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我國大學入學制度公平性之能力取向分析
    (2021) 劉育志; Liu, Yu-Chih
    我國自2002年實施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以來,在入學機會及弱勢入學方面,均仍有許多公平問題值得深入探究。能力取向相較於其他教育公平理論關照更加全面,且能力取向在大學入學制度之研究尚待開拓,過去國內以能力取向探討教育問題之研究,均未建立分析架構,因此,本研究透過詮釋學方法及文件分析法,深入探討能力取向之個體殊異性、資源與轉化因素、抉擇(能動性)、能力與功能運作等核心概念後建立分析架構,並據以分析我國大學入學相關政策、法規及實務上的公平問題。研究發現分述如下: 一、大學入學機會:(一)雖然目前已有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考試分發及特殊選才等入學管道,但其中只有個人申請及特殊選才能夠彰顯個體殊異性;(二)家庭經濟及文化資本是影響個體學業表現的重要資源,而個體身心健康、父母職業、高中教師資歷、個體所在縣市等,亦是重要的轉化因素;(三)即使入學管道相當多元,但家庭社經地位影響個體抉擇,且指定科目考試與學科能力測驗有其時間序,考生報考指定科目考試未必出自自由抉擇;(四)符合學力資格,且身心狀態都能符合大學招生規定者才有機會進入大學;(五)選才將個體的優勢條件視為準備好上大學的條件,忽視個體達成該項表現的過程,也未關注到大學入學後能成功的能力;(六)高等教育階層化,家庭社經地位較低的學生進入學費昂貴品質較差的大學。 二、弱勢入學:(一)以經濟或文化不利定義弱勢略顯狹隘,並且以身分界定弱勢也忽視個體殊異性;(二)資源補助以經濟為主,忽視個體不同需求,且未關注個體抱負的重要性;(三)入學管道僅個人申請及特殊選才能凸顯弱勢生的特殊境遇。 針對前述問題,本研究提出實務改革措施及後續研究建議如下: 一、大學入學機會:(一)達成教育機會均等的政策目標,不宜由入學率之量化數據來呈現,必須深入探討限制個體實現這項功能運作的原因,逐一審視資源、轉化因素、個體抱負等關鍵,並將個體就讀的大學之品質亦納入衡量指標;(二)個人申請及特殊選才最能彰顯個體殊異性與能動性,也能以更多元資訊評價學生,應給予大學擴充名額的空間,並持續辦理招生專業化,提升審查員知能,避免個人申請選才淪為積點競賽;(三)個人申請審查尺規之訂定,應更全面考量準備好進入大學的能力,而不是僅以學業表現或優勢條件來選才;(四)調整考試期程,讓考生能真正依照自己的傾向做選擇。 二、弱勢入學:(一)弱勢定義範圍應更為擴大,並且讓不符合現行法定弱勢身分,但受教育之能力確實受到剝奪之個體有陳述的機會;(二)必須察覺「多重弱勢者」其能力受限的程度更為嚴重,分配資源時,應更加細緻地排序;(三)部分大學優先或逕行錄取弱勢生的作法應予修正,可參照美國1978年的Allan Bakke案之後建立的兩階段審查模式;(四)大學校系在建立書審評量尺規時,可將能力、能動性、抱負等概念作為重要的選才構面。 針對後續研究,建議可更進一步採取訪談法,了解個別學生的處境,另外,本研究以外國研究成果提出「準備好進入大學」、「入學後能成功的能力」之能力清單,未來可進一步建構合於我國的能力清單。
  • Item
    效用、基本善與能力發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06-??) 王俊斌; ehun-Ping Wang
    本文之目的係在Sen <什麼樣的平等? >一文的基礎上,藉由效益論、正義論與能力取向理論等相關文獻之分析,深入探究「效益平等」、「總體效用平等」、fRawls的基本善平等J .以及「基本能力平等」等四種不同觀點之內涵及其侷限性。相較於能力取向理論在福利經濟學與倫理學領域已累積的大量文獻,能力取向理論之教育應用研究卻仍極為有限。因此,本文最後嘗試提出「平等」的多元思維取向,期待能夠為未來教育公平議題研究提供更妥適的倫理學基礎。
  • Item
    效用、基本善與能力發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06-??) 王俊斌; ehun-Ping Wang
    本文之目的係在Sen <什麼樣的平等? >一文的基礎上,藉由效益論、正義論與能力取向理論等相關文獻之分析,深入探究「效益平等」、「總體效用平等」、fRawls的基本善平等J .以及「基本能力平等」等四種不同觀點之內涵及其侷限性。相較於能力取向理論在福利經濟學與倫理學領域已累積的大量文獻,能力取向理論之教育應用研究卻仍極為有限。因此,本文最後嘗試提出「平等」的多元思維取向,期待能夠為未來教育公平議題研究提供更妥適的倫理學基礎。
  • Item
    效用、基本善與能力發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06-??) 王俊斌; ehun-Ping Wang
    本文之目的係在Sen <什麼樣的平等? >一文的基礎上,藉由效益論、正義論與能力取向理論等相關文獻之分析,深入探究「效益平等」、「總體效用平等」、fRawls的基本善平等J .以及「基本能力平等」等四種不同觀點之內涵及其侷限性。相較於能力取向理論在福利經濟學與倫理學領域已累積的大量文獻,能力取向理論之教育應用研究卻仍極為有限。因此,本文最後嘗試提出「平等」的多元思維取向,期待能夠為未來教育公平議題研究提供更妥適的倫理學基礎。
  • Item
    「資訊社會」之知識地圖建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2-04-??) 蔡明月; Ming-Yueh Tsay
    本研究旨在應用共被引分析法與社會網絡分析法,以1962 年至2010 年的資訊社會代表文獻為研究對象,進行文獻間的學科領域相關性分析,以瞭解資訊社會研究所涵蓋的學科領域、文獻之間的集群性及歷年研究趨勢。本研究以1962年至2010年的資訊社會代表文獻為研究範圍,研究資料取自Webster 於2005 年與2006 年所撰寫的《Theories of InformationSociety》與《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ader》二本著作,經整合後得出89 篇代表文獻作為本研究之研究樣本;其次,再以WOS 資料庫對此89 篇代表文獻進行共被引次數檢索,製成共被引矩陣,除了瞭解代表文獻間的共被引強度外,並以SPSS 軟體進行相關係數分析與集群分析,此外,利用UCINET 軟體計算出文獻中心性,及將文獻間的關係繪製成多維尺度圖與社會網絡圖;最後,透過研究年代的區隔,計算不同時段共被引情形的變化,以觀察資訊社會領域發展趨勢。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1.資訊社會代表文獻共被引次數普遍偏低;2.資訊社會領域可分為社會學、地理學及資訊科學與圖書館學子群;3.資訊社會知識地圖之演變;4.資訊社會共被引次數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