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結合Wii之教學方案對提升重度障礙學生休閒參與行為之行動研究(2010) 高藝真本研究針對五名就讀於特殊學校國中部重度障礙學生進行教學觀察,研究者採行動研究方式進行,希望可以透過教學中的觀察、反省與調整,探討以Wii 融入教學活動中對於學生休閒參與相關行為是否有所影響。 本研究共分三階段進行:「Wii Sport」遊戲教學、「第一次接觸Wii」遊戲教學以及第三階段進行自由遊戲。透過自編之「活動參與及互動情形觀察紀錄」進行教學觀察,結果發現: 一、 以Wii融入教學活動中,由於Wii活動吸引學生興趣,學生主動參與表現明顯增加,但活動參與度受多人同時輪流影響未出現顯著差異。 二、 在同儕互動影響部分則發現,學生主動要求參與、主動邀約及主動與人分享互動的次數都明顯增加; 三、 被動回應邀約與主動提出邀約成相互消長,被邀約次數多的學生主動邀約行為則相形較少出現。Item 社會故事教學指導國小情緒障礙學生同儕互動之成效(2009) 邵允賢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故事教學對提昇國小情障學生同儕互動之成效。本研究對象為二名國小四年級的情障學生,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跨行為多基線實驗設計,包括基線期、介入期、維持期,約持續十週。本研究之自變項為依研究參與者的行為分析後所編寫之社會故事,依變項共有三項負向同儕互動行為,「玩遊戲時,大聲指責別人」、「玩遊戲時,未遵守規則」、「上科任課時,與同儕發生口角」,介入期階段以每週進行三次,各約20分鐘的社會故事教學。所得資料以視覺分析法分析,並於教學結束後,訪談導師、科任教師、家長等,以作為本研究社會效度分析之依據。 研究結果如下: 一、 社會故事教學的介入成效: (一)在改善情障學生與同儕「玩遊戲時,大聲指責別人」、「玩遊戲時,未遵守規則」行為,其中一位研究參與者在維持期的保留效果佳。 (二)在「上科任課,與同儕發生口角」行為,僅對於其中一位情障學生的行為有較佳的介入效果。 二、社會故事教學的類化成效: 其中一位研究參與者能將行為類化至班級、與家人相處,且能與家人討論社會故事之內容,家長對社會故事教學結果有正向的認同;另一位則無,家長表示教學前後並無太大的不同。而兩位研究參與者之導師、科任教師則對社會故事的教學有正向認同。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未來教學與研究的建議。Item 正向思考教學活動對高年級學童攻擊行為、人際關係與正向意義之影響(2008) 陳淨怡; CHING-YI-CH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設計一套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生之正向思考教學活動課程,並探討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攻擊行為、人際關係與正向意義之影響。研究方法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台北縣某國小130名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共65位學生,控制組共65位學生,實驗組接受為期六週,每週三節課(135分鐘),共十八節課的實驗課程處理,對照組則接受原綜合活動課程。 本研究以「國小學童互動關係量表」、「國小學童正向意義量表」為量化資料的評量工具,於實驗課程結束進行後測,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單元回饋表」、「課程總回饋表」、「學生及教師訪談大綱」及「教師省思札記」為質性的輔佐資料以深入瞭解教學實驗之效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正向思考教學活動課程具可行性,教學內容有趣且實用,獲得很高的評 價及滿意度。 二、正向思考教學活動課程有助於減低國小六年級學生攻擊行為的發生。 三、正向思考教學活動課程有助於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同儕互動關係。 四、正向思考教學活動課程有助於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正向意義。 五、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學校 情緒教育教學及 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桌上遊戲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同儕互動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研究(2015) 鄭以勤; Cheng, Yi-Chin本研究旨在了解桌上遊戲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同儕互動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研究。本研究採用準實驗法,以「國小學童同儕互動關係量表」及「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量表」兩個量表作為主要測驗工具,並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擇台北市公立國小五年級學童共105名學童作為實驗對象,將學童依照班級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進行桌上遊戲課程。本研究所使用的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是以質量並行的方式進行,量化資料處以SPSS for Windows 22.0版本進行分析。質性資料包含教學教案、教學歷程紀錄、教師及學童課程回饋等,透過質性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可以更清楚的解釋量化資料所呈現的意義。 研究結果發現: 一、本研究之教學方案、內容受到學童喜愛,採用的十一款桌上遊戲能適用於國小教學中; 二、實施桌上遊戲課程學童之同儕互動關係有幫助; 三、實施桌上遊戲課程與否,學童情緒智力無顯著差異。Item 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及其與人際互動相關研究(2005) 李珮瑄摘 要 本研究旨在編製「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量表」,探討國中生個人背景變項、家庭背景變項,及自我覺知之家庭氣氛與人際關係,在同儕互動心理需求上的差異情形。研究者依據Maslow需求層次理論和Schutz人際需求論編製研究工具,選取臺北市、臺北縣和苗栗縣共十三所國中的一至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1583人,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根據受試者在研究工具的反應建立男、女生百分等級常模,進行統計分析後顯示本量表具良好之信度與效度,並獲得下述結論: 一、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不因學生所在地區之不同而有差異。 二、三年級學生在生理、安全、自尊、自我實現和全量表之心理需求顯著高於一、二年級,但並未發現依年級遞增而增加心理需求的情況。 三、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五個分量表和全量表均達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女生之心理需求高於男生。 四、國中生的同儕互動心理需求不因出生序之不同而有差異。 五、父親教育程度在安全、愛與隸屬感、自尊、自我實現需求和全量表達到顯著差異,但生理需求並未達到顯著差異;母親教育程度在五個分量表和全量表均達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父母教育程度較高者(特別是高中和大學教育程度),子女同儕互動心理需求較高,並有助其追求較高層次之心理需求。 六、父親管教態度在愛與隸屬感、自尊、自我實現需求和全量表達到顯著差異;母親管教態度在安全、愛與隸屬感、自尊、自我實現需求和全量表達到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父母民主之管教態度對子女在愛與隸屬感需求、自尊需求和全量表的影響,顯著優於放任之管教者,但父母管教態度對子女同儕互動生理需求均未達顯著差異。 七、國中生自我覺知之家庭氣氛和人際關係,在五個分量表和全量表均達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自覺良好家庭氣氛和自覺良好人際關係的國中生,其同儕互動心理需求最高,且「良好」家庭氣氛顯著高於「普通」和「不好」者;人際關係「良好」顯著高於「普通」、人際關係「普通」又顯著高於「不好」。Item 合作學習STAD模式對數學學習態度與同儕互動之探討-以北縣一所國中為例(2010) 鄭秀珍本研究旨在編製和設計一個適合國中七年級實施合作學習之教學活動,運用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進行異質分組教學並瞭解其實施結果。希望藉由異質分組討論教學之實施,瞭解其對學生學習數學態度之變化與同儕互動之表現情形,並且探討國中數學教師對實施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教學的可行性、實施限制以及改進策略。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為主,輔以描述性統計分析之個案研究,探討歷經十二週共計四個主題的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教學模式對33位學生學習態度改變與同儕互動表現情形。透過教學活動回饋單、學習自評表、小組成員互評表、數學情意與同儕互動表現問卷、訪談、教室觀察與教學錄影等資料,進行分析與質性詮釋。 研究結果發現:(一)實施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教學模式,能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二)實施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教學模式,對減輕學生的數學學習焦慮並不明顯;(三)實施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教學模式,對同儕互動表現有正面提升作用;(四)實施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教學模式,能促進班級團隊合作精神;(五)實施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教學模式,能發揮補救教學的功能。最後,研究者再依據教學上的反思,說明本研究之可行性與實施限制,並提出改進的相關建議。Item 臺北市國中生手足關係、同儕互動與領導才能發展之研究(2016) 林書伶; Lin, Shu-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中生手足關係、同儕互動與領導才能發展之現況、相關情形及預測力,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手足關係、同儕互動與領導才能發展之差異。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104學年度臺北市89所公私立國民中學的學生為對象,共抽取1100位學生為受試者進行調查,以改編之「手足關係問卷」、「同儕互動問卷」與「領導才能發展問卷」進行施測,回收1024份有效問卷,資料以SPSS 22.0進行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與討論,獲得研究結論如下: 一、臺北市國中生手足關係「親密」多於「競爭」;同儕互動「正向」多於「負向」;領導才能發展以「領導特質」高於「概念能力」及「人際能力」。 二、么子/么女在整體手足關係、手足的親密關係顯著高於長子/長女。長子/長女在手足的競爭關係顯著高於么子/么女。 三、臺北市國中女生在整體同儕互動、同儕的正向關係及領導才能發展之領導特質,均顯著高於男生;男生在同儕互動之負向關係顯著高於女生。 四、七年級臺北市國中生在整體同儕互動顯著高於八、九年級。九年級臺北市國中生在同儕互動之負向關係顯著高於七、八年級。 五、有手足的臺北市國中生在同儕的負向關係顯著高於獨生子女。 六、臺北市國中生之手足關係與領導才能發展呈低度正相關。 七、臺北市國中生之同儕互動與領導才能發展呈中度正相關。 八、臺北市國中生同儕互動之正向關係及手足關係之親密關係能有效預測領導才能發展。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育工作者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Item 一位幼教教師同儕互動之自我敘說(2016) 陳淑惠; CHEN, SHU-HUI本研究旨在敘說身為教師的我與同儕互動的歷程,藉此探討同儕互動的酸甜苦辣、所遭遇的挑戰,以及面對這些挑戰之因應策略。 本研究採敘說研究的取向,以在幼兒園服務二十餘年的我為研究主體,自我敘說職涯歷程中與同儕在教學上與行政上互動的經驗點滴。期待藉由自我故事的敘說,重新認識自己,以從中得到成長與省思,俾使在教育專業的建構中蓄積前進的力量。同時藉由我的敘說讓大家知道我在同儕互動歷程中面對不同的挑戰時,我是如何去調適自己,如何與同儕溝通以及採取不同的因應策略。本研究主要資料來源為自己的教學日誌、省思札記以及與他人的非正式訪談。本自我敘說研究發現如下:(一)遇到與同儕理念不合時,我會以積極傾聽、包容與同理的態度主動與對方溝通問題。(二)在我與同儕之間的溝通與協調無法達成一致共識後,我不會刻意去碰觸彼此之間的相異點。(三)因為搭班對象頻繁更換,使我經常花費許多時間與對方磨合,但我會尊重她們不同的教學理念。(四)擔任主任行政工作時,我會以同理心主動調和教師與行政人員的立場差異,並盡可能給予同儕們較多的教學自主空間。 以前的我與同儕搭班時常忽略了事前與對方的相互瞭解與溝通,就容易在事事後產生許多心理疙瘩。現在的我認為,同儕的「衝突」對幼兒園教師來說是一個成長的機會,讓我重新檢視彼此的互動關係,反思自己的不足,並與對方重新取得共識與包容。藉由自我敘說,我分享我透過向對方坦露自己感受、同理對方、溝通與協調,進行同儕互動,以降低衝突之發生,共同促進教學理想的實踐。期待此研究可以提供幼教工作者的參考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