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傳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3

歷史沿革

民國42年2月

政府遷台後為實施國家建設亟需技術人力,仍將初高中職校改制為單位行業教育,在美國國際合作總署之資助下,由當時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設立工業教育學系,初設機工、木工、電工、圖文 (印刷) 工廠,聘請顧柏岩先生擔任系主任,自民國四十二年二月,開始招收第一屆新生,為培育印刷職業教育師資,不定額招收高職印刷科畢業學生,施以印刷師資專業教 育及工藝科「圖文工」師資之培育。

民國50年8月

工教系分別招收工職組及工藝組兩個班,工職組招收高工畢業生,專為培育工業職業學校師資,內有一組獨立招收印刷科畢業生一至三名,施以印刷學程專業教育,並為高中工藝科目培育圖文傳播科目之專業能力。

民國67年8月

工教系教學內容整合為:

機械職業教育組

電機、電子職業教育組

傳播設計教育組

其中圖文傳播定額招收學生五名,至民國八十四年增招至十五名。

民國84年

在許瀛鑑教授規劃,提出圖文傳播組獨立設系之申請,經教育部批准成立「圖文傳播教育學系」,隸屬教育學院,籌備於八十五年八月招生授業。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份,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4年10月

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5年8月

提供

四技二專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屬印刷出版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大學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為影像傳播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民國87年9月

教育部核定師大成立科技學院,本系由教育學院改隸科技學院;並再更名為圖文傳播學系,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至六年,至少應修完128學分。專業必修含 蓋印刷出版、影視傳播、電子傳播等領域。公費生尚須多修習26教育學分,畢業及獲得本科准教師資格 ,並在相關學校試教一年後取得教師資格。

民國88年7月

教育部核准籌備研究所碩士課程,並定於八十九年三月分印刷出版科技組與影像傳播科技組兩組招生,九月正式上課。研究所修業年限二至四年,應修完32學分,並選各組專業學程的必修課程才能撰寫學位論文,畢業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89年

千禧年為本系第一屆畢業生完成大學部學業,並為研究所首屆新生入學之雙喜年。

民國89年7月

教育部核准研究所碩士班招收「印刷出版科技」與「影像傳播科技」兩組學生。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94年

教育部核准開設「圖文傳播在職進修專班」。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現在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 10 人, 計教授 6 人;副教授 1 人;助理教授 2 人;講師 1 人。

學士班學生共計約 180 人。

碩士班學生約 176 人 (含碩士在職專班 103 人)。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9
  • Item
    大師的足跡
    (2012-12-31) 吳祖銘; 林素惠; 陳仙舟
  • Item
    大師的足跡
    (2011-07-31) 吳祖銘; 林素惠
    近幾年政府極力推動文化資產數位典藏計劃,地方文化機構、博物管與美術館皆積極將館中藏品 數位化並設立網站,也帶動民間的私人博物館、工作室、文化藝術團體紛紛投入數位典藏工作;同時, 藝術創作者也透過數位化與文化資產,再整合網路媒介達到傳播資訊、藝術欣賞、教育及研究的目標。 另外,博物館或美術館的存在價值在於它所蘊含人類智慧與文化的無可取代的科學與人文資產,而數 位美術館的建構使得這些文化資產可以具彈性的保存、詮釋、管理及延伸。本計劃將以此為目標,發 展藝術家個人數位美術館。 陳景容教授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名譽教授,藝術創作成果斐然,樂於奉獻於教育, 並以傳承藝術為己任,在藝術領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在專業上的才華、努力提攜後進的熱誠與推 廣人文藝術的貢獻,值得眾人尊敬與肯定。為了保存、延續並推廣陳景容教授的藝術創作,本計畫由 陳景容藝術文教基金會之典藏機構與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系所組成的推廣團隊合作,結合網站建置 與主題展示內容設計規劃的方式,將陳景容教授2254件作品,以媒材類別為分類基礎,在兩年計畫期 間依序建置。設立音樂、旅遊、藝教等主題式典藏館,並且建立系統化檢索機制,以整合陳景容數位 美術館典藏內容,同時,主題館的發展,更可以使陳景容數位美術館之內涵更具豐富性,更可以達到 數位美術館永續經營之目標。
  • Item
    點矩陣全像表現與拍攝式影像技術學習內容之整合
    (2009-07-31) 王希俊; 吳祖銘; 陳仙舟
    以產品攝影的角度來說,由於所拍攝相片為二維之影像,因此只能利用採光、景深 等拍攝技巧來表現物體的立體感。然而隨著數位點矩陣全像片(Dot matrix hologram) 技術之發明,透過控制光柵排列角度的不同,使得人眼可以在不同角度觀看到所設定之 影像,產生縮放、流動、景深及立體等視覺效果。 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希望將產品攝影中的拍攝技巧與點矩陣全像片表現立體作 有效的整合,藉由拍攝式影像技術來建構點矩陣全像片之圖樣原稿,並透過實際輸出 後,針對全像片及攝影時之環境參數作較深入的探討,進而提供產品攝影一個創新的學 習工具,並發展教具及教案,融入課程當中。透過壓印、燙金、射出成型等複製技術, 所設計之全像產品除了本身即具有藝術表現及防偽功能外,透過與產品之整合,可以有 效提升其附加應用價值。
  • Item
    大師的足跡:陳景容數位美術館
    (2011-10-25) 吳祖銘; 林素惠
    近幾年政府極力推動文化資產數位典藏計劃,地方文化機構、博物管與美術館皆積極將館中藏品 數位化並設立網站,也帶動民間的私人博物館、工作室、文化藝術團體紛紛投入數位典藏工作;同時, 藝術創作者也透過數位化與文化資產,再整合網路媒介達到傳播資訊、藝術欣賞、教育及研究的目標。 另外,博物館或美術館的存在價值在於它所蘊含人類智慧與文化的無可取代的科學與人文資產,而數 位美術館的建構使得這些文化資產可以具彈性的保存、詮釋、管理及延伸。本計劃將以此為目標,發 展藝術家個人數位美術館。 陳景容教授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名譽教授,藝術創作成果斐然,樂於奉獻於教育, 並以傳承藝術為己任,在藝術領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在專業上的才華、努力提攜後進的熱誠與推 廣人文藝術的貢獻,值得眾人尊敬與肯定。為了保存、延續並推廣陳景容教授的藝術創作,本計畫由 陳景容藝術文教基金會之典藏機構與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系所組成的推廣團隊合作,結合網站建置 與主題展示內容設計規劃的方式,將陳景容教授2254件作品,以媒材類別為分類基礎,在兩年計畫期 間依序建置。設立音樂、旅遊、藝教等主題式典藏館,並且建立系統化檢索機制,以整合陳景容數位 美術館典藏內容,同時,主題館的發展,更可以使陳景容數位美術館之內涵更具豐富性,更可以達到 數位美術館永續經營之目標。
  • Item
    大師的足跡:陳景容數位美術館 (II)
    (2012-12-31) 吳祖銘; 林素惠; 陳仙舟
  • Item
    點矩陣全像表現與拍攝式影像技術學習內容之整合
    (2009-07-31) 王希俊; 陳仙舟; 吳祖銘
    以產品攝影的角度來說,由於所拍攝相片為二維之影像,因此只能利用採光、景深 等拍攝技巧來表現物體的立體感。然而隨著數位點矩陣全像片(Dot matrix hologram) 技術之發明,透過控制光柵排列角度的不同,使得人眼可以在不同角度觀看到所設定之 影像,產生縮放、流動、景深及立體等視覺效果。 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希望將產品攝影中的拍攝技巧與點矩陣全像片表現立體作 有效的整合,藉由拍攝式影像技術來建構點矩陣全像片之圖樣原稿,並透過實際輸出 後,針對全像片及攝影時之環境參數作較深入的探討,進而提供產品攝影一個創新的學 習工具,並發展教具及教案,融入課程當中。透過壓印、燙金、射出成型等複製技術, 所設計之全像產品除了本身即具有藝術表現及防偽功能外,透過與產品之整合,可以有 效提升其附加應用價值。
  • Item
    印刷文物典藏內容展示研究--展示主軸的發展
    (2008-07-31) 吳祖銘; 徐照夫
    文物典藏端賴史料研究的方向指引,史料研究必須有文物為佐證,兩相依存均具同等的重要性,本研究旨在透過科技文脈與展示觀點的探討,以建構「印刷文物典藏地圖」。本計畫係為開展第二階段的工作,為前期研究的延續,是以展示規畫的需求,結合既有館藏,發展展示議題與軸心,以推動印刷文物典藏展示的實踐。
  • Item
    點矩陣全像表現與拍攝式影像技術學習內容之整合
    (2008-01-31) 王希俊; 吳祖銘; 陳仙舟
    以產品攝影的角度來說,由於所拍攝相片為二維之影像,因此只能利用採光、景深 等拍攝技巧來表現物體的立體感。然而隨著數位點矩陣全像片(Dot matrix hologram) 技術之發明,透過控制光柵排列角度的不同,使得人眼可以在不同角度觀看到所設定之 影像,產生縮放、流動、景深及立體等視覺效果。 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希望將產品攝影中的拍攝技巧與點矩陣全像片表現立體作 有效的整合,藉由拍攝式影像技術來建構點矩陣全像片之圖樣原稿,並透過實際輸出 後,針對全像片及攝影時之環境參數作較深入的探討,進而提供產品攝影一個創新的學 習工具,並發展教具及教案,融入課程當中。透過壓印、燙金、射出成型等複製技術, 所設計之全像產品除了本身即具有藝術表現及防偽功能外,透過與產品之整合,可以有 效提升其附加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