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以敘事認同觀點探究大學生擔任輔導志工之經驗─以育幼院輔導志工為例
    (2020) 高薇雯; Kao, Wei-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於大學期間擔任輔導志工的經驗對於自我認同發展之影響,本研究採取敘事研究法作為研究方法,邀請五位曾於大學時期擔任輔導志工的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Lieblich、Tuval-Mashiach與Zilber(1998)提出的「整體─內容」以及「類別─內容」方法分析研究資料,以了解個體於大學時期擔任輔導志工之主觀經驗以及對自我認同發展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1. 研究參與者於大學時期擔任輔導志工之重要經驗包含:(1)帶著不同起念激盪出不同的生命體驗;(2)轉入個別晤談輔導志工角色之調適;(3)藉擔任輔導志工經驗更貼近自我;(4)在個別晤談服務中成長、轉化;(5)與個別晤談小攜手的關係成為生命中重要的關係經驗;(6)成為幹部的成長與承擔。2. 研究參與者於大學時期擔任輔導志工期間自我認同發展的軸線包含:(1)在攜手關係中照見自我;(2)在督導與夥伴眼中映照出未曾看見的自我;(3)在矯正性的團督經驗中孕育出新的自我;(4)在攜手角色中回觀過去生命經驗;(5)在擔任幹部的經驗中拓展自我同時發展社會認同;(6)在輔導志工角色中探索生涯並發展職業認同。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提出研究反思,同時針對後續研究者以及相關人員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台灣少數族群跨文化教師的認同發展、課程意識與文化回應教學研究(II)
    (2012-07-31) 黃純敏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多元社會脈絡裡,具多元背景(族群、語言、階級、性別、地 區等)的中小學少數族群原住民籍與客家籍教師,在跨越不同文化疆界的過程中所形塑 的認同發展,以及這種認同發展跟其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的關連性,並且進一步透過行 動研究,瞭解、檢視少數族群跨文化教師其文化回應教學方案的實施成果與挑戰。為了 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擬分二年二階段,透過文獻探討、個別訪談、焦點團體訪談、觀 察、比較、教室對話分析、以及學生訪談與學習成效分析等方式進行探究。本研究待探 討的問題有如下四項,亦即中小學具多元背景的少數族群跨文化教師: (一)、在台灣多元社會濡化/涵化的過程中,其所形塑的認同發展為何?有何認同上 的衝突?如何調節? (二)、他們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為何?這種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跟其認同發展的 關連性又為何?有何轉化產生? (三)、他們在不同教育階段、族群/語言、性別、任教科目、任教學校所在地、甚至 不同學校組織文化之間的認同發展、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有何異同? (四)、如何可能透過文化回應教學的行動研究方案,改善其課程與教學並促進專業 成長?
  • Item
    台灣少數族群跨文化教師的認同發展、課程意識與文化回應教學研究(I)
    (2012-05-02) 黃純敏
    題目:台灣少數族群跨文化教師的認同發展、課程意識與文化回應教學 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多元社會脈絡裡,具多元背景的中小學少數族群原住民籍與客 家籍教師,在跨越不同文化疆界的過程中所行塑的認同發展,以及這種認同發展跟其課 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的關連性,並且進一步透過行動研究,瞭解、檢視少數族群跨文化教 師其文化回應教學方案的實施成果與挑戰。為了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擬分二年二階 段,透過文獻探討、個別訪談、焦點團體訪談、觀察、比較、教室對話分析、以及學生 訪談與學習成效分析等方式進行探究。本研究擬探討的問題有如下四項,亦即中小學具 多元背景的少數族群跨文化教師: (一)、在台灣多元社會濡化/涵化的過程中,其所行塑的認同發展為何?有何認同上 的衝突?如何調節? (二)、其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為何?這種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跟其認同發展的關連 性又為何?有何轉化產生? (三)、他們在不同教育階段之間以及不同群體(原住民與客家)之間的認同發展、 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有何異同? (四)、如何可能透過文化回應教學的行動研究方案,改善其教學並促進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