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一起向前行—以個別化正向行為支持增進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校適應之研究
    (2024) 彭懷萱; Peng, Huai-Xuan
    本研究以特殊教育學生的正向行為支持為架構,採協同行動研究法,學校團隊透過計劃、行動、觀察、反思、調整、再行動的動態歷程,一名國中七年級普通班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為個案,期待改善個案在學校所面臨的適應困難,並促進個案在學習和行為有更好地表現。首先在初級支持服務下,研究者和協同研究者共同檢視個案已經獲得到的支持,以及仍然持續存在的困難,依照學習適應、同儕互動、師生關係、常規適應、自我適應向度,彙整出個案在學校適應中需要額外協助。接著聚焦學校團隊欲改變個案的行為問題,透過行為功能評量進行分析,使用互競行為路徑圖來規劃應對策略和訂定階段性目標,並擬出行為功能介入方案。然後召集個案之班級導師、特殊教育教師,還有國文科、英文科、數學科、表演藝術科教師組成團隊,透過團隊分工和合作,提供個別化的正向行為介入,有效減少個案的問題行為,提升學生整體適應表現。 研究結果顯示,對身心障礙學生提供連續性支持服務,包括:一、檢視初級支持服務的成效和需求;二、使用行為功能評量分析行為問題;三、循序漸進執行行為功能介入方案。而普特教師確實且穩定執行介入策略,包括:一、研擬易理解和易操作的策略;二、追蹤行為數據並視情況調整;三、涵容行為的變化並持續觀察。學校以個案為中心建立跨專業團隊合作,充分地提供服務並滿足個案的需求,包括:一、定期召開團隊會議促進彼此溝通;二、設定明確合理的目標並各司其職;三、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能與心理支持。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從實務現場和未來研究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未來推動特殊教育學生的正向行為支持之參考。
  • Item
    正向行為支持對改善國中智能障礙學生課堂行為問題之成效
    (2017) 陳祥瑀; Chen, Hsiang-Yu
    本研究旨在探討正向行為支持對於智能障礙學生課堂行為問題的處理成效。研究對象為就讀新竹市某公立國中一年級男學生一名,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中的ABM教學設計來進行研究。 本研究的自變項是功能評量為基礎的正向行為支持;依變項是減少課堂行為問題及增加正向行為之成效。首先研究者對教師與家長進行訪談和直接觀察了解個案行為問題的功能,發展以功能性評量為基礎的正向行為支持。本研究介入過程包含基線期、處理期與維持期三個階段,蒐集觀察資料,並以目視分析法與C統計分析之,最後再與參與教師與家長進行訪談,以了解本研究之社會效度。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正向行為支持能有效抑制研究對象之課堂行為問題 二、正向行為支持能促進研究對象的正向行為 三、正向行為支持對研究對象之正向行為具有維持效果 四、正向行為支持的社會效度良好
  • Item
    臺北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實施應用行為分析之現況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8-07-??) 張淑芬; 郭千瑜; 王慧婷; 鳳華; Shu-Feng Zheng, Chien-Yu Kuo, Hui-Ting Wang, Hua Feng
    臺灣於2013年發布並修正《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明訂專業團隊須提供所需學生行為功能介入方案,為國內實施應用行為分析立下重要里程碑。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特教老師對於應用行為分析的認知程度與使用頻率的現況。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國小階段特教老師,隨機系統性抽樣66所臺北市國民小學及兩間特殊學校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98份。問卷基於正向行為支持與應用行為分析的七大向度而設計,共有30題,內含反向題八題;研究結果發現,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在應用行為分析的七大向度裡,較能掌握「技術性的」和「行為的」兩個概念向度;普遍掌握較弱的概念向度為「應用的」。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對應用行為分析認知程度與使用頻率的關係,可分為四類型,依序為33.9%的知行高顯型、28.9%的知易行難型、21.1%的知行低顯型、16.1%的知難行易型。逐步複迴歸分析結果發現,自陳會在教學上使用應用行為分析、應用行為分析認知程度愈高、為特殊教育研究所或40學分班畢業、任教於一般學校資源班或特殊教育學校,是國小特殊教育教師應用行為分析使用頻率較高的顯著預測因子。國小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對應用行為分析之行為功能評量與介入的認知程度及使用頻率均高者占三分之一,顯示仍有加強之空間。另本研究發現,實踐動機、認知程度、教育程度、任教學校的安置型態可預測行為功能評量與介入的使用頻率。雖然是臺北市區域取樣,但因目前臺灣尚未有相關研究發表,因此研究結果仍能在謹慎下作為特殊教育學界推動應用行為分析與正向行為支持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