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大學轉學生轉學適應與復原力之敘事研究
    (2022) 陳冠穎; Chen, Guang-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轉學生的轉學適應與復原的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四位從四年制大學轉學至另一所四年制大學、曾在大學轉學後面臨適應的困難,並已從中復原之大學轉學生參與研究。有二男二女,年齡介於21—23歲、就讀於大學三年級到五年級之間。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整體—形式」、「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大學轉學生的轉學與適應經驗、轉學動機、轉學過程及轉學後所面臨挑戰,以及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類別與內涵。研究結果如下:(一)大學轉學生在轉學後的第一個學期受適應問題衝擊較大,且可能面臨多元的問題與挑戰;轉學後適應的狀況可能受轉學前的期待與轉學後生活間的落差所影響。(二)大學轉學生的轉學動機包含:高中有明確目標、考試失利、原校園環境不符期待、證明自己、家庭因素、較好的生涯發展等六項因素。(三)大學轉學生在轉學過程與轉學後面臨許多挑戰,包含:課業、人際、身心、與學校連結、其他因素等五個層面。(四)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內涵豐富,可分為外部與個人兩向度,其中包含:外在關係支持、外部資源連結、個人因應方式、個人特質與信念等四個類別。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欲轉學大學生、已轉學大學生、大專院校心理師、學校相關人員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
  • Item
    國小資優學生轉學決定及轉學後之調適歷程
    (2018) 施婉婷; Shih, Wan-Ting
    每年研究者進行資優轉學生新生入班說明會時,可以感受到家長和學生對於鑑定通過後需要轉學就讀這件事,感到不知如何抉擇、擔憂以及焦慮。本研究旨在描繪資優轉學生對轉學的決定及適應歷程,提供資優轉學生及其家長、老師相關案例的經驗以及建議。 研究過程採用質性研究法,依據校型、性別,選擇於新學校就讀一年以上的轉學生,深入訪談學生本人、主要照顧者以及教師,將訪談結果加以整理,描繪六位資優轉學生的決定歷程,以及轉學後在普通班及資優班的適應歷程。 研究結果可以分為三部份,首先資優轉學生通常在原學校人緣及成績表現均優,面臨轉學會擔心的因素包含難以割捨的情誼、交通變動、對新環境的擔憂,同時正向的吸引力則包含對資優課程的期待、重要他人的建議以及新老師的吸引力。在普通班人際互動的緊張會因為時間逐漸降低,學業可透過自我調適取得平衡,另外可以透過協調及安排來確立學生的作息時間。資優班需針對學生提供能發揮其優勢的個別化課程,並與家長保持溝通管道的暢通。
  • Item
    大學轉學生轉學因素與轉學適應之研究--以六所大學為例
    (2008) 洪錦珠; Hung Ching Chu
    本研究旨在探討轉學生轉學之原因,轉學前蒐集資訊及求助行為,轉學學校之轉換狀況,轉學後面臨之問題,轉學適應狀況,以及以結構方程式探討自我投入、家庭支持及學校支持等外生潛在變項對轉學適應內生潛在變項之影響;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教育及輔導相關研究、實務工作有關人員參考。 本研究參考Astin(1977, 1984, 1993)、Harrison(1999)、Karemer(1995)、Lannan(2000, 2001, 2004, 2006, 2007)、Pace(1980, 1984, 1988, 1990)、Pervin(1967)、Schlossberg(1984, 1995, 2006)、Tinto(1987)等理論及研究,建立研究架構,探討背景變項、轉學因素、轉學準備、轉學類型、轉後感受、自我投入、家庭支持、學校支持與轉學適應之間的關係;另,建立轉學生適應模式,探究自我投入、家庭支持及學校支持等外生潛在變項對轉學適應程度此一內生潛在變項之解釋力。 本研究採立意抽樣,北區以國立台灣大學、東吳大學、中區為國立中興大學、逢甲大學、南區以國立成功大學、義守大學等六所大學轉學生為對象進行施測,有效回收問卷共計1,098份。正式問卷編製之前,先進行前導性訪談,蒐集相關資訊,並經四位專家指導,且實施預試,經試題分析發現本研究所使用之量表之Cronbach’s α值介於.72~.94之間,顯示問卷之內部一致性合乎可接受水準,實施再測信度Pearson係數值介於.71~.93之間,並達顯著水準(p<.001)。 本研究採量化研究方法,結果發現轉學生之25項轉學原因可歸納成「學校環境負面因素」、「個人適應不良」、「缺乏動機與興趣」、「就業考量因素」以及「親友影響」等五項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住宿環境困擾」,其次為「操行退學」及「身體健康不佳」等。至於轉學前同時蒐集資訊及求助者僅佔32.90 %;轉學後面臨之主要問題為轉學震撼、學分抵修困難、感受不快樂、學術投入時間不足、打工等,其中有48.82 %尚須依賴工讀進修,以解決學費及生活費之問題。轉學後身心適應、學業適應及人際適應程度平均值均在中上程度;轉學後快樂程度及對學校環境滿意度及學業滿意度之平均值為中上程度,由此顯示轉學對於大學生學習確實有其正面意義及存在價值。 本研究所建構之轉學適應模式經修正及驗證結果發現,自我投入、家庭支持及學校支持等外生潛在變項對內生潛在變項轉學適應程度之總變異量的解釋力高達66.0%,顯示該模式得到支持。 最後,本研究針對準備轉學及已轉學之大學生,從事高等教育之學校、系所及教師,以及教育當局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