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
  • Item
    身體活動健康促進方案介入庇護工場員工之成效探討
    (2023) 郭恩芸; Kuo, En-Yun
    隨著台灣庇護工場的發展到如今面臨不同的經營困境,包括庇護工場的定位爭議、如何協助身心障礙者轉銜、如何永續發展等。其中身心障礙者的健康是關鍵的影響因素,卻常常受到忽略,以致身體活動不足進而造成慢性疾病、提早老化、二度障礙等。因此,健康促進對身心障礙者來說是很重要的。研究顯示達到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於 2018 年訂定身體活動指南標準,每週從事 150 分鐘中等強度以上之有氧運動,有助於提升且維持良好的身體組成與功能性體適能。且任務導向的有氧運動可提高個案對訓練方案的服從度,進而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幫助提升參與者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有助於健康生活型態的維持,當個人感受到身體狀態與功能的提升,會影響其面對生活中遭遇困難的自我認知,隨之提升日常生活活動的勝任程度,最後改善整體的生活品質。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身體活動健康促進方案對於庇護工場員工之身體組成、功能性體適能、自我效能與生活品質之成效。研究方法採用實驗研究法,以方便取樣的方式,選取一家庇護工場為實驗組,另一家庇護工場則為控制組,實驗組參與身體活動健康促進方案,透過動作類電玩遊戲,以活動任務為導向,進行為期十二週,每週三次,每次 50-60 分鐘的訓練,過程中會監測參與者的心律以確保運動強度達到中等以上,而控制組則維持原有的生活型態。結果參數包括功能性體適能(包括身體組成、肌力、心肺耐力、柔軟度、平衡能力與敏捷度)來了解身心障礙者生理層面的變化,其中身體組成包括體重、體脂率、軀幹、上肢、下肢分部位的骨骼肌率、身體質量指數和基礎代謝率,並藉由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和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進一步了解身心障礙者心理層面的變化,收集資料時間點包括:訓練前(前測)、訓練六週後(後測一)、訓練十二週後(後測二)。本研究共有 32 位參與者完成三次前後測評估(實驗組 16 位、控制組 16 位),使用 SPSS 23.0 中文版統計分析軟體進行數據分析,數據分析包含:獨立 T 檢定、卡方檢定、混合設計重複量數雙因子變異數分析,顯著水準為 p<.05。統計分析結果發現,本研究所設計的身體活動健康促進方案對於身體組成(體重和骨骼肌率)、肌肉力量、心肺耐力、動態平衡能力和自我效能有顯著的影響。若要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達到促進健康並提升生活品質的目的,尚需提升身心障礙者的健康知能,加入飲食的控和作息的調整,未來之研究建議以複合式健康促進方案進一步探究身心障礙者的健康議題。
  • Item
    馬祖地區中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2021) 陳冠伶; Chen, Kuan-Li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馬祖地區中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以馬祖四鄉五島 45(含 )歲以上之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採橫斷式問卷調查,有效問卷共計 361份 ,以 IBM SPSS Statistics 23.0統計軟體進行分析, 統計方法 分為描述性統計與 推 論性統計 。研究結果摘要 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分數為 30.75(總分 40分 ),介於沒意見和同意之間的中等程度 ;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在性別 (p<.001)、 現在居住的地點 (p<.01)與最高教育程度(p<.05)有顯著差異。 二、 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平均 得 分在中等之上, 營養行為與人際關係得分最高,其餘 分量表平均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自我實現、壓力處理、健康責任、運動行為。 三、 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會因為 最高教育程度 (p<.05)、婚姻狀況 (p<.05)、 宗教信仰 (p<.05)及 目前被 診斷出疾病 的有無 (p<.05)的不同而有 顯著差異。 四、 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 現 正相關。 五、 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可以有效預測其可以有效預測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能,能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的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的25.5%,,其中顯著的預測變項共有其中顯著的預測變項共有5項,分別為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年項,分別為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年齡、最高教育程度、宗教信仰齡、最高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及及目前被診目前被診斷斷出的疾病出的疾病的的有無。有無。 根據研究結果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馬祖地區本研究建議馬祖地區衛生與衛生與健康促進相關單位健康促進相關單位宜宜在馬祖各鄉多開設健康促進相關課程與活動,加強在馬祖各鄉多開設健康促進相關課程與活動,加強民眾民眾健康促進及健康促進及健康責任之觀念,期望促進馬祖地區中老年人的健健康責任之觀念,期望促進馬祖地區中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及提升其康狀況及提升其生活品質。生活品質。
  • Item
    創齡、創能—武林盛會發展史:以全國老人福利機構運動會為例
    (2020) 顏菲菲; Yen, Fei-Fei
    全球高齡化是世界的趨勢,臺灣亦同;人口老化和平均餘命延長,接踵而來是退化失能機率的增加,養護型長照機構需求更多,國家社會醫療照護成本的負擔益形沉重。綜觀文獻皆指出運動對一般健康、罹病、失能高齡者皆有益處;運動會也有助於養成運動習慣、提升生心理健康,增加成就和社會參與。財團法人私立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以下簡稱永信基金會)所籌辦的「『創齡,銀向樂活』全國老人福利機構運動會」(以下簡稱運動會)則為此因應而生。本研究期待探究運動會發展之歷史脈絡與要素,透過歷史資料及訪談運動專家、活動主要籌辦者及參與推動者,探討運動會發展之緣起、歷史背景、脈絡及要素;並發現未來發展挑戰,提出解決策略;希冀研究結果能提供政府和民間機構參考,在長照計畫推動之時也能重視運動會推廣的重要。 為重建運動會之歷史脈絡,以了解運動會的發展過程及要素,使用田野調查,包含相關資訊蒐集及運動會當天全程參與觀察進行初步瞭解;並在蒐集相關史實於文獻分析後,欲訪談參與籌備之運動專家和活動主要籌畫者,及參與推動者,立意取樣共11位研究參與者。採用詮釋觀點之歷史分析法賦予事件新義。研究時間計畫在2018年3月8日至12月31日之間。計畫研究參與者撥冗1至2次60分鐘的時間,於其方便之地點接受半結構式之深度訪談,在歸納整理逐字稿後重建運動會發展脈絡。最後藉由發展過程之經驗發現未來發展可能的困境,並透過SWOT策略分析,研擬未來失能高齡者運動會發展之問題解決策略。 研究結果將運動會劃分為三個時期,分別為第一階段、倡議萌芽及運動發展期;第二階段、運動實驗及運動會嘗試發展期;第三階段、運動套裝課程及運動會基礎奠定期;透過這三階段中之發展經驗檢視未來永續發展瓶頸,藉由SWOT分析後,分別歸納為內部優勢、內部劣勢及外部機會和外部威脅,透過交叉分析來思考初擬運動會未來發展困境解決策略,為:(一)失能高齡者參與運動會益處觀念的推展;(二)透過量化及質性研究確立運動會對失能高齡者健康之效益;(三)運動會的推動辦理之行動策略。 總結發展歷程所得之結論,瞭解在第一階段倡議萌芽及運動發展期為:(一)失能高齡者能夠運動之觀念的推展有其重要性、(二)辦理「目標性」的活動可促進運動動機及頻率;第二階段運動實驗及運動會嘗試發展期為:(一)實驗研究結果有助於失能高齡者運動觀念的推廣、(二)籌辦運動會之管理規劃具關鍵性之影響;第三階段運動套裝課程及運動會基礎奠定期為:(一)合適的套裝課程可促進運動的推展、(二)網路平臺的風行可促進失能高齡者運動會觀念的推廣、(三)辦理單位團結分工合作是籌辦成功的重要因素、(四)參與單位和照護人員的積極配合可促成長輩運動及參與運動會、(五)資金的充裕是運動會圓滿的重要關鍵。繼之陳述運動會對失能高齡者在運動、生理、心理、社交、文化方面皆有具體改變及影響之成果。由SWOT分析問題所得,與研究參與者關於未來發展綜合討論之研擬解決策略結論為:(一)失能高齡者參與運動會益處觀念的推展有其關鍵性、(二)透過量化及質性研究確立運動會對失能高齡者健康之效益有其助益性、(三)失能高齡者運動會推動辦理有其重要性。也看到運動會舉辦可促進文化交流,促使跨領域共襄盛舉,具提升整體規模經濟之效益。冀望本研究在觀念繼續的推廣、未來研究,及運動會辦理,及政府跨部會整合及民間跨領域的投入,提供政府及民間單位執行政策、辦理活動之參考。
  • Item
    急診室醫療人員的職業健康與危險因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9-12-??) 林麗雅; Li-Ya Lin
    改善急診室醫療人員的職業健康非常重要。儘管在工作場所健康促進的概念中已強調工作需求和環境對健康的影響,但對特定健康問題和風險因素的了解不足,造成工作場所為急診醫療人員制定相關提升職業健康措施的難度。因此,本研究旨在調查該特定群體的職業健康問題和相關風險因素。本研究調查臺灣九個急診室共403個醫護人員,利用描述性分析來探討人口統計學的分布情況與常見的健康問題;利用卡方檢驗和邏輯迴歸模型進一步分析風險因素與工作相關的傷害或疾病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急診醫護人員的不健康生活型態包括吸菸 (3%)、飲酒 (14.7%)、體重過重 (21.5%);最常見的工作傷害與疾病則是開放性傷口 (53.1%)、肌肉骨骼疾病 (55%) 和心理健康相關疾病 (24.2%)。有身體健康問題的醫護人員表示工作造成的受傷或疾病的可能性,是沒有身體健康問題醫護人員的1.8倍;而認為某些姿勢和重複性動作有害健康的醫護人員表示造成工作相關傷害或疾病的可能性,是沒有認為姿勢和重複性動作有害健康醫護人員的兩倍多。此外,管理階層的努力與急診醫護人員短缺的議題,被認為是影響職業健康安全的重要工作環境因素。本研究顯示急診醫護人員不健康的生活型態與疾病傷害的比例,同時也發現工作環境因素的問題影響職業健康與安全的認知,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急診工作場所健康促進計畫的重要參考依據。
  • Item
    社區健康營造推動現況與推動者概念之研究
    (2003) 陳毓璟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訪問行政院衛生署,以及台北市、台北縣和台東縣三個縣市的衛生局、衛生所和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主要推動者共計95人,來了解我國社區健康營造計畫推動的現況,與推動者對社區健康營造的概念,作為這項政策改進的參考。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影響社區健康營造政策落實的因素包括衛生行政組織、專家輔導組織、承辦機構的組織特性、社區的特性與族群的特性。中央部份,行政院衛生署當初推動平地社區健康營造計畫時,因為擴展的速度太快,在缺乏共識與前置作業沒有很周詳的規劃之下就上路,衍生後續許多管理上的問題。因為針對推動的議題、範圍與目標做了許多的規範,造成許多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困擾與不滿。整體計畫的設計,以營造健康的生活為目標;部落與離島社區部分,則強調兼顧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與經濟就業的問題,偏向以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來推動;在縣市部分,因為縣市原本的城鄉差距,以及首長的重視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執行情形與推動的困難。 二、民間團體主要是因為社區健康營造的理念和承辦單位的宗旨部分一致,而來承辦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對於經費不豐的非營利性團體,除可以獲得最需要的經費補助以外,還可以同步擴大推動原有的業務;對於營利性質的醫療機構而言,承接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計畫,有助於業務的行銷與機構形象的建立;對於學校而言,則是為了讓師生可以獲得社區實務的經驗與進行研究的機會;衛生所大部分是因為上級主管的指定、為了獲得經費的補助,以及少部分的為了突破目前衛生所工作的框架而來承辦;除了台北市衛生局以外,台北縣和台東縣衛生局不希望由衛生所來承辦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衛生所大多逃避由自己來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的業務,寧願讓民間團體來承辦,自己退居協助的角色。 三、各營造中心共同的推動困難是(1)健康議題很難單獨被推動,因為民眾對健康不重視,加上健康行為不容易改變,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因此健康議題很難成為社區的共同議題。(2)志工管理方面對於台北市而言,志工的資源雖不缺乏但容易流失;對於台東縣和台北縣的鄉鎮地區,則有志工資源不足的困難。(3)在資源整合方面,台北市的資源豐富卻有整合困難的問題;台北縣與台東縣卻是資源缺乏,有些社區除了衛生所以外,沒有其他的團體可以承辦社區健康營造的工作。 四、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的時候,受訪者認為應該要把握的原則包括深入了解社區、全民參與、整合社區的資源、本土化、因地制宜、持續性的推動、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建立支持性的環境、以及運用創造性來設計活動等;推動時切入的主題,主要分為民眾的需求或文化產業、預防性篩檢、健康宣導與教育等三大類;實施步驟方面,則大致不脫離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健康城市的二十個步驟。 五、對社區健康營造計畫的批評,主要集中於平地社區計畫部分的缺乏整體規劃,不僅政策方針不明,計畫的持續性也不明確,缺乏有效的評估標準,以及規範太多,衛生行政機關上下之間缺乏充分的溝通,對於推動者所提供的訓練與輔導不足,以及相關的行政作業不完善等。建議的部分,共通點是不要做太多的規範、容許有更多元的推動策略。 六、大家所討論的社區健康有關的概念相去不遠,只是有些已取得推動者完全的共識,有些仍有差距。主要概念包括:「社區」有著多元而不斷變動的面向;「健康社區」則是一個多元的面向,融入自己對社區的感情之後,再依當地的需求而做思考;「社區健康營造」的目的主要是從促進健康的知識、健康的行為與健康的生活的面向來考量;營造的精神包括參與的、民主的、賦權與永續發展;社區健康營造的項目,應該從社區整體性來規劃,而不應該單獨從健康的議題來推動;營造的手法,主要包括資源整合、跨部門合作、因地制宜、政治的運作等。   七、本研究最後從政策層面、實務研究層面以及輔導者與衛生工作者的反省與學習方面提供建議。在政策層面,短期應該重新檢討政府的角色並進行政策的總盤點、進行衛生行政機關內部改造與教育、系統式建立成功多元的推動模式,以及建立社區健康營造推動成效的評估基準。中期應該建立溝通的機制與資源分享的平台、推展成功的模式、推展以場域為基地向外推動的模式並且建立合作聯盟、建立跨部會的合作機制,並且重新檢討社區衛生促進委員會的功能。長期則應該以縣市為主體推動「健康城市」、成立財團法人社區健康營造推廣中心,以及推動跨國健康城市的結盟與合作等;實務研究層面的建議包括研究的主題、建置社區健康營造研究資料庫與建立跨領域的研究團隊;輔導者與衛生工作者方面則必須學習放手,並且花時間深入社區和社區一起學習與成長。
  • Item
    臺北市健康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與健康促進品質之相關研究
    (2011) 游麗惠; Li-Hui Yu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與職場健康促進品質的相關。研究對象為臺北市的116家健康職場,使用自行設計的「職場健康促進品質和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的自我評估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的職場健康促進品質以健康促進實施層面表現最佳,健康促進評價層面表現最差。得分較高的題目與勞工安全衛生法規相關。 二、研究對象的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以夥伴關係組成和夥伴關係互動等層面的表現較佳,夥伴關係共識、夥伴關係管理和夥伴關係結果等層面的表現較差。 三、研究對象的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之整體表現,相較職場健康促進品質之整體表現為差。 四、研究對象的職場健康促進品質和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之共同影響因素包括:「健康職場認證類別」、「健康促進專責單位設置」、「健康促進專責單位組成跨部門」,「健康促進專責單位組成部門數」、「共同推動健康促進者」、「共同推動健康促進部門數」、「共同推動健康促進人數」等;另外「健康職場認證展延」、「健康促進專責單位開會頻率」亦是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的影響因素。 五、研究對象的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之5個層面,與職場健康促進品質均呈現高度相關。 六、控制研究對象的基本屬性後,組織特性對職場健康促進品質的解釋變異量為47.60%,惟其中無單一有效的解釋變項;控制基本屬性和組織特性後,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分量表得分對職場健康促進品質有顯著的影響,其解釋變異量為19.05%。 七、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中的夥伴關係管理層面,為職場健康促進品質的有效解釋變項,且為正相關。 最後,本研究建議未來可以:(1)研議有利於推動職場健康促進的法規;(2)鼓勵企業設立專責的職場健康促進委員會;(3)加強企業建立職場健康促進夥伴關係的能力;(4)持續精良本研究工具;(5)探討不同夥伴關係測量者與測量結果的差異性;(6)驗證企業的組織特性、職場內外健康促進夥伴關係、職場健康促進品質的因果模式;(7)進行職場健康促進經濟效益之本土化評價研究。
  • Item
    三軍總醫院管理者、員工與病人對健康促進醫院的需求評估研究
    (2007) 張德明
    「健康」一直是民眾關心的議題,有健康的身體才能享受生活的樂趣, 延續事業, 實現夢想。過去一般民眾維持健康的方式,主要是早期診斷及治療。然而,影響健康的因素是相當複雜的,除了個人生活型態之外,環境對我們的健康更是影響深遠,例如:工作壓力、環境的污染、政策的規範、社會經濟狀況、醫療資源分佈等種種因素,都與我們的健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McMichael, 1994)。正因為這些影響健康的危險因子,就潛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場所當中,因此,世界衛生組織開始不斷提倡場所性的健康促進,期望藉由建立健康的支持性環境,讓我們得以改善環境中的健康影響因子,進而提昇我們的健康。醫療場所平日肩負維持大眾健康的責任,即自然負擔起健康促進的功能,並將醫院員工、病人、家屬以及鄰近社區居民列為對象(Mullen et al., 1995)。行政院衛生署為了掌握民眾健康需求的轉變,將健康促進列為重要的施政項目,其衛生政策的走向從注重醫療服務轉向促進健康, 期待發展健康促進醫院,然而, 其內容的規劃卻一廂情願的由上而下。本研究主要是在三軍總醫院, 臺北市內湖、南港、汐止區唯一的醫學中心, 嘗試推動健康促進醫院計畫,並以管理者、員工及病人為中心,由下而上的依自覺健康生活需求、支持性健康環境、健康促進活動三個面向評估他們的需求, 以作為選擇健康議題與策略規劃之參考。經過結構式問卷研究結果顯示: 許多健康促進活動因需求不同, 確應因人而異, 並進一步因人設事。在自覺健康生活需求方面, 七成以上的受訪對象無規律運動習慣,主因為工作太忙及沒有時間; 三成以上的受訪對象反映工作環境有二手菸; 一半以上的受訪對象有失眠的問題; 且研究對象罹患不同類型的慢性疾病; 受訪對象認為需改變生活型態主要為飲食、運動及生活作息。在醫院支持性健康環境需求方面, 五成以上醫院員工健康問題無法有效解決, 並期待醫師能積極主動衛教。員工更期盼管理者做決策時,能多傾聽各種意見, 開誠佈公,化解人際衝突。三總藝文活動, 滿意者低於五成,顯有加強空間。在醫院健康促進活動需求方面, 醫院在九成以上的民意基礎上, 應更積極推展健康促進醫院計畫, 唯宣傳宜再加強, 且應聚焦在養生保健、衝突解決、正面思考及人際關係等知識與技能。人際溝通, 外語學習, 時間管理及深造教育是推動學習的主流。而面對管理者及病人的高度期盼, 身為衛生教育專業人員, 應積極作為, 努力介入。結果並顯示電子及平面媒體在衛生教育中不可偏廢, 且應加強衛生教育宣傳資料的可近性, 並改善健康系列講座的內容。 三軍總醫院將利用此一研究成果, 積極有效的發展切中時弊的健康促進計畫, 並期盡早躋身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促進醫院之林, 扮演社區保護者與醫界領航者的角色。
  • Item
    職場推行健康促進計畫對員工健康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某科技公司為例
    (2009) 張家榕; Chang, Chia-Jung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職場推行健康促進計畫對員工健康行為影響之相關因素。立意取樣某科技公司員工為研究對象,以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採方便取樣選取320位員為研究樣本,得有效問卷286份,結果顯示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態、社會支持程度與支持性環境認同度均為正向,而對健康促進政策與組織之認知達中等程度以上,自覺健康行為改變情形則在「有點增加」至「有增加」之間。健康促進政策與組織之認知越佳、社會支持程度越高、對支持性環境認同度越高及參與經驗越多,其自覺健康行為改變則越多,而研究對象之參與經驗會因性別、年齡、任職部門、工作職稱及工作類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在自覺健康行為改變的的預測模式中,以「社會支持」、「參與經驗」與「支持性環境認同度」為最具顯著預測力之變項。
  • Item
    國中學生口腔衛生教育介入效果之研究
    (2009) 林瑞誼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發展「口腔衛生互動式教材」進行教育介入後,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的口腔衛生知識、態度、自我效能、重要他人對口腔衛生的態度以及口腔衛生習慣的影響。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之『實驗組對照組前後測設計』,以立意選取的學校作為實驗分組的依據。實驗組學生接受口腔衛生教育介入方案,而對照組則不接受此介入。前測在介入活動前施測,介入時間約為兩週,後測與教學成效問卷則於介入後隨即進行,後後測與於介入後二個月進行。 本研究發現接受口腔衛生教學介入的實驗組學生,口腔衛生知識在立即及延宕效果均有顯著提升,而其餘態度、自我效能、重要他人對口腔衛生的態度以及習慣方面,並未有顯著效果。整體而言,實驗組學生對於口腔衛生光碟設計及自學手冊的看法,有六成以上同意此教學媒體能幫助他們瞭解口腔衛生相關知識,以及警覺到口腔衛生的問題。在互動式光碟內容的幫助程度方面,實驗組學生有五成以上的比例,認為是有幫助的。而教學媒體化部分,學生表達中立意見居多。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發展口腔衛生教育教學課程的參考,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搭配健康行為科學理論與策略的運用,強化「口腔衛生態度」、「口腔衛生自我效能」、「重要他人對口腔衛生的態度」以及「口腔衛生習慣」,並整合社區與學校教師力量,以發展出更多元的口腔衛生教育介入方案。
  • Item
    宜蘭縣先驅性健康促進學校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
    (2008) 陳玉霞; Chen Yu-Hsia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為了解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之執行狀況、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執行工作者對健康促進學校計畫的看法與評價及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執行之困難。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宜蘭縣九十四年度參與教育部健康促進學校之七所國民中小學為研究對象,研究群體包含行政人員(含校長、主任、組長、護理人員)及教師共計35人、學生共計21人,進行引導式訪談,再將訪談結果做成逐字稿進行分析。 本研究發現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推動的主要困難為:取得共識不易;員工教育訓練不足;健康議題融入課程有困難;國中以升學為重,健康議題難以推動;跨處室協調與合作不易;承辦人員層級太低;經費核銷限制嚴苛;健康促進成效不易評估;教育處承辦人員更換頻繁,影響業務推展;相關部門對健康促進學校之認知不同,影響跨部門合作;專家意見不一致,訪視輔導人員理念不同;強制規定健康議題;教育部主管部門政策經常改變,無所適從。研究結果也發現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會為學校組織、教師、學生、家長、相關部門之間帶來正向改變。 最後,依據本研究發現提供建議,以作為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