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實體生活與虛擬世界中的社交比較自卑感
    (2022) 謝欣樺; Hsieh, Hsin-Hua
    人類的許多能力需要透過比較來評估,藉此知道自己位於群體中的位置。在某些不容易察覺到的領域或自身的技能,我們常常被自我所困擾認為自己低於平均,但當涉及與自我相關非常重要的領域時,人們非常自信且傾向於認為自己高於平均,社交生活大概就是屬於與自我相關的領域,令人意外的是,在評估自己的社交活躍度時,人們不會對於社交環境進行代表性的調查,相反,因為認知可及性的影響,他們將自己與心理上最容易接近的基準進行比較,但該基準容易產生偏差,那些社交活躍程度高的人更容易被想到,成為比較的基準,故產生社交自卑感。本研究發現自卑感確實存在於社交生活中,然而非社交生活則不會產生自卑感,反而會產生優於他人的傾向。而進一步檢驗社交生活的不同情境,發現不論是在虛擬情境或實體情境,皆會產生社交自卑感。此外,本研究發現進行正向特質的社會比較時,我們會認為自己比別人好;反而進行負向特質的社會比較時則沒有觀察到個人與他人的差異。另外本研究發現較低社會期許的社交活躍程度受自我期待程度影響,對於社交活躍度的自我期待度越高,傾向認為自己在社交越活躍,則社交自卑感越低。社交自卑感與心理健康亦有關聯性,高社交自卑感者生活滿意度越低、寂寞感越高。
  • Item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班級排名對個人學業能力的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03-??) 鄭皓駿; 陳婉琪; Hao-Chun Cheng, Wan-Chi Chen
    身為班級的「雞首」或「牛後」,對一個人會有影響嗎?依照「大魚小池效應」(類同「雞首牛後」),學生每天長時間與班上同學一起上課、學習,班上同學的學業表現往往成為個人對自我學業表現評價的重要依據,進而影響其未來的學業發展:在班上排名前面(雞首),可讓學生更有自信去增進學業表現;反之,落後的班級排名(牛後)則減損個人自信。然而,「牛後」卻也同時意味著優秀同儕的正面影響。因此,在評估「大魚小池效應」時,如何排除同時存在的同儕因素,是一大挑戰。本研究利用「臺灣長期教育追蹤資料庫」與「一階差分模型」避免內生性與遺漏變項可能造成的估計偏誤。研究發現:一、對低學力的學生來說,身為雞首有相當大的正效應;反之,對程度較好者,雞首卻有負影響。二、同儕平均學業能力對所有人都有正面影響,但對程度較低者影響更強。
  • Item
    客觀表現與社會比較對青少年自尊的預測
    (2009) 張梅楓; Chang-Mei-Feng
    本研究是在探討青少年自尊的預測,主要目的有五項:(一)了解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等方面的客觀表現,對自尊的預測力。(二)了解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等方面的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測力。(三)了解青少年在「家庭因素」方面的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測力。(四)了解在「個人因素」社會比較之外,加上「家庭因素」之社會比較後,對自尊的預測力是否增加。(五)了解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方面客觀表現與社會比較,兩者對自尊之相對預測力如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青少年社會比較量表」、「外表評價量表」、「同儕關係量表」、「原生家庭榮耀羞恥量表」、「自尊量表」。研究樣本為桃園縣、台北市、彰化縣三所國民中學的二、三年級學生,共計178名。所得的資料以因素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描述統計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 本研究分為客觀表現「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項指標與社會比較「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家庭狀況」四項指標,對青少年的自尊預測做探討。綜合研究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項客觀表現對「自尊」有預測力。 二、「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項社會比較對「自尊」有預測力。 三、「家庭因素」之社會比較可以增加「個人因素」之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 測力。 四、七個因素中,「同儕關係社會比較」、「家庭狀況社會比較」、「外表評價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測力最高。 五、社會比較因素對自尊的預測力大於客觀表現因素對自尊的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未來相關研究與青少年教育輔導的參考。
  • Item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班級排名對個人學業能力的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03-??) 鄭皓駿; 陳婉琪; Hao-Chun Cheng, Wan-Chi Chen
    身為班級的「雞首」或「牛後」,對一個人會有影響嗎?依照「大魚小池效應」(類同「雞首牛後」),學生每天長時間與班上同學一起上課、學習,班上同學的學業表現往往成為個人對自我學業表現評價的重要依據,進而影響其未來的學業發展:在班上排名前面(雞首),可讓學生更有自信去增進學業表現;反之,落後的班級排名(牛後)則減損個人自信。然而,「牛後」卻也同時意味著優秀同儕的正面影響。因此,在評估「大魚小池效應」時,如何排除同時存在的同儕因素,是一大挑戰。本研究利用「臺灣長期教育追蹤資料庫」與「一階差分模型」避免內生性與遺漏變項可能造成的估計偏誤。研究發現:一、對低學力的學生來說,身為雞首有相當大的正效應;反之,對程度較好者,雞首卻有負影響。二、同儕平均學業能力對所有人都有正面影響,但對程度較低者影響更強。
  • Item
    罕見疾患的家庭壓力因應與需求-以高雄市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3-02-??) 鄭芬蘭; 蔡孟芬; 蔡惠玲; Fin-Land Cheng; Meng-Fan Tsai; Agnes Huei-Ling Tsai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進行半結構訪談,以設籍於高雄市,且領有罕病身心障礙手冊及其家人為對象,共21個罕病家庭36人完成訪談,旨在探討罕見疾病家庭的壓力因應與需求。研究過程,研究團隊維持中立並遵守研究倫理,以維護受訪者權益與確保訪談資料的真實性。資料分析依序進行編碼、概念化、建構類別、信度分析與效度檢核等,獲致研究的重要結論包括:首先,罕病家庭最大壓力來自照護患者,期望社福制度放寬照護限制,並提供臨時托育的喘息服務。其次,影響家庭生態系統,如生育計畫、經濟平衡與家人關係,若家庭成員能夠互相扶持與共同分擔,不僅可以維繫家庭和諧,亦能共同解決問題。第三,適當的社會比較有助於罕病家庭的壓力紓解,若能透過媒體報導,增進社會大眾的瞭解程度,應有助於罕病家庭建立正向的社會互動。第四,罕見疾病的異質性高、診療不易,常伴隨復健需求,故罕病家庭期待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品質,希望政府鼓勵專業研發來提升醫療效果,並在診治過程受到尊重。另外,期望在教育、就業與安養,能獲得整合服務,並呼籲政府「建立有尊嚴的照護制度」。總之,罕病家庭亟需社會大眾、社會福利、醫療與教育等單位及政策規劃者的深層同理與關懷,妥善規劃罕病家庭支持系統並能提供整合性的安置服務,應是最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