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父女互動之個案研究-以六月齡為例
    (2023) 林毓庭; Lin, Yu-Ting
    本研究旨在採用個案研究,以一名父親及其六個月大女嬰為研究對象,以了解父親與嬰幼兒的親子互動狀況。本研究採次級資料分析,使用互動行為編碼系統(Coding Interactive Behavior,CIB)分析此個案父親於女嬰六月大時的互動,包括父親的敏感度(跟隨、模仿、闡述、父母共享注意力、正向情感、聲音適宜、情感適宜、足智多謀、親密觸摸、支持性存在、風格一致性)、侵入性(肢體操弄、強迫、父母負面情感、敵意、父母焦慮)、父母沮喪及父母熱情四面向之互動行為;女嬰的參與度(共享注意力、幼兒正向情感、最高覺醒度、疲勞、發聲、發起)及退縮性(幼兒負面情緒、退縮)兩面向之互動行為;父親與女嬰的互動性(二元互惠、調適、流暢度)及負面狀態(受限、緊張)兩面向之互動行為。研究結果顯示,父親整體敏感度較低、身體上的侵入性較強,而情感表露方面較為內隱與含蓄,屬於中等程度以上的主導;女嬰整體參與度及退縮性皆較低,屬於較低程度的主導;雙方整體互動性及負面狀態皆較低,二元互動狀況有所受限,常中斷無法延續、擴展,顯得較不協調。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為國內親職教育中父親與嬰幼兒的親子互動行為提供更多的資料基礎。
  • Item
    幼兒與母親及父親共讀圖畫書:互動策略和談話內容之分析
    (2020) 陳盈馨; Chen, Ying-Shin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母親及父親與四歲幼兒在共讀圖畫書時的互動策略和談話內容。幼兒平均年齡為4歲5個月,男孩11人,女孩9人。研究者請母親及父親與幼兒共讀圖畫書《胡蘿蔔種子》,之後以錄音方式蒐集共讀談話語料,並採用「國際兒童語料交換系統」CHILDES CHAT工具來轉譯親子共讀語料,並進行互動策略和談話內容編碼分析。互動策略區分為要求、給予、回饋、句尾問句、沒有回應、照本宣科、機會教育、活動相關;談話內容則區分為即時即地話語和非即時即地話語兩大類。研究結果發現,親子共讀時,母親及父親扮演主要引導的角色,大部分母親及父親會要求和給予幼兒故事內容,並且母親及父親與幼兒的談話內容多為討論當場或書本立即可見的訊息。本研究也發現,在共讀時,母親較父親給予幼兒較多回饋及要求,而父親則較母親自發性給予幼兒較多命名訊息。此外,幼兒與母親共讀較幼兒與父親共讀有較多回應式給予訊息。對於研究結果,本研究有相關的討論,並對未來研究和親職教育提供建議。
  • Item
    孩子眼中的父親--學齡前幼兒及其父親對父親參與的知覺研究
    (2007) 謝宛臻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學齡前幼兒及其父親對父親參與的知覺及親子知覺之差距;並探討幼兒的性別、單雙薪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父親每週工作時數與幼兒知覺及父親知覺的父親參與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就讀於台中市立案幼稚園之140名大班幼兒及其父親為研究樣本,研究工具包括「父職參與量表」及「照片識別任務」,並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分析資料。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父親知覺之父親參與多,尤以「情感參與」方面最多。 二、幼兒知覺的父親參與少,其中以「親子教養」最多,「勞務參與」最少。 三、親子知覺之差距大,尤其「情感參與」方面差距最大。 四、幼兒的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與幼兒知覺及父親知覺之父親參與無關。 五、雙薪家庭的幼兒及父親知覺到的父親整體參與及「勞務參與」面向顯著高於單薪家庭的幼兒及父親。 六、父親每週工作時數為「41~50小時」的幼兒知覺到的父親整體參與及「勞務參與」顯著高於父親每週工作時數為「51小時以上」的幼兒;父親每週工作時數與父親知覺之父親參與無關。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鐵漢心中有柔情——中年父親敘說自身的父愛
    (2015) 周從文; Chou, Tsong-Wen
    父親們都有著自己向子女表達關愛的方式,但卻不清楚父親們為什麼會這樣表達父愛、表達的方式又為何會有所轉變,其中,受教育年數較少的父親在愛子女的方式上更不若其他父親來得顯而易見,因此本研究以敘說的方式呈現了四名受教育年數較少父親的父愛故事,期盼能以父親的觀點來一探父愛的面貌。在故事中發現,父愛的表現方式有以照顧、陪伴子女為主的「育兒勞務」、「與子女玩樂」、「替子女設想」未來以及「父愛藏在心裡」等四種方式呈現,其中又以父愛藏在心裡的尊重子女為最常見的父愛表現方式。在父愛表現時,若子女們能快樂或有所回饋,父親們也會跟著開心,反之則只能默默的接受。而父愛的成長主要是跟隨著子女成長階段而有不同的表現: 1.為人父之前: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與自身生活經歷影響父親對自己為人父的期待; 2.子女年幼時:父親不擅長育兒勞務,因此多以陪伴或玩樂的方式向子女表達父愛,此時,父親的工作與個性影響父愛表達的情形; 3.子女求學時:父愛轉以替子女設想將來以及尊重子女想法的方式呈現,這時候受到妻子教養態度的影響最甚; 4.子女成年後:父親與子女的互動變得頻繁,父愛也較能自在的表現出來,在此階段,受到子女特質影響最深。 故事中也發現,父親可以從旁人的言語或電視中學習到愛子女的觀念,並貫徹在生活之中,因此若能讓父親們多接觸親職教育相關的資訊,或許能提升父親與子女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