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7
  • Item
    優化組織圖對誘人細節效應的作用:生成性學習機制的啟示
    (2024) 秦天; Qin, Tian
    誘人細節是指教材中與學習目標無關但有趣的資訊。儘管這類資訊可以提升學習者的興趣,但它們也會引發誘人細節效應。為減輕其負面影響,以往研究嘗試應用了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但效果不佳。本研究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從生成性學習理論的視角出發,探討生成性學習活動之一的組織圖在生物學科說明文中對誘人細節效應的影響。組織圖是一種視覺化生成性學習活動,能將文本轉化為空間視覺形式,通過展示概念、術語或觀點之間的關係促進學習。傳統組織圖分為兩類:向學習者呈現完整的組織圖(filled-in graphic organizers, FGO),以及要求學習者根據文本生成組織圖(interactive graphic organizers, IGO)。儘管FGO直觀且便於展示知識重點,但學習者可能僅僅記憶內容而缺乏深層處理;而IGO則能增加學習者的認知投入,但可能因材料複雜或學習者能力不足,生成的組織圖品質較低。因此,本研究有兩個目標:第一,將對傳統組織圖使用方式進行優化設計,考察優化組織圖是否比傳統組織圖效果更好。第二,考察優化組織圖是否能夠降低誘人細節效應,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的情境興趣水平會有什麼變化。本研究包含一個前導實驗與兩個正式實驗。前導實驗確定實驗材料的可讀性,篩選難度和區分度適合的前後測題目。實驗一使用信號原則中的多媒體整合信號和分段原則優化傳統形式FGO,幫助學習者更有效的整合組織圖和文本資訊;通過分段提供組織圖框架和關鍵概念,降低傳統IGO生成難度,提升其準確性。211名高中生學習了關於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說明文,分為四個實驗條件:傳統FGO組、優化FGO組、傳統IGO組和優化IGO組。結果顯示,優化FGO組在保留與遷移測驗上的表現顯著高於傳統FGO組,優化FGO組的學習時間和認知負荷高於傳統FGO組,表明優化FGO促進了更深層次的處理;優化IGO組在保留與遷移測驗上的表現顯著高於傳統IGO組,優化IGO組的學習時間和認知負荷低於傳統IGO組,且組織圖完成的正確率更高,表明優化IGO降低了任務難度,提升了完成品質;優化IGO組在保留和遷移測驗上高於優化FGO,優化IGO組的學習時間和認知負荷高於優化FGO組,證明優化IGO更好地促進了生成性學習過程,提升了學習表現。實驗二中,210名高中生使用與實驗一相同的學習材料,並添加了與病毒相關的誘人細節,分為四個條件:控制組(無組織圖和誘人細節)、誘人細節組、優化FGO加誘人細節組、優化IGO加誘人細節組。首先,結果再次證實了誘人細節效應,即誘人細節組在保留和遷移測驗上低於控制組,外在認知負荷和情境興趣高於控制組,但學習時間無差異。第二,研究發現優化組織圖能降低誘人細節效應,優化FGO加誘人細節組和優化IGO加誘人細節組在保留和遷移測驗中的表現顯著高於誘人細節組。第三,優化FGO加誘人細節組在保留測驗上的表現高於優化IGO加誘人細節組,兩者在遷移測驗上無差異。第四,實驗二還發現外在認知負荷的中介作用,即優化FGO通過降低外在認知負荷提升學習表現。最後,研究發現在誘人細節情境下使用組織圖,學習者的情境興趣會下降。兩個實驗結果表明,相較於傳統方法,優化組織圖能更好地促進生成性學習過程,提升學習表現。學習材料的性質會影響優化FGO和IGO的效果,尤其當材料中包含誘人細節時,優化FGO是更好的選擇。本研究的局限在於使用圖形組織者的形式比較單一,未來研究可以嘗試考察其他類型的組織圖對生成性學習有何種影響,或者可以嘗試將優化FGO與優化IGO組合使用更好的發揮優化組織圖對於學習的促進作用。其次,未來研究也可以考慮增加對於認知過程的直接測量,例如眼動技術,進一步解釋優化組織圖是如何降低誘人細節效應的。最後,本研究僅採用了立即測驗,未來研究可以嘗試通過增加延宕測驗來考察誘人細節潛在的情緒動機作用。
  • Item
    高中童軍團實施自主學習課程之成效與反思
    (2022) 李若維; Lee, Jo-Wei
    108課綱強調自發、互助、共好,其中自主學習課程被視為是符合課綱中相當重要的內涵。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童軍團實施自主學習課程之成效與反思。高中學生透過參與童軍團活動,將童軍團活動設計與自主學習做為結合,並且與校內教師共同進行自主學習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一、瞭解實施高中童軍團學生自主學習課程教學互動之成效。二、探討高中生於童軍團實施自主學習課程學習經驗與成長。三、提供高中教師指導學生實施自主學習課程之建議。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基隆市立某高中進行童軍自主學習之學生八人,自111年2月起,共進行五次自主學習課程。透過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事前討論設計與實施方式,自主學習課程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現場觀察,課程結束後的訪談與問卷,再將資料編碼分析後獲得研究結果。研究發現如下: 一、高中童軍團學生實施自主學習課程教學確實有明確成效,內容包含: (一)能透過合作學習加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了解事前準備之重要性。 (三)能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參與童軍團自主學習的高中學生,比起未參加自主學習課程前,提升了更多的耐心與毅力、規劃與執行能力,合作與溝通的能力、領導能力、服務與助人的能力。 三、教師應以多元角色協助學生自主學習課程,並且透過不斷自我充實,達到師生共同成長之目標。   綜合上述的結果,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做為未來高中師生實施自主學習課程以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結構式教學法對高職自閉症學生機器腳踏車修護技能學習之成效研究
    (2021) 李佳容; Lee, Chia-Ju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結構式教學法對高職自閉症學生學習機器腳踏車修護技能之成效。本研究者採單一受試研究法的「跨受試多基線設計」,自變項為「結構式教學法」,「機器腳踏車修護技能」為依變項,包含「更換前輪避震器」、「更換引擎機油和齒輪油及清潔機油濾網」、「更換驅動鏈條」及「更換車身覆蓋」四項工作技能,研究對象為三名高職自閉症學生,他們分別接受「基線期-處理期-維持期」之評量,再以視覺分析加以探究介入成效。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結構式教學法對高職自閉症學生機器腳踏車修護技能的學習成效佳。 二、結構式教學法對高職自閉症學生機器腳踏車修護技能的維持效果穩定。 三、結構式教學法對高職自閉症學生機器腳踏車修護技能有良好的社會效度。 文末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者亦提出教學實務和未來研究的建議。
  • Item
    澳門中學生的學習觀初探
    (2021) 林禧彤; Lam, Hei-Tong
    在澳門的教育文獻中,較少會談論到澳門中學生對於日常學習和升學的想法,也缺乏學生們對社會的看法。本文選擇以深度訪談的方法,探討學生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學習,描述學習動機,以及如何準備升大學的途徑,作為學生的「學習觀」。並進一步探索影響學生的學習觀的一些可能因素,除學校、同儕、家長之外,特別關照學生對於澳門社會的想像與觀察。 在訪談19位澳門中學生後,得出初步以下結論:(一)學生的學習動機源於興趣和「讀書等於好工作」的觀念,但後者觀念薄弱,容易被重要他人的學習氛圍影響,造成學生不同的學習態度。(二)學生的升學策略與升學地點的關係最大,在升學管道的影響下,不同的升學地點會具有不同的升學策略。(三)大部份受訪者認為努力讀書的作用有限,雖然在澳門工作可以得到安逸生活,但如果想要出人頭地,則需要到外地奮鬥。
  • Item
    以目的感為核心之生涯微課程的建立及其影響研究
    (2020) 張承心; Chang, Cheng-H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目的感為核心之生涯微課程對高一學生的影響內涵及帶來影響的主要因素,並發展一套能夠促進高中生目的感的生涯微課程方案。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高級中學的高一學生,共12位。研究者設計六次的生涯微課程,參與者在每一次課程後填寫課程回饋單,以了解課程施行情形與成效。並且,研究者設計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共有8位學生參與半結構式訪談,透過質性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分析訪談資料。研究結果發現: 一、課程方案能對青少年目的感有所助益。 二、以目的感為核心之生涯微課程帶來的經驗影響包含:理解變動的事實,發展面對未來變化的預備;拓展各面向的自我認識;拓展對於生涯的視野;連結親子關係,促進生涯對話。 三、以目的感為核心之生涯微課程帶來影響的主要因素可歸納為:課程設計、課程內容、帶領者與同儕的影響、對話氛圍與空間的開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未來實務及研究的建議,以供學校輔導人員於生涯輔導實務工作之參考。
  • Item
    細懸浮微粒(PM2.5)防治動畫教育介入研究-以臺北市某高中為例
    (2020) 邱莉菱; QIU, Li-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對高中生所發展之細懸浮微粒(PM2.5)防治動畫教育介入課程,對於高中生之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PM2.5防治自我效能及PM2.5防治行為意圖之影響,並瞭解該課程之介入成效。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臺北市某所國立高中之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人數為106位,對照組人數為114位,共計220位學生,其中僅針對實驗組進行PM2.5防治動畫教育介入。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介入前,研究對象之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PM2.5防治自我效能與PM2.5防治行為意圖,皆有中上程度之表現。 二、介入後,實驗組在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PM2.5防治自我效能與PM2.5防治行為意圖上皆有顯著提升,且顯著高於對照組;而對照組僅在PM2.5防治知識與環境敏感度上有顯著提升。 三、介入前與介入後, PM2.5防治行為意圖與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及PM2.5防治自我效能間,皆達顯著正相關。 四、介入後,PM2.5防治態度及PM2.5防治自我效能可解釋PM2.5防治行為意圖之預測力為84.6%,其中又以PM2.5防治自我效能最具影響力。
  • Item
    應用文字探勘技術探討戒菸學生之經驗
    (2019) 汪憶湘; Wang, Yi-Hsiang
    目的:為探討有吸菸的高中職在學學生關於其戒菸經驗,並進一步瞭解是否有其他隱含的資訊尚未被發掘,透過應用文字探勘技術進行探討戒菸經驗,並比較高、低成癮組之高頻詞彙的異同。方法:本研究先藉由吸菸學生描述個人戒菸的經驗、感受及想法,透過訪談調查瞭解其戒菸經驗,而後運用文字探勘進行探討,共有60份文本資料,將其分為高成癮及低成癮組後,分別進行高頻詞彙、文字雲及其相關詞彙的探討。結果:尼古丁成癮群集分組方面,研究受訪60位有戒菸經驗的學生,在吸菸多久_(月)、吸菸量_(支/天)與尼古丁成癮總分方面高成癮都高於低成癮組,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在社會支持性總分、工具性、資訊性及評價性方面,低成癮組都高於高成癮組,達明顯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在戒菸經驗的文字雲部分,取詞頻前30個繪圖成文字雲,並將其高頻詞彙進行屬性歸納,而高成癮組獨有與健康方面有關的高頻詞彙居多,如「咳嗽」、「呼吸」及「尼古丁」等,其他方面如「忍耐」、「誘惑」、「意志力」等,情緒以負面為主如「壓力」等,低成癮組則以金錢詞彙居多,如「省錢」等;高、低成癮組之相關詞彙方面,高成癮組的相關詞彙仍與健康方面較為常見,如「很喘」、「二手菸」及「呼吸困難」等,其他方面則有「習慣」、「下意識」、「聚在一起」等詞彙,情緒方面仍以「壓力」及「暴躁」為主,而低成癮組仍以金錢相關詞彙為主,如「省錢」等,在健康方面則有「跑步」等詞彙,結論:本研究將質性訪談文本,以文字探勘量化的方式處理巨量資料的優勢,來探討戒菸經驗及行為,發現不管是在高頻詞彙或相關詞彙,高成癮組皆以健康方面的詞彙居多,低成癮組都是金錢方面的詞彙居多,兩組的情緒方面也都是負面的情緒詞彙,藉由本研究結果,期望能提供給研究戒菸經驗相關領域者,在文本資料處理上多一種選擇。
  • Item
    高中生對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方案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和平高中「圖書館出走」活動為例
    (2008) 蕭秀琴; Hsiao, Hsiu-ching
    摘要 高中圖書館的設立,以服務教職員生為主要對象,並支援教師教學活動和學生學習歷程,提供學習資源。在服務的地點、形式與內容上,因應大環境的變遷,思考未來之發展性,配合變動中的教學活動需求,應以合時宜、切實際的步調作前瞻性規劃。為拓展圖書館資訊資源的利用與各項服務,高中圖書館的經營策略,應具特殊性、靈活性、實用性等思考向度,突顯e化時代高中圖書館的角色與功能。 本論文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目的為:(1) 瞭解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方案「圖書館出走」活動的現況;(2) 探討高中生對「圖書館出走」活動之滿意情形;(3) 瞭解高中生獲知「圖書館出走」活動訊息之主要管道情形;(4) 比較不同背景高中生對「圖書館出走」活動之滿意度的差異情形。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方案的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1) 高中生對「圖書館出走」活動之人員服務、閱覽服務、參與經驗的態度是滿意的。(2) 高中生獲知高中圖書館「圖書館出走」活動訊息的主要管道以經由圖書股長者最多,其次為經由同學、圖書館員、宣傳海報/宣傳單。(3)不同性別、不同類組之高中生對「圖書館出走」活動之人員服務、閱覽服務、參與經驗之滿意度無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高中圖書館辦理推廣服務方案應突破實體空間的限制,配合師生需求,主動將教學資源配送至校園各角落,進而提供個人化資訊服務,促進師生參與,對高中生的校園生活注入另一種氛圍。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1) 在實施推廣服務方案之前,應調查分析使用者的需求。(2) 提高使用者對推廣服務方案的參與動機。(3) 定期且持續進行推廣服務評估與發展推廣服務方案特色。(4) 設計多元化、活潑化、動態化及個人化的推廣服務方案。
  • Item
    高中學生科學實用智能評量及其與學校表現關係之研究
    (2005) 張靖卿; Ching-Ching Chang
    本研究旨在發展高中學生科學實用智能的評量工具,並探討普通生和資優生的科學實用智能與學校表現之關係,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公立高中高一及高二的普通生和資優生。本研究共分成兩個部分,分別為科學實用智能之評量研究及科學實用智能與學校表現之關係研究。 在研究一中,研究者編製「科學實用能力測驗」及「科學見識量表」兩套評量工具。「科學實用能力測驗」的內容包括數學和自然兩部分,由十位專家審核建立內容效度,並以與其他性向測驗之相關、分測驗間之相關和團體差異分析等方式建立構念效度;信度部分則以內部一致性和重測方式來建立;本測驗並以臺灣地區1,263位公立高中學生測驗資料建立常模。「科學見識量表」的內容包括經營自我、經營他人與經營工作,透過十六位科學領域專家的評定建立內容與構念效度,並以與其他性向測驗之相關、分量表間的相關、驗證性因素分析、團體差異分析、大專生科學見識得分與表現測量之相關等方式建立構念效度與效標關連效度;信度部分則以內部一致性和重測方式來建立;本量表並以臺灣地區1,208位公立高中學生得分資料建立常模。 在研究二中,根據Sternberg所提之實用智能的理論,提出包括科學實用能力及科學見識的科學實用智能與包括成就表現和學校適應的學校表現之關係模式。第一階段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753位高中普通班和300位高中資優班學生樣本的「科學實用智能與學校表現關係模式」之適配度考驗,結果發現雖有部分資料未達理想值,但整體上理論模式與觀察資料可以適配。第二階段利用逐步設限的巢套模型來檢驗兩組樣本在各種恆等假設下模式適配度的變化,結果發現普通班和資優班學生的科學實用智能與學校表現關係模式並不相同,除了潛在自變項的觀察變項之誤差變異外;將兩種樣本之原始模式分別依據統計分析結果所建議的修正指標予以修正,修正後之模式適配度考驗結果,發現仍是模式的外在品質優於其內在品質,模式的修正對於實際觀察資料有更好的解釋力,但是實際上保留之變項的參數估計值與先前的差異不大。 依據兩個研究的結果,獲得以下結論:(1)「科學實用能力測驗」為具有信效度之評量工具,可用以評量高中學生應用數學及自然科學的原理原則解決真實生活中問題之能力;(2)「科學見識量表」為具有信效度之評量工具,可用以評量高中學生在科學領域的見識;(3)普通班和資優班的科學實用智能與學校表現關係模式並不相同;資優班學生成就表現的觀察指標較具多樣性,包括數理和非數理的基本學測與競賽表現;科學實用能力與成就表現有高度的關係,但對學校適應則無顯著的影響;具有如科學專家般地處理事務之見識,對於成就表現並無影響,但對普通生而言其學校適應會較為良好;普通生的科學實用能力與科學見識之間並無顯著相關,而資優生的科學實用能力與科學見識之間有顯著低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