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關於失落經驗之擺放的自我敘說(2023) 盧憶; Lu, Yi本文旨在透過自我敘說的方式,描述我在大四畢業前夕失去母親之前與之後的生命故事。在回顧中,擁抱自己的悲傷歷程,理解我看待自己與世界的脈絡。我嘗試去整理,當我成為一個照顧者,在原生家庭、婚後家庭、以及身為助人工作者上的失落經驗。故事的敘說從喪母經驗開始,延伸到其他重要他人與我的關係,在故事中,我在「自我」與「他人」中掙扎,承擔了許多的照顧者負荷,卻忽略了自身的悲傷與苦痛,我希望藉由與文獻的對話,理解自己的失落悲傷經驗,並整理在每個重要關係中自己的樣貌。研究結果部分,我在書寫後,面對了真實的自我,擴展了我對原先經驗的視野,發展了新的詮釋,也試圖在他人、自我上,用新的角度與他人互動、與自己連結。研究貢獻在於,我提供自己的失落經驗與反身獲得的意義,分享給所有在失落中受困的人們,讓彼此的悲傷聲音能夠被聽見,並能看見在悲傷背後,自己擁有的力量。Item 心理劇對情緒失落成人轉化學習之研究(2007) 游明麟; You Ming-Lin論文摘要內容: 本論文的目的是透過心理劇理解情緒失落成人轉化學習之歷程、情緒失落轉化現象、情緒失落轉化要素與情緒失落之轉化模式。本研究進行三天心理劇團體,於團體結束時對團體成員進行焦點訪談,並於團體結束後針對在心理劇中擔任主角者進行深度個別訪談來收集資料,後將心理劇過程之錄影帶與焦點訪談及深度訪談之資料轉成為文本,並以詮釋現象學及「置身所在」的方法對文本進行詮釋與理解、詮釋。 本研究參與團體成員共有17人,針對作主角之5位之情緒失落轉化歷程做理解,茲將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心理劇促進情緒失落成人轉化學習的面向,包括有:失落者轉化學習之情緒面、失落者轉化學習之認知面、失落者轉化學習之靈性面、失落者轉化學習之社會關係面及失落者轉化學習之時間面的轉化學習 二、心理劇促進情緒失落成人轉化學習的要素,經研究結果包括: 1.超越現實---營造對話與安全、信任的情境 2.角色交換---促進深入他人心中影響對自我與他人認知上的轉化 3.鏡觀---提供審視自我處境進而促進轉化 4.情緒宣洩---宣洩情緒、淨化情緒、轉化情緒 5.愛的撫慰---作為促動轉化的泉源 6.象徵性替代行動---轉化與逝者的連結方式 7.支持---促進主角體認支持,再度走入人群 8.自我的整合---整合內在的衝突,提升與轉化心靈層次 三、心理劇對情緒失落成人轉化過程的模式,經研究發現基本上包含了宣洩、對話、滋養、連結、道別與整合自己的六個歷程,此六個歷程在轉化歷程中的順序不一,但卻為不可少的要素。 論文最後,針對本研究提出研究限制與限制,並從研究發現與成果建議對成人教育工作者必須兼具理性教育、感性教育與靈性教育,方能促進成人教育的全人發展。Item 個人失落與EMDR之介入:個案研究(2011) 朱品潔; Chu Pin-Chieh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EMDR療法對有個人失落之當事人的介入效果,藉由深入瞭解當事人在治療過程中的主觀經驗與改變歷程,試圖釐清EMDR療法如何幫助當事人走出個人失落,展現自信與活力。研究者邀請一位願意分享個人生命經驗與EMDR治療經驗的研究參與者,利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訪談,並在研究參與者的同意之下,取得相關治療紀錄。研究者將各類資料彙整後,將研究參與者的生命經驗撰寫為一治療案例,呈現研究參與者接受EMDR療法的經驗。隨後研究者將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研究參與者在EMDR治療介入過程中的改變歷程,並進行競爭性解釋之討論。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治療案例之當事人,接受EMDR治療介入為期約12個月、共42次的療程,期間透過EMDR處理11項事件,當事人身心不適之症狀大部分已獲得改善。其後在當事人的要求下進行為期約6個月的後續追蹤。 二、在EMDR治療介入過程中,採BLS處理事件時,當事人的(1)負向認知想皆由正向認知或新詮釋取代;(2)負向情緒大部分能全數消除,或由負向情緒轉為正向情緒;(3)身體不適的感受大多能獲得紓解,進入放鬆而舒服的狀態。 三、當事人在EMDR介入後,對過去的失落經驗已能釋懷,對自己充滿信心,情緒轉為穩定,並能主動維繫夫妻關係。當事人的解離症狀與各種生理不適的症狀幾乎完全消失,在工作上感到游刃有餘,並能運用各種方法安撫自己。 四、本研究無法完全排除其他心理治療介入與精神醫療介入對當事人身心狀態轉變之影響,可看見不同領域的心理助人工作者齊頭並進的幫助當事人。 針對本研究之結果,研究者進行以下討論:(1)失落經驗影響當事人的內在運作模式,進而改變其行為反應;(2)本研究之治療案例,突顯個體適應中年期之重要性;(3)當事人經由身心症狀反映自我保護的需求,治療師對當事人身心症之處遇,符合Van Rood與De Roos(2009)之觀點;(4)治療師是當事人重要的情感支持來源;(5)本研究治療案例之EMDR介入過程,治療師對當事人解離症狀的處遇,符合Forgash與Knipe(2008)、以及Van der Hart、Nijenhuis與Steele(2006)對治療解離症狀的觀點;(6)本研究之EMDR介入過程中,當事人自覺身心不適症狀獲得紓解,生活適應功能逐漸恢復;(7)依據研究結果與上述討論內容,建立本研究之邏輯模型。最後研究者依據上述研究結果與討論,針對未來研究及實務工作提出進一步建議,以供參考。Item 孕期遭逢失落經驗女性的自我敘說(2015) 吳貞儀本研究採自我敘說的方式,描述我身為一位接受不孕症治療並順利懷孕的女性,在孕期遭逢失落經驗的生命故事。本文以我的原生家庭及家族之社會脈絡,以生命故事敘說的方式描述我在婚後期待懷孕卻不孕,第二胎懷孕時面臨減胎及摯友罹癌過世的失落經驗。 本研究結果主要以故事來書寫我以一位不孕症女性的角色,於文中的生命故事中呈現有關原生家庭、家族期待、不孕與失落、減胎與失落及好友罹癌過世影響生命意義等議題。我在自我敘說研究的歷程中,透過書寫增進了追尋生命意義的自我覺知,並尋找從失落復原的療癒方法,也在回顧生命歷程中,進而找到一些生命經驗中所面臨的解答。 本研究主要貢獻是我透過自我敘說,藉由生命故事探索失落經驗返回自身的意義,並提供不孕女性和相關的心理和醫療專業人員在面臨不孕、減胎及面對死亡議題的建議。Item 看不見說不出的「痛」-不孕婦女的失落、悲傷與自我調適之質性研究(2009) 詹豐毓本研究旨在瞭解不孕婦女遭受不孕症的侵擾而對個人產生的影響、失落與悲傷反應,以及不孕婦女如何因應失落進行自我調適。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方式,共訪談三位不孕婦女,整理和分析所得之訪談資料,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孕症對不孕婦女的影響:茫然與忙碌於醫療措施中、婚後家庭成為生育壓力的來源、朋友的關心是打擊也可能是真誠的關懷、生活因不孕而產生轉變或帶來不便、污名的偏見與否定如此沈重。 二、不孕婦女的失落與悲傷反應 (一)不孕婦女的失落內涵:失落了對醫療團隊的信任、自我價值感與生命意義的陷落、與夫家家人關係品質的轉變、人際關係的隔閡、治療副作用帶來健康的疑慮。 (二)不孕婦女的悲傷反應:包括認知層面、情緒層面、行為層面及靈性層面的悲傷反應 1、認知層面的悲傷反應:不孕婦女會認為無法懷孕是自己的錯、疑惑別人懷孕 為何如此輕而易舉,何以自己如此困難?容易否定自己而在做事前籠罩著事 情的結果可能會失敗的灰色想法、也會出現非常納悶沒有孩子的我,怎會在家中受盡欺負而委屈求全的想法。 2、情緒層面的悲傷反應:對不孕的降臨感到不知所措、否認且無法置信自己會 不孕、緊張與焦慮懷孕是否成功、生氣公婆以生育評估個人價值、受孕失敗 產生挫敗感、懷孕期望破滅的反覆煎熬、孤立無援的孤單感、受孕結果落空 後的沮喪與難過、承受生育壓力的暴躁情緒與不耐煩、生命中沒有孩子是個 遺憾。 3、行為層面的悲傷反應:藉由減少回夫家次數以逃避壓力情境、減少出席朋友 聚會場合、藉著忙碌轉移注意力,避免一再面對不孕的負面情緒、以哭泣宣 洩情緒。 4、靈性層面的悲傷反應:無法置信不孕怎麼會降臨在自己身上、疑惑別人懷孕 如此輕而易舉,何以我如此困難?內心納悶問蒼天:善良的我怎會無子? 三、不孕婦女因應不孕失落之自我調適:包括認知層面、情緒層面、行為層面及靈性層面的自我調適 (一)認知層面的自我調適:接受不孕的遺憾,正向思考無子的好處、重新找回 個人價值與自我認同、接受不孕的身體、告訴自己:已經努力嘗試懷孕, 問心無愧且不留遺憾、轉化眼光放在擁有的幸福。 (二)情緒層面的自我調適:以哭泣宣洩情緒,向先生表達難過的心情、抒發心 情,有助於療傷止痛。 (三)行為層面的自我調適:轉移焦點,避免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沼、將愛轉化至其他家人或學生身上、與家人共處、避開衝突與傷心的來源、主動和先生提出,不刻意配合醫囑而行房、藉由休閒運動抒解壓力、與同為不孕的病友談個人經驗、相知相守的兩人世界規劃。 (四)靈性層面的自我調適:父親生命的殞落是個點醒,學習自我照顧、因果輪迴觀為無子的遺憾找到出口。 本研究針對上述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給不孕婦女、醫療相關人員、諮商心理人員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Item 紅鞋女孩的生命旅程:在失落中尋回自我價值之敘說研究(2011) 許怡麗本研究目的在於釐清自身生命議題的內涵、形塑原因,及其對親子關係、執教生涯的影響與解套方式。希望藉由生命旅程的回溯、書寫與重新理解,尋回自在自適的生命質地。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是採自我敘說的方式,參照Riessman的主張,架構整個研究流程:以個人當前處境的關注為起點,並輔以敘事團體的分享進行經驗的敘說,再將所獲得的回饋融入文本中以進行轉錄。最後,運用Crossley的「整體—內容」分析法,除扣緊生命歷程脈絡的豐富性反覆閱讀、分析文本外,並藉助理論的視框,重新詮釋與理解生命故事的整體意義。藉由經驗我、文本我以及詮釋我三個層次的呈現,進行故事性理解並體現互為主體性的精神。 透過自我敘說,本研究發現自身生命議題的源頭,包括因果業報的錯誤認知、隨諸多失落與負面事件而陷落的自我價值感;從而發展出的生命形態則是忙亂、自虐的生命姿態與僵化、負向的思維模式。然而,借助生命故事的剖析與理論的對話,我發現經過認知視框的轉換、意涵的擴充,生命議題的理解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意義。此外,藉由先苦後甘的敘寫歷程,研究者體悟到:儘管書寫本身即具安頓的療效,並從而發掘內在寶貴的正向資源。然而,從生命糾結的理解到實際的鬆動,仍有一大段路要走。因此,自我敘說只是一個自我探究的起點。 再者,儘管本研究試圖藉助竹教大敘事團體的參與架構多元的理解視角,本身依然存在單一視框的跳脫、生命議題對論文敘寫的影響、生命故事的適宜剪裁以及學術典範與敘說探究的衝撞等研究挑戰與限制。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發現與限制,針對教育工作者、親職父母以及諮商專業人員提出相關研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