研究(2019) 張錦淑; Chang, Chin-shu本研究針對國小中年級學生發展行動科技安全使用教育介入並進行成效評價,以延伸平行過程模式為理論基礎,分析教育介入對學生在行動科技安全使用認知、風險感知、自我效能與預防行為之影響。本研究係採準實驗設計,以台北市與新北市各一所國小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於108年5月至6月進行行動科技安全使用教育介入,實驗組學生參與五堂40分鐘課程教育介入,對照組進行一般課程。總計實驗組學生220人與對照組學生231人完成前後測問卷填答,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分析教育介入的效果。本研究研究結果發現行動科技安全使用教育介入能顯著提升學生行動科技安全使用認知、風險感知和自我效能。建議學校推動行動科技安全使用教育課程提升學生數位素養。Item 國小學生時間規劃與時間覺察之研究(2007) 葉于甄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為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時間規劃與時間覺察。運用自行發展的時間規劃系統,結合規劃、同儕互評、規劃、及反思。以目標設定、設定優先順序和安排時間表的方式,以某國小五年級的18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兩次週的課餘時間規劃之訓練,之後以時間覺察問卷了解學生在時間感、態度、行為與反思四個面向的覺察。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於設定目標之優先順序的主動性不高,且在時間表安排趨向於固定化。問卷資料顯示態度時間最佳,其次是時間感,最弱的是反思。藉由卡方檢測,得知學生在設定目標之重要性與對時間規劃之反思,皆與時間覺察之行為面向有顯著相關。Item 老化認知教學對國小學童老人意象影響之研究(2009) 陳榮彬; Chen, Jung-Pin本研究是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旨在瞭解瞭解老化認知教學對其老人意象之影響,經由相關文獻探討的結果,採準實驗研究─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來分析其成效。 本研究受試者共62人,分為實驗及控制兩組,各獲得有效樣本31份。實驗組參與老化認知教學,控制組則未實施實驗處理,教學時間合計七週十二節課,並於教學實驗前、後一週以自編之「國小學童老人意象問卷」作為本研究前、後測的主要評量工具,繼輔以教學過程中的相關文件資料,加以分析討論。本研究的研究問題有五:(一)影響國小學童老人意象之相關因素為何?(二)目前已具成效之老化教學,其設計要旨為何?(三)老化認知教學前,國小學童之老人意象是否有顯著差異?(四)老化認知教學後,國小學童之老人意象是否有顯著差異?(五)國小學童之老人意象是否因不同的背景變項而有顯著差異?統計方法之使用包括平均數差異考驗、迴歸同質性考驗、共變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一、未參與老化認知教學前,受試者的老人意象普遍不佳,尤其以「生理特質」一層面最為負面。 二、參與老化認知教學後,有助於受試者老人意象整體層面及各分層面的正向提升,尤其以「心理特質」與「社會價值」二層面之改變較為明顯。 三、影響受試者老人意象的相關因素為「與老人同住的經驗」、「與老人相處的時間」及「與老人互動的親密程度」。 四、老化認知教學的進行,可以提升學童對老人的正面意象。 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一、 對國小教師之建議 (一)加強國小學童有關老人生理特質方面的認知教學,建立多元的價值觀念。 (二)將學童個別的背景與經驗融入教學活動中,以對話討論的方式澄清其價值。 (三)善用視覺圖像,配合角色模擬、故事情節及代間的互動豐富教學設計,增益學習成效。 二、 對相關教育機構之建議 (一)辦理現職教師有關老化教育的研習進修活動。 (二)針對個別差異的學童提供不同的施教課程,強化教學成效。 三、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將不同地區、年段之學童納入研究對象。 (二)以更多元的途徑來蒐集相關資料,如焦點團體、深入訪談、增加協同合作教師的員額與觀察記錄,或運用不同形式的量表於不同的時間點加以評估,以進行資料的交相比對等。 (三)宜增加其他變項進行探討,如學童的年齡、居住的地區、宗教信仰、是否修習過與老人相關的課程等。Item 自我決策教學方案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的教學成效(2009) 陳曉春; Chen Hsiao-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自我決策教學方案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決策能力的立即表現、維持效果及類化程度。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實驗設計的跨受試多探試設計,參與研究對象為三名智能障礙學生,包括一年級中度智能障礙女生、二年級輕度智能障礙男生及三年級中度智能障礙男生。自變項為自我決策教學方案,依變項為學生自我決策能力在「自知與獨立」、「心理賦權」、「自我調整」與「自我實現」等四方面的表現。教學實驗分為三階段進行:基線期、教學介入期及保留期,四大單元的自我決策教學方案共有三十堂課,為期十週。 研究工具為根據教學內容所編的課程本位評量單,以學生在「我的自我決策學習小小評量」的得分蒐集基線期、介入期及保留期的量化資料,所蒐集的量化分數應用視覺分析法及C統計加以分析;以家長與教師於教學前後在「國小學童自我決策能力評定量表」評分的平均進步分數,加上訪談家長及學生蒐集教學方案實施後的質性資料,綜合評估自我決策教學方案的教學成效。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自我決策教學逐一介入研究對象的結果皆能看出明顯進步,顯示三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的自我決策能力可立即提升。 二、撤除教學後對學生已習得的自我決策能力具維持的效果。 三、自我決策教學方案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效度。 整體上顯示自我決策教學方案具有良好學習成效及類化效果。Item 「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推論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2007) 沈欣怡; Hsin-Yi Shen本研究的主要目在探討「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故事體文章上的推論理解能力、自發性產出的推論數量與閱讀理解能力上的影響。研究方法採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基隆市一所國小四年級71名學童為對象,實驗組36名學生,控制組35名學生;實驗組接受為期九週,每週兩節課(80分鐘)的「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方案」,控制組則未接受實驗處理。 本研究在推論理解能力與推論數量的分析部分,是以「國小學童推論理解測驗」與「放聲思考測驗」為評量工具;在閱讀理解能力部分,則以「故事重述測驗」為評量工具,並於實驗課程結束進行後測,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同時也分析「單元回饋表」和「課程總回饋表」等實驗組學生回饋資料,以瞭解本實驗教學之成效。 研究結果顯示: 一、就推論理解能力而言: 1.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有助於提升學童在「國小學童推論理解測驗」的推論理解表現,在「指稱」、「精緻化」和「類比」層面具顯著提升效果,但在「因果關係」和「摘取大意」層面則無顯著提升效果。 2.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有助於提升學童在「放聲思考測驗」上自發性產出的推論數量,在「指稱」和「摘取大意」層面具顯著提升效果,但在「因果關係」、「精緻化」和「類比」等層面則無顯著提升效果。 二、就閱讀理解能力而言,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有助於提升學童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從實驗組學生的回饋資料中發現,超過八以上的學生表示喜歡上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也認為整體課程能增進他們在推論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上的表現。 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在國小教學應用及未來研究上之參考。Item 國小學童的性別及社交地位與歸因方式、人際信念、表情辨識能力以及友誼品質之關係(2006) 李雅婷; Ya-Ting Li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童中,不同性別及不同社交地位者,其在人際事件上的歸因方式、人際信念、表情辨識能力以及友誼品質上的差異情形,並進一步了解學童的歸因方式、人際信念、表情辨識能力以及友誼品質是否能區別其社交地位。本研究以台北市幸安國民小學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共計316人(男生151人、女生165人),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國小學童社交測量」、「國小學童人際歸因量表」、「國小學童人際信念量表」以及「國小學童友誼品質量表」;其中有135人(男生68人、女生67人)繼續參與「表情辨識實驗」。研究所得資料以雙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雙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以及區別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不同性別的學童在歸因方式上具有顯著差異;(二)不同性別的學童在人際信念上不具有顯著差異;(三)不同性別的學童在表情辨識能力上具有顯著差異;(四)不同性別的學童在友誼品質上具有顯著差異;(五)不同社交地位的學童在歸因方式上具有顯著差異;(六)不同社交地位的學童在人際信念上不具有顯著差異;(七)不同社交地位的學童在表情辨識能力上具有顯著差異;(八)不同社交地位的學童在友誼品質上具有顯著差異;(九)歸因方式、人際信念、表情辨識能力以及友誼品質可有效區別出國小學童的四種社交地位,達到預測效果。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教育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