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LOHAS-EMBA)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0411

「臺師大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EMBA,樂活產業學習的開創者」

在將近兩年籌畫下,師大運動與休閒學院創設全亞洲第一所「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EMBA」。有別於傳統EMBA都在管理學院,師大樂活EMBA,翻轉「運動健康」+「餐旅休閒」為兩大學習主軸,並融入「管理」課程學習為其底蘊。

師大傾全校頂尖之藝術、文創、設計、音樂、表演等教學資源,結合運動與休閒學院及校外產業大師,將帶給30位第一屆EMBA學生,一趟深度學習樂活產業管理之旅。

第一屆招生在2017年11月正式啟動,有意進修EMBA人士踴躍報考,超乎我們預期,讓我們師大樂活EMBA成功邁出第一步。

「課程是學習焦點所在、老師是知識重要泉源」,師大準備了最好的課程、最棒的師資,讓我們一起樂活學習、學習樂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6
  • Item
    多面向運動對中高齡者的身心靈健康與生活品質之影響
    (2023) 楊怡慧; Yang, Yi-Hui
    老化不僅伴隨身體、心智和精神健康的下降,還會導致生活品質的衰退,甚至增加與年齡相關的醫療費用。研究發現,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因素,減少老化的負面影響,例如進行運動和冥想,可以實現成功的老化。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多面向運動對老年人有積極的影響,它結合了多種生活方式因素的組成。然而,對於中高齡者,多面向運動的效果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調查多面向運動對中高齡者的身體、心理、靈性健康和生活品質的影響。總共招募41名中高齡者 (年齡在45-65歲之間),隨機分配到運動組和控制組。運動組安排了24週 (每週90分鐘實體教學及60分鐘線上演練) 多面向運動介入,課程內容包含有氧、阻力、伸展及冥想等運動。控制組則維持平時正常生活型態。於多面向運動介入前後,兩組均會進行身心靈健康和生活品質的前測及後測。並期待經過24週多面向運動介入後,參與者的身心靈健康及生活品質均有顯著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41位中高齡者經過24週的多面向運動介入後,運動組在身體、心理及靈性健康方面均顯著優於控制組 (p ≤ .05),表示多面向運動能有效提升中高齡者的身心靈健康。在參加者背景組間差異發現,運動組的體重及BMI均呈下降趨勢,骨骼及肌肉則未減少。而兩組在生活品質方面並無顯著效益。經由這個研究結果發現,24週多面向運動能夠幫助中高齡者,減重、降低BMI及提升身心靈健康,惟對生活品質的提升,尚須排除一些限制原因,繼續探討及驗證。
  • Item
    臺北市都市型社區長者休閒涉入、休閒動機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以古亭次分區為例
    (2023) 林雯玉; LIN, Wen-Yu
    此研究目的在探討臺北市中正區古亭次分區社區長者參與休閒活動對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研究對象為55歲以上社區長者,於里民活動中心或社區發放「休閒活動參與」問卷,以便利取樣方式共發放369份紙本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44份,另電子表單部分回收69份回覆,再以SPSS統計軟體之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做資料處理分析,得到結論如下:一、年齡、教育程度、目前月收入及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類型在休閒涉入、生活品質各方面有顯著的差異,而運動型及技藝型活動尤其顯著;高齡者在休閒涉入程度不同,對休閒內在動機有顯著差異,且對生活品質各方面也有影響;而共同居住對象不同對休閒內在動機有顯著影響,以獨居者的休閒內在動機比較低。二、臺北市中正區古亭次分區高齡者休閒涉入、休閒動機與生活品質呈正相關。基於以上的結論,建議社區長者盡可能及早培養至少一項運動型及技藝型休閒活動,也建議政府及民間相關單位除了運動中心以外也能設置更優質的技藝型、知識型活動中心,讓社區長者有更多元的選擇,希望政府能運用行政資源鼓勵高齡者尤其是獨居者走出家門參與休閒活動,相信對於社區長者的生活品質會有所幫助。
  • Item
    不孕婦女圓夢歷程的自我敘說
    (2023) 殷翠鳳; Yin, Tsui-Feng
    這是一篇不孕婦女的自我敘說研究,「不孕症」在觀念與醫療上,近三、四十年間的改變極大,從早年婦女發現不孕,便擔心被貼上極大污名的社會狀態,演變至今醫院及診所中已設有專門科別,日常也成為可公開與人討論的話題。研究者不孕的期間經歷這些不同階段,且在台灣屬於早期接受人工生殖技術治療的患者,故本篇採自我敘說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就是研究者本人。將不孕婦女生理狀態、心情轉變、內心壓力、外尋各種協助,最終成功為人母的經過,鉅細彌遺陳述分享。將1994年到現在,分為四個階段,階段一:突破心結前往檢查,得知不孕後接受多次治療均告敗;階段二: 曾成功受孕但過程中狀況不斷並且併發許多症狀;;階段三:第十四次治療,植入冷凍胚胎順利生下健康的第一個孩子,兩年後自然懷孕,平安產下第二個健康的孩子;階段四:敞開心房公開分享不孕歷程。從結果發現研究對象雖然是婚後才罹患不孕症,但不孕問題可能在青春期就有徵兆,婚後一發現不孕便積極治療,雖然過程中狀況不斷,慶幸當時年紀尚輕身體還能負荷,最終可以成功懷孕生子。研究結果可知不孕症也是一種疾病不需諱疾忌醫,透過人工生殖技術生下來的孩子與自然懷孕生下的孩子並無二致,現今技術日益進步,願意生育的婦女還可以透過凍卵的方式給自己多一項保障與選擇,有不孕疑慮的婦女宜儘早進行檢查,採西醫方式治療不孕症,政府現已提供實質補助,不孕症的醫師、醫療團隊或心理諮商師,必須對不孕症有清楚的認知,以免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期能激勵不孕婦女在為人母的路上產生持續堅持的毅力,終能夢想成真。
  • Item
    國籍機師在疫情期間身體活動量、知覺壓力、工作疲勞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
    (2023) 程味男; Cheng, Wei-Nan
    2019年底COVID-19疫情就像是洪水猛獸般的襲捲了全世界,而運輸業不論是海運或是空運在世界幾乎靜止的時空裡,卻是一個大爆發的時代,天空上的飛機沒有少飛,更因為疫情造成史無前例的隔離居檢,隔離居檢期間長達三年,一年高達200天以上,機師們不是犯人卻過著比監禁還苦的日子,連房門都無法踏出一步,居檢期間的飲食服務更是不能與人有聯結,關在狹小的房間裡,身體活動受到限制,飲食需求、休閒活動參與皆受到嚴重的限制,無法滿足,而在繁重的工作又必須承受局大的壓力,因此本研究探討在身體活動量、知覺壓力、工作疲勞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假設身體活動量減少會降低主觀幸福感,知覺壓力大時會影響主觀幸福感,工作疲勞會影響主觀幸福感,並以國內航空機師為研究母群體,透過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以隨機抽樣方法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一週MET與生活滿意度呈正向關係,若機師們一週MET的時間可以愈多,其感受到的幸福感會愈高。機師們的知覺壓力與生活滿意度呈負向關係,知覺壓力愈大其主觀幸福感愈低。機師們的工作疲勞與生活滿意度呈負向關係,工作疲勞程度愈高其主觀幸福感愈低。
  • Item
    行路之間:不倒翁健走學校偕人闊步的故事
    (2023) 張瓊文; Chang, Chiung-Wen
    自2019年COVID-19疫情爆發後,全球生活模式劇變。在這背景下,研究者被「不倒翁健走運動」啟發,透過健走杖輔助的運動,協助家人進行復健。參與「不倒翁健走學校」的伴走志工活動後,研究者於2022年參與「誰帕誰徒步環島」活動,見證了帕金森氏症病友的堅韌。緣起於此,本篇論文試圖了解「不倒翁健走學校」相關的運動訓練課程內容及其推廣方式,並探討在社會支持下參與不倒翁健走運動的經驗,究明「不倒翁健走學校」舉辦的徒步環島活動成果。研究方法主要是敘說探究,涵蓋了深度訪談15位研究參與者、近2年的參與觀察及文件的分類整理。「不倒翁健走學校」不僅透過課程幫助大眾釐清觀念,還強調開放策略與跨領域合作。此模式不僅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也為其他組織提供參考,展現結合創意、協作解決健康問題的可行之道。透過深入了解特定需求並結合創新和包容,在社會層面產生了不可或缺的陪伴支持力量。許多老年人因健康問題自我孤立,但在此得到情感與心理的支援,逐漸重拾信心和生活熱忱。透過各式各樣的活動,他們相互扶持,這不僅增強了歸屬感,還強化了整體社區的團結力量。「誰帕誰徒步環島」的主要目標是協助帕金森氏症病友及行動障礙者完成挑戰。此活動不僅提高了帕金森氏症的公眾認識,也讓病友更有自信面對生活。
  • Item
    照顧⼀⼼:居家照顧服務對於中低收⼊者⽇常⽣活功能之影響
    (2023) 黃淑華; Huang, Shu Hua
    有鑑於人口高齡化趨勢及失能人口增加,居家照顧服務需求也逐漸增加,然而,目前文獻仍缺乏居家照顧服務對於日常生活功能影響之相關研究,尤其是針對中低收入的族群。據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 瞭解研究對象之個別化居家照顧服務計畫。 (二) 透過觀察日誌,探討居家照顧服務對於研究對象日常生活功能之影響。 (三) 分析居家照顧服務對於研究對象日常生活活動量表分數之影響。本研究為個案研究法以及立意取樣方式篩選十名中低收入之個案,失能評估工具為日常活動功能量表 (ADLs) 和工具性日常活動功能量表 (IADL) ,統計方法為成對樣本T檢定。研究結果如下: (1) 照顧計畫根據個案CMS等級與家庭需求個別化訂定。 (2) 觀察日誌反應出居家照顧服務確實協助個案改善日常生活功能。 (3) 研究對象前測和後測時ADL及IADL分數皆無顯著差異。整體而言,透過質性觀察日誌評估,居家照顧服務確實能對於研究對象之日常生活功能產生助益;而從量性資料來看,居家照顧服務雖未能顯著提升研究對象之日常生活功能,但也能讓其達到日常功能維持及不退化的初步目標。
  • Item
    有錢就會幸福嗎? 被動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
    (2023) 陳潔怡; Chen, Chieh-I
    主觀幸福感不僅是衡量社會進步及人民福祉的指標之一,同時也是衡量個人生活品質的重要基礎,有鑑於國內較少有文章探討被動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據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 (1) 探討研究對象被動收入與其主觀幸福感的現況;(2) 探討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與其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3) 探討研究對象被動收入與其主觀幸福感是否具有關聯性;(4)探討研究對象被動收入高於主動收入與其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本研究於2023年2月至2023年3月間,採立意取樣方式納入共計391位45歲以上臺灣民眾進行分析,並藉由網路問卷調查個人背景因素、被動收入現況,及使用WHO-5幸福指標量表測量主觀幸福感程度。以二元邏輯斯回歸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分析研究對象被動收入及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81.6%的研究對象有被動收入,且多數(51.9%)人之被動收入來源為投資股票的配股配息。WHO-5幸福指標量表平均得分為68.50,呈高度幸福感情形;(2) 本研究對象為不同教育程度、居住地區者,其主觀幸福感程度呈顯著差異,而性別、年齡、婚姻及居住狀況、職業、工作總年資等變項則未呈顯著相關;(3)本研究對象為有被動收入者其主觀幸福感整體分數顯著高於無被動收入者,且被動收入來源為投資股票的配股配息者其感到高度幸福感之勝算比為無被動收入來源為投資股票所獲配股配息者的2.03倍;(4) 在控制可能的影響因素下,被動收入高於主動收入者其主觀幸福感則未顯著相關。綜上所述,本研究之發現為擁有被動收入者其主觀幸福感程度高於無被動收入者,且擁有投資股票的配股配息為被動收入來源者有較高的機率感到高度幸福感。建議未來可針對其他新興被動收入來源,分析其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以及探討影響被動收入與幸福感的潛在中介因子等相關研究驗證。
  • Item
    品牌的建立與永續經營:以檜山坊的品牌故事為例
    (2023) 黃素秋; Huang, Su-Chiu
    本研究目的是藉由檜山坊於品牌管理與實踐永續經營之企業經驗,嘗試驗證如何將品牌建立與企業的永續發展相結合,並探討其對企業經營之影響。以檜山坊在品牌經營和永續發展方面的實踐,並結合相關學說理論佐證。研究方法採用非結構式訪談法,選取不同的客戶族群進行深度訪談,探究他們對檜山坊產品的實際體驗,並將受訪者之研談內容進一步地分析。研究所得結論如下:檜山坊於品牌建立的要素中,無論從品牌的核心價值,再至品牌定位、品牌形象,以及品牌經營管理等,檜山坊已經滿足了品牌建立的條件。
  • Item
    高中資優生成就目標、心理需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2023) 陳心怡; Chen, Hsin-Yi
    本研究從定型心態、成長心態出發,探討自我決定理論中,高中資優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對幸福感的相關研究。首先藉由文獻分析找出其他研究對象的相關性。透過線上問卷調查,以台北市五所公立高中科學班及數理資優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收回219份結果,並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多元線性迴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果如下:高中資優生的心理需求及幸福感呈現中高程度;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方面皆呈現中等程度,其中定型心態總分略高於成長心態總分。成長心態低於平均值值得注意。科學班學生在勝任感方面高於數理資優班,其他背景變項則無顯著差異。成長心態、心理需求三構面 (自主性、勝任感、關係感) 與心理幸福感具有顯著正相關。定型心態與心理幸福感無顯著相關。成長心態、心理需求三構面 (自主性、勝任感、關係感) 皆能夠正向預測幸福感。定型心態無法預測幸福感。基於上述結論,建議教育當局追蹤資優生的幸福感,建立成長心態,提供自主性、勝任感、關係感滿足的環境,增強資優生的幸福感。而針對未來研究,建議可以質、量並重的方式,真正發掘資優生的心聲。
  • Item
    我們的未來:年輕運動員之老化想像
    (2023) 顧家華; Ku, Chia-Hua
    2023年的臺灣,大約每5個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社會的風貌急速改變,但對老年人的負面刻板印象固存。年齡歧視之主因之一,為社會對青春、健美身體的推崇,而年輕運動員正是一群擁有最健美體能的人。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法,訪談12名平均年齡約20歲的從事高強度競技之大學運動員,並輔以發給一般大學運動學系運動員之問卷,了解年輕運動員透過家庭、學校及當地社會等各種社會機制互動而獲得之老化敘事地圖,及他們如何帶著這份地圖,預期自己的未來。本研究發現,年輕運動員父母與祖父母是他們取得老化敘事地圖時的主要來源。他們眼中的中年人,工作重、經濟壓力大、生活無趣但成熟且經驗豐富;老年人身體智力衰退、生活悠閑但孤單、慈祥但也固執囉嗦。根據這樣的觀察後反思,他們對自己的期許是未來能夠維持良好身體狀況、經濟穩定、追求成長。相對的,他們恐懼老後身體失能衰弱、生活不穩定、固執囉嗦、情緒失控。運動員對身體有更敏銳的覺察,亦更有終身運動的意願與動機,相對而言,對失去體能的恐懼似乎亦更高。希望能夠透過對他們的研究,更了解身體在老化中之意義、現代社會對青春的執著與老化的負面刻板印象 ,使所有年齡層的人皆能更安心地接受年齡的增長,描繪每個當下與前方都有好風景的人生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