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高中生目標感狀態與學校因素及心理適應之關聯研究
    (2021) 楊悅恩; YANG, Yue-En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目標狀態類型與生活滿意度、憂鬱情緒及學校脈絡因素(學校歸屬感、導師支持、同儕支持)的關聯,並探討學校生活經驗對高中生目標感發展的影響。本研究使用混合研究法之序列混合設計,先收集問卷資料以探究高中生目標狀態的類型及各類型與研究變項的相關性,再使用半結構性訪談以探討學校生活經驗對高中生目標感發展的影響。研究對象來自苗栗縣某公立高中,共針對446位學生(男生164人、女生282人)進行問卷填答,其中有20位學生(男女各半)並於相隔一年之後接受訪談。研究工具為青少年生活目標感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憂鬱情緒量表、學校生活經驗量表,以及青少年目標感訪談題目。量化分析結果如下:(1)目標定向型學生的生活滿意度、情緒適應、學校歸屬感、導師支持及同儕支持皆為最佳;(2)目標混淆型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學校歸屬感、導師支持及同儕支持皆為最低;(3)目標未定型學生之學校歸屬感僅高於目標混淆型,而憂鬱情緒則是在四種類型中偏高;(4)目標早閉型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和導師支持顯著高於目標未定型與目標混淆型,而憂鬱情緒亦顯著低於目標未定型與目標混淆型。質性分析歸納出高中生目標狀態類型變化的四種模式:(1)目標狀態類型維持高確認及高尋找程度;(2)目標狀態類型由低確認程度改變為高確認程度;(3)目標狀態類型由低尋找程度改變為高尋找程度;(4)目標狀態類型由較高的確認或尋找程度改變為較低的確認或尋找程度。本研究之重要研究貢獻為:(1)深入了解高中生目標感發展歷程,讓後續研究者以及實務現場的教師能更了解此時期學生的目標感發展狀態及不同變化模式之特色;(2)針對學校脈絡因素進行了解,並針對不同目標狀態類型的學生之輔導策略提出實務建議;(3)採用混合研究取向進行研究,透過量化資料與質性資料的相互佐證,增加對高中生目標感發展歷程的全面性了解。
  • Item
    以目的感為核心之生涯微課程的建立及其影響研究
    (2020) 張承心; Chang, Cheng-H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目的感為核心之生涯微課程對高一學生的影響內涵及帶來影響的主要因素,並發展一套能夠促進高中生目的感的生涯微課程方案。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高級中學的高一學生,共12位。研究者設計六次的生涯微課程,參與者在每一次課程後填寫課程回饋單,以了解課程施行情形與成效。並且,研究者設計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共有8位學生參與半結構式訪談,透過質性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分析訪談資料。研究結果發現: 一、課程方案能對青少年目的感有所助益。 二、以目的感為核心之生涯微課程帶來的經驗影響包含:理解變動的事實,發展面對未來變化的預備;拓展各面向的自我認識;拓展對於生涯的視野;連結親子關係,促進生涯對話。 三、以目的感為核心之生涯微課程帶來影響的主要因素可歸納為:課程設計、課程內容、帶領者與同儕的影響、對話氛圍與空間的開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未來實務及研究的建議,以供學校輔導人員於生涯輔導實務工作之參考。
  • Item
    高中職生同理心、自我效能、目標感與利社會行為傾向之相關研究
    (2015) 謝旻晏; Hsieh, Min-Yen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了解高中職學生的個人因素對其利社會行為傾向的影響。利社會行為傾向區分為公眾性、情感性、利他性、緊急性和匿名性五種傾向,而個人因素指的是高中職生具有的同理心(情感同理、認知同理)、自我效能和目標感(目標界定、目標尋求),進一步探究三種個人因素與五種利社會行為傾向間的關聯性和預測效果,以及各變項的性別差異。本研究對象為新竹縣市公私立高中職學生共846位(男生佔64.9%,高職佔56.6%,高一佔38.5%,高二佔38.6%,高三佔22.9%)。使用「同理心量表」、「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青少年目標感量表」和「利社會行為傾向量表」作為研究工具進行測量。 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1.同理心及自我效能具有顯著性別差異,目標感及利社會行為傾向在性別上未達顯著差異。 2.同理心、自我效能及目標感,與不同利社會行為傾向間皆有顯著正相關。 3.情感同理可顯著預測所有利社會行為傾向,而認知同理、自我效能、目標界定及目標尋求可顯著預測部分利社會行為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