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幼兒睡眠、負向情緒和社會行為的關聯(2021) 陳丹蕾; Chen, Dan-lei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睡眠、負向情緒和社會行為的關聯,也探 究幼兒性別、年齡、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幼兒睡眠、負向情緒與社 會行為的差異。本研究以 352 為滿三歲至滿五歲的幼兒為研究對 象,這些受試者來自臺北市大安區、文山區、士林區共 6 所公立和 非營利幼兒園。研究工具包括幼兒個人資料表、幼兒睡眠品質量 表、幼兒行為量表極短版—負向情緒分量表和學前社會行為量表— 教師版。調查所得資料以 SPSS23.0 統計軟體之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等方式進行 資料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三歲的受試幼兒夜尿問題叫四歲和五歲受試幼兒多。二、三歲的受試幼兒比四歲受試的幼兒較易出現恐懼的情緒。三、高家庭社經的受試幼兒比低家庭社經的受試幼兒情緒的沮喪回復度/易被安撫度高。四、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正向社會行為、自我控制能力、交友技巧和自我表現能力多的幼兒更容易出現負向情緒。五、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現負向社會行為和外顯攻擊行為。六、四歲和五歲的受試幼兒比三歲的受試幼兒有更多的正向社會行為。七、高家庭社經的受試幼兒較少出現負向社會行為、關係攻擊和外顯攻擊行為。八、受試幼兒的睡眠困擾與負向情緒存在顯著正相關。九、夜尿多的受試幼兒表現出的正向社會行為較少。十、受試幼兒睡眠時間越長越容易出現外顯攻擊行為。十一、受試幼兒「沮喪回復度/易被安撫度」與受試幼兒正向社會行為存在相關。Item 女性情緒體驗與自我轉換之研究--以網際空間為例(2004) 吳玉鈴本研究主要試圖從情緒反思與美學生活實踐的角度,理解女性經驗與自我轉換歷程的多元樣貌。在一個強調差異、局部、多元與流動的後學時代,經濟、資訊科技與全球化的變遷以及消費文化的興起,使得婦女教育實體面臨急遽的轉換。女性學習不再只是為了滿足家人的需要,女性學習愈來愈趨向普遍化、去制度化與美學化,追求自我生活美學化的發展,建立日常生活的自我風格,已然成為當代女性工作、學習與社會參與的主要動力來源。包括各種商品消費、文化觀光與媒體經驗在內的各種學習場域中,愉悅情緒的體驗不僅是引領自我轉換的重要力量,更是一種自我意像傳達與創意的表現,也是自我關懷與倫理的修持。 本研究進而引用Maffesoli美學社群的概念,作為協調個人慾望、需求與婦女教育社會實踐之間關係的概念,主張以「美學反思性」作為引領「批判反思性」的重要概念。美學社群所彰顯的是一種與人共處的需要,使人可以因為同在一起而感覺美好,在基於對自我的關照與生活美學相似性而產生接合的過程中,逐漸形構美學的生活圈。因此,美學社群作為一種婦女學習的形式與途徑時,不再將個人自主性的追求視為婦女教育的目標,而是期望透過社群互動與溝通的過程引發個人內在深受理性所規訓的情緒與慾望的表達,突顯出人與人之間感情連帶的重要性,並藉由與他人分享經驗的快樂,彰顯出對自我的關懷與日常生活美學的實踐。而婦女教育理想的實踐與社會變遷的機制也就蘊含在此一情緒反思與生活美學實踐的過程中。 網際空間中,女性網友之間的連結與虛擬社群的形成,所反映的正是這樣一種基於情緒反思與日常生活的美學實踐而形構的美學社群。對於女性自我的學習與轉換而言,網際空間作為一種轉換性的空間,其轉換性潛能並非源自於自我認知的反思與理性計算,而是因為網際空間提供了自我與情緒越界的可能性,自我在虛擬世界裡所體驗到的差異、連結與同在的美好感覺,將不斷地陪伴著自我切換回到現實生活世界,理性與道德認知將逐步讓位給美學的倫理關係,據此作為自我轉換與知識建構的依據。Item 高功能自閉症兒童情緒語調的表達(2009) 陳怡如; Yi-Ru Chen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比較國小高功能自閉症男童和一般年齡配對兒童情緒語調的聲學特徵和聽知覺判斷的正確率與反應時間是否有差異,以瞭解高功能自閉症兒童以口語表達情緒語調的能力。研究對象為18名台北縣市8到12歲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及18位性別、生理年齡配對的一般發展兒童。 採用情緒誘發故事圖卡和情緒語音示範帶兩種方式分別誘發兩組兒童自發性說話和模仿性說話的語音樣本,使用聲學分析軟體praat分析口語語句的平均基本頻率、基本頻率範圍、時長和平均振幅,以瞭解兩組兒童在情緒語調上的聲學差異,並使用E-prime軟體測量兩組兒童的情緒語調在知覺上被正確判斷的比率和反應時間。 研究結果顯示,在聲學方面,相較於一般發展兒童的表現,自閉症組自發性說話時的音調變化範圍較小,較缺乏語調的抑揚頓挫,且無法掌握「難過」情緒的時長最長、「生氣」情緒的時長最短的語調聲學特性;在模仿性說話時,其口語語句的音調較一般發展兒童低沈,且較缺乏抑揚頓挫的變化,但在時長方面則未出現異常。在知覺研判方面,自閉症組自發性說話情緒語調的整體聽知覺正確率低於一般發展兒童,其中「生氣」情緒的聽知覺正確率明顯低於一般發展兒童,「生氣」和「難過」情緒也需花更多的時間才能被一般聽話者正確辨識;在模仿性說話時,各個不同情緒類別的聽知覺正確率也都低於一般發展兒童。在兩種不同誘發作業下,自閉症組情緒語調表現的聽知覺正確率都比一般發展組差,顯示一般聽話者較難判斷自閉症兒童的情緒表達類別。 同時,對自閉症兒童來說,適當的情緒語調表達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內化與練習,不易因一次的立即聽覺示範而影響自閉症兒童情緒語調表達的可辨識度。研究結果建議針對自閉症兒童的情緒語調表達問題,設計運用不同情緒語調聲學特性的視覺化線索,以期增進自閉症兒童的情緒語調表達。Item 音樂與情緒關係定位之研究(2009) 林明穎; Lin Ming-Ying本研究目的在於分析古典樂、爵士樂、西洋搖滾樂及流行樂等四種音樂類型共1002首音樂,其訊號組型之間的相關性,並探討訊號組型與情緒的關係,以進行音樂情緒定位。每首音樂的訊號組型透過MDS分析形成二維空間的分佈圖,以座標軸中心點(0,0)區隔為右上、左上、左下及右下等四個向度。75位實驗參與者隨機分為四組,聆聽單一向度的音樂,並以語意反應及生理反應探測聆聽音樂時的情緒反應,再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及CART分析探究各向度所具有的情緒特性。 結果發現右上向度具有「幽默」、「快樂」、「EMG上升」、「熱切」及「激動」等五種情緒特性;右下向度具有「幽默」、「快樂」、「EMG些微上升」、「低度熱切」及「Heart rate下降」等五種情緒特性;左上向度具有「嚴肅」、「激動或是平靜」、「低度沮喪」、「悲傷」及「溫度下降」等五種情緒特性;左下向度具有「嚴肅」、「激動」、「悲傷」、「沮喪」等四種情緒特性。 未來應用此技術,選取具備適當情緒特性的音樂,藉由音樂引發人們的情緒共鳴的特性,可應用於醫療、教育、娛樂及傳播媒體等方面。Item 教學投入、教學承諾與教師情緒的關聯研究:自我慈悲的干擾型中介分析(2019) 郭靖涵; Guo, Jing-Han本研究旨在瞭解教學投入、教學承諾與自我慈悲對教師情緒的影響,並探討自我慈悲對教學承諾與教師情緒之調節效果。調查對象為臺灣北中南部,公立國民中學415位教師(男生111人,女生304人)。研究工具包括自編「教學投入量表」、自編「教學承諾量表」、修編「自我慈悲量表」與自編「教師情緒量表」。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兼職行政教師正向情緒程度較高,而性別及年資無顯著差異;女性教師負向情緒程度較高,而年資與職務無顯著差異。 二、男性、兼職行政教師在趨向承諾知覺較高;導師在迴避承諾知覺較高;整體教學承諾、趨向承諾及迴避承諾不因年資而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資教師在整體教學投入、認知投入及行為投入有顯著差異,而性別及職務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年資及職務教師在整體自我慈悲、自我友善及自我寬恕無顯著差異。 五、整體教學投入、認知投入及行為投入與趨向承諾呈正相關;與正向情緒及負向情緒呈正相關;與自我慈悲、自我友善及自我寬恕呈正相關;與迴避承諾則無顯著差異。 六、趨向承諾與正向情緒、自我慈悲及自我友善呈正相關;迴避承諾與負向情緒呈正相關,與自我慈悲及自我寬恕及呈負相關。 七、教學投入對趨向承諾、正向情緒及負向情緒有顯著正向預測效果,而無法預測迴避承諾。 八、趨向承諾對正向情緒有顯著正向預測效果,而迴避承諾對負向情緒有些微正向預測效果。 九、自我慈悲總分及自我友善對趨向承諾與教師正向情緒具有調節效果,自我慈悲及自我友善程度愈高,趨向承諾與教師正向情緒的關聯程度愈高。 依據本研究發現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供教育實務相關單位與未來研究參考。Item Martha C. Nussbaum憐憫概念及其教育蘊義(2014) 曾馨平; Hsin-Ping, Tseng本研究旨在透過概念分析及詮釋學方法,針對《思想的劇變》一書的第二部分探究Martha C. Nussbaum的憐憫概念及其在教育上之蘊義。主要研究目的如下:(一)釐清compassion在字義與哲學脈絡上的樣貌。(二)理解Nussbaum的情緒觀。(三)分析Nussbaum憐憫概念。(四)探究Nussbaum 憐憫概念在教育上之蘊義。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得出以下結論:(一)Nussbaum採取認知評價取徑勾勒情緒樣貌,使其情緒觀富饒教育蘊義。(二)Nussbaum情緒理論為道德教育困境提供合理解釋。(三)Nussbaum指出情緒標誌人類的脆弱性。(四)Nussbaum情緒觀與斯多亞情緒觀存在辯證關係。(五)適切憐憫情緒概念涉及正確價值體系之建構與同理能力。Item 沙特(Jean-Paul Sartre)情緒理論及其在情緒教育上之蘊義(2008) 李喬媛本研究旨在探討Sartre的情緒理論,希望藉由理論的分析以深入瞭解情緒的本質與意涵,並透過與其他近代重要情緒理論之比較從而尋繹其理論的獨特性,並獲致當今情緒教育可借鏡之處。 本論文採用概念分析法、現象學方法與歷史研究法。而在研究的步驟上,首先針對Sartre存在主義思想進行脈絡的探討,以作為理解其情緒理論之基礎;其次則詳細探究Sartre情緒理論的內涵,以獲致情緒的本質與意涵;接著進行Sartre情緒理論與其他近代重要情緒理論之比較論述,以呈顯Sartre理論的獨特之處與可能之限制;最後則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推衍出其對當前情緒教育的蘊義。 本論文研究的結果如下: 壹、Sartre的情緒理論符應於其存在主義之觀點,以自由、責任與自欺等核心概念為基礎而發展其有關情緒之論點,因此在探究Sartre情緒理論時,必須以其存在主義的脈絡來理解之,方能看出其情緒理論的深層意義。 貳、Sartre詳細論述了情緒的本質、作用類型與意義,並將情緒置於主動性的範疇中,認為情緒有其目的性,即意在逃避解決問題所必須採取的實際行動,因此我們則必須對我們所自由選擇的情緒行為負起責任。至於情緒的意涵便在於它是一種自欺的態度,其違背了人的自由,因此是不被讚許的,而這同時蘊含了理性優於情緒的觀點。 參、Sartre的情緒理論可歸為情緒的評價理論之一,但其提出了情緒的再評價過程,可謂為其理論的獨特之處;同時Sartre與其他近代重要情緒理論相較,可說是較整全地關注了情緒的諸多層面,唯其理論似乎較能適用於對負面情緒的解釋,同時其貶低情緒的價值,亦是值得我們更進一步思慮之處。 肆、綜觀Sartre情緒理論對當前情緒教育的啟示,可得知情緒教育之目的應在使學生能真誠地面對自我的情緒,並培養學生對情緒負責的態度,同時能夠以實際行動來代替情緒反應,並將行動之傾向深化至個人的生命之中;而情緒教育方式上則必須以學生為主體,經由提昇學生的自主性與價值感、以實際行動體驗個人之自由與責任、改變主體的認知與價值信念、並輔以正向的環境為之。Item 斯賓諾莎(Benedict de Spinoza)情緒理論及其在情緒教育上之蘊義(2008) 梁世婷本論文旨在論述Spinoza之情緒理論,並透過與近代四種情緒理論的比較以彰顯出其學說之特色,接著經由上述闡釋來開展情緒教育的論述。 本論文採用觀念分析法、詮釋學方法及歷史研究法。至於研究步驟首先探討Spinoza的情緒概念之思想源流,以此作為鋪陳其情緒論述的先導。第二,深入論述Spinoza的情緒觀點以及轉化被動情緒的方法。第三,透過比較近代情緒理論的方式,以豐富Spinoza情緒理論的面貌。最末,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情緒教育的建議。 本論文之研究結果如下: 壹、Spinoza的哲學受到諸多哲學家的影響。尤其他藉由批評Descartes身心二元論的方式,構築了其獨特的身心同一論,並以此貫串情緒理論。 貳、Spinoza詳盡說明情緒的起源、性質與分類,並論及人類受被動情緒所束縛的狀態,由是開展以知識論的途徑來轉化被動情緒的五種方式。 參、Spinoza主張最上乘的控制被動情緒之策略,即是以具備主動情緒來克制被動情緒。此外,知識必須被當成是情緒,才能用來克制被動情緒。 肆、Spinoza情緒理論為雖可歸類為情緒認知理論,但其所指的情緒卻涉及多重內涵,亦即情緒不僅帶有認知,更兼具感受、動機、和評價。 伍、Spinoza情緒理論對情緒教育極具價值。教育者應開展受教者的理性心靈,並協助受教者擺脫被動情緒的纏繞。 陸、Spinoza情緒理論可衍伸出四種情緒教育的作法,換言之,即是培養理性認識能力、具備正確的情緒歸因、陶養主動情緒以及以情緒克制情緒。Item 亞里斯多德的悲劇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2011) 吳心蕙本研究旨在探討亞里斯多德的著作《詩學》中悲劇理論的內涵,並闡述與發展其在教育中應用的可能性。本研究首先從亞里斯多德的生平及時代探討《詩學》撰寫背景,並分析《詩學》的內涵和其中的悲劇論述;其次著重在悲劇所引發的情緒及其功能──「淨化」;最後,詮釋悲劇的教育意涵,並闡述與發展亞理斯多德悲劇理論在教育應用上的啟示與建議。 本研究的結論包括: 一、《詩學》中的悲劇具有教育意義,讓人從戲劇情境中省思自身處境,並經由情緒抒發,使人身心重新獲得平衡。 二、悲劇誘發的情緒是導致淨化的要素,從哀憐與恐懼提升到具認知性的崇高與悲壯,達成淨化的過程。 三、悲劇淨化的概念可揭示以人為核心的教育原則,並可應用於生活教育、情緒教育、道德教育、文雅教育等教育內容上。Item 由Adam Smith的道德情操論來談知行問題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2006) 林鴻泰本研究旨由Adam Smith的道德情操論來處理知行問題,並論述其中的教育意涵。論文首章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及論文架構。第二章分析出造成道德上知行問題至少有六個可能原因─對道德情境的覺知敏感度較低、習慣成自然、考慮太多、欲望影響、情緒影響、文化環境影響等─,以此建立問題意識。第三章論述幾個主要的情緒理論論點,並由此證明情緒對道德認知與道德行動有所影響,開展由Adam Smith的同情道德哲學來處理道德上知行問題的可能性。第四章論述Adam Smith道德情操論中的四個主要思想論點─同情、公正旁觀者、良心、美德─,由此建立理論視角。第五章則將造成道德上知行問題的六個可能原因,與Adam Smith道德情操論中的四個論點相互比較並進行探究,發現道德情操論在處理道德知行問題上可帶給我們的啟示。最後一章立基於之前研究的內容,思考學校教育中的道德教學應該做的部分,以及其可能的道德教學實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