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之學生流動研究-以一所科技大學為例(2016) 沈家甄; Shen, Chia-Chen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已為必然之趨勢,科技大學身為我國技職體系之高等教育機構,自無法置身於此浪潮之外;而在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學生國際流動為我國招募國際學生與人才培育的重要環節。 是故,本研究在此背景之下,致力於探討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之學生流動,並以我國一所科技大學為研究範圍,以校內十四位具國際流動經驗之本國學生與國際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訪談方法進行半結構化訪談,並輔以文件分析法探討個案科技大學學生國際流動之決定因素、困境與策略。 綜合研究分析與討論,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境外國家之學術聲望與學術品質為影響我國學生國際流動之主要決定因素。 二、母國缺乏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以及低經濟成本因素為影響國際學生來臺流動之主要決定因素。 三、本國學生進行國際流動所面臨之主要困境為高昂的經濟成本、學分採認困難、外語能力限制以及國際流動資訊不足。 四、國際學生來臺流動所面臨之主要困境為國際流動資訊不足,導致學生選擇高等教育機構與系所時面臨困難。 五、暢通國際流動管道與資訊、強化學生外語能力,並提供經濟補助應為推動我國學生國際流動之首要策略。 六、發展大學專業學術領域與招生特色,並提供完善的入學資訊為招募國際學生之首要策略。Item 在台國際學生社會自我效能與跨文化適應經驗之研究(2008) 黃奕暉; Yi-Huei 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際學生於台灣環境中,其社會自我效能之展現,以及其跨文化適應經驗。採混合研究的方法(mixed method),以社會自我效能與跨文化適應經驗為兩項主要核心目標,於量化方面另加入自尊、自評中文程度、以及各種人口背景變項等,進行差異和相關的探討。至於質性部份,則聚焦於國際學生在台灣的語言文化脈絡中,人際互動、生活或求學之現狀與感受,以及其他各種跨文化適應經驗的述說,進而補充量化研究的結果。 問卷調查參與者共有190人,其中6人同時為質性訪談參與者。量化研究工具包括「中文情境下之社會自我效能量表」、「母語情境下之社會自我效能量表」、「國際學生跨文化適應壓力量表」、「無條件自我關注量表」、以及「基本資料問卷」等,且皆以原版英文問卷逕行施測;質性部份則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作為深度訪談工具。量化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與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所得研究結果為:(1)在台國際學生於中文情境下之社會自我效能,低於其在母語情境下之社會自我效能。(2)國際學生於中文情境下之社會自我效能依其性別、母語之不同而有差異;並與自評中文對其在台取得學位之重要性呈顯著相關。國際學生之跨文化適應壓力則依其國籍、種族、教育性質之不同而有差異。(3)自評中文程度、自尊、性別能預測在台國際學生中文情境下之社會自我效能。自尊、種族、自評中文程度、教育性質能預測在台國際學生之跨文化適應壓力;但中文情境下之社會自我效能並未能預測國際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壓力。 至於訪談方面,以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處理後發現,國際學生在台灣的語言環境中:(1)母語同為中文仍需磨合,不同背景困擾程度不一;(2)在中文/台灣情境下的社會自我效能,可能高於在母語/家鄉情境下的社會自我效能;(3)對中文能力感到自信者,展現出較高的中文/台灣情境下之社會自我效能;(4)中文能力或中文自信並非唯一影響社會自我效能或人際互動的因素;(5)以中文求學耗費精力大,各求適應之道;(6)雙語溝通的互動模式,中文使用頻率愈高者愈流利。又,在跨文化適應經驗方面,參與者們表露出:(1)對台灣生活環境或方式的接受度:習慣vs.不習慣;(2)感受台灣人的友善及親切;(3)知覺白種人/外國人在台灣的優勢或受禮遇;(4)或多或少的負向經驗;(5)感受台灣人對外國人的恐懼或拒絕;(6)特殊情況下喚起思鄉情緒;(7)在台灣社會中,局外人/外國人的知覺;(8)「關係」上之經驗:各種關係,各有體會;(9)課業負荷量大;(10)對學校單位或系所的不滿意;(11)生涯不確定或來台後轉化改變;(12)各有其生存於台灣的態度和力量。 最後,研究者綜合量化問卷與質性訪談分析結果,加以歸納、整合、討論國際學生之社會自我效能和跨文化適應經驗;並依據研究過程與結果,對心理諮商相關實務工作者、學校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方向等提出相關建議。Item 我國大學招收外國學生政策與策略之研究─以教育行銷策略理論分析(2009) 陳靜嬋; CHEN, CHING-CHAN本研究旨在整合策略性行銷規劃理論、服務業行銷理論、行銷4P(產品、價格、通路、推廣)與行銷4C(顧客、成本、溝通、便利)的觀點,以建構探討公私立大學招收外國學生策略之研究架構─各校招生之環境分析、招生策略規劃及擬定行銷組合策略三階段。其中包括探究22所大學校院是否因不同學校類別及外國學生人數的多寡,而使其在招收外國學生策略上有明顯的差異。同時,針對5所大學,個案研究該校文獻資料、學校行政主管與外國學生訪談資料之符應程度,提供各校未來招收外國學生策略方針之參考。 本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22所大學校院,並訪談北部地區5所公私立大學國際事務單位行政主管,及其各5位外國學生(包括大學生、研究生、交換生和華語生四類學生)。同時,問卷調查也應用於訪談25位外國學生。 本研究所獲致之主要結果如下: 一、世界主要國家的教育、學費、簽證、移民等政策產生互相推拉的力量, 影響全球外國學生的流動。 二、我國政府調整量化績效目標政策,未來朝質量兼具政策發展。 三、公立大學以碩士學位生,私立大學以大學學位生為目標市場。 四、各大學校院以外國學生類別和能力為市場區隔變數。 五、各校行銷通路以網路下載表格後郵寄申請、姊妹校交流、招生教育展為 主,並達便利需求。 六、各校行銷推廣策略以學術交流、體驗與口碑為主,媒體為輔。 七、優良師資、教學品質、獎學金、學習環境符合外國學生需求。 八、英語授課、華語課程、課業輔導、英語介面選課資訊,未達外國學生需 求。 九、來台就學成本效益高,但學校工讀機會未達外國學生需求。 十、網路招生資訊達外國學生溝通需求,國外宣傳、校園英語介面即時資訊 則未達其溝通需求。 十一、親師友的建議與親身體驗,最能影響外國學生就學意願。 十二、五所個案學校外國學生滿意度與忠誠度高。 根據上述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俾供政府與各大學校院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