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傳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3

歷史沿革

民國42年2月

政府遷台後為實施國家建設亟需技術人力,仍將初高中職校改制為單位行業教育,在美國國際合作總署之資助下,由當時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設立工業教育學系,初設機工、木工、電工、圖文 (印刷) 工廠,聘請顧柏岩先生擔任系主任,自民國四十二年二月,開始招收第一屆新生,為培育印刷職業教育師資,不定額招收高職印刷科畢業學生,施以印刷師資專業教 育及工藝科「圖文工」師資之培育。

民國50年8月

工教系分別招收工職組及工藝組兩個班,工職組招收高工畢業生,專為培育工業職業學校師資,內有一組獨立招收印刷科畢業生一至三名,施以印刷學程專業教育,並為高中工藝科目培育圖文傳播科目之專業能力。

民國67年8月

工教系教學內容整合為:

機械職業教育組

電機、電子職業教育組

傳播設計教育組

其中圖文傳播定額招收學生五名,至民國八十四年增招至十五名。

民國84年

在許瀛鑑教授規劃,提出圖文傳播組獨立設系之申請,經教育部批准成立「圖文傳播教育學系」,隸屬教育學院,籌備於八十五年八月招生授業。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份,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4年10月

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5年8月

提供

四技二專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屬印刷出版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大學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為影像傳播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民國87年9月

教育部核定師大成立科技學院,本系由教育學院改隸科技學院;並再更名為圖文傳播學系,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至六年,至少應修完128學分。專業必修含 蓋印刷出版、影視傳播、電子傳播等領域。公費生尚須多修習26教育學分,畢業及獲得本科准教師資格 ,並在相關學校試教一年後取得教師資格。

民國88年7月

教育部核准籌備研究所碩士課程,並定於八十九年三月分印刷出版科技組與影像傳播科技組兩組招生,九月正式上課。研究所修業年限二至四年,應修完32學分,並選各組專業學程的必修課程才能撰寫學位論文,畢業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89年

千禧年為本系第一屆畢業生完成大學部學業,並為研究所首屆新生入學之雙喜年。

民國89年7月

教育部核准研究所碩士班招收「印刷出版科技」與「影像傳播科技」兩組學生。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94年

教育部核准開設「圖文傳播在職進修專班」。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現在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 10 人, 計教授 6 人;副教授 1 人;助理教授 2 人;講師 1 人。

學士班學生共計約 180 人。

碩士班學生約 176 人 (含碩士在職專班 103 人)。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科技文物數位典藏導入社區之推廣與學習
    (2010-07-31) 王燕超; 余鑑; 施能木; 廖遠光; 謝忠武; 范成偉; 曾介宏
    數位典藏計畫實施至今,已經累積了可觀的典藏資源與成果,如何有系統的在社 會、教育與產業各層面,有效的運用這些成果,已成為當今重要的課題。 本計畫即是從科技觀點,來詮釋、解析與應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所建置之成 果,並將之導入既有之社會網絡與社區組織,並藉由推廣、教學與Web 2.0 的近用、紀 錄、分享、資源整合、評估與研究創新等策略,進行數位典藏的推廣與深耕發展。 從科技觀點來詮釋應用數位典藏,具有擴展數典創新應用的獨特意義。本計畫擬從 科技史、科學技術、科技社會、科技產業、科技生活與創新的觀點,來詮釋應用數位典 藏,從數位典藏之科技視野來鑑古知今,並從現今生活科技來融合與創新應用。 Web 2.0 的導入與應用,是本計畫實施的重要措施。本計畫擬以Web 2.0 融入之策 略,進行相關的推廣與教學活動,以共筆、合作創作、Blog 與RSS 等方式進行互動、 分享與訊息交流,並將之融入計畫之活動中,更藉由社會網絡服務的方式達成資源整合 與智慧共享,藉此進行推廣與外部資源連結,促進計畫的創新與彰顯數位典藏的績效與 成果。
  • Item
    從應用實例中談科技教育與教育科技之夥伴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 2004-01-01) 王燕超
  • Item
    善用教育科技來革新科技教育的教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 2004-01-01) 王燕超
  • Item
    虛擬製作系統之技術發展與影視節目現況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視聽教育館, 2005-12-01) 王燕超
    虛擬製作系統是一項新興的電視節目開發科技,自1990年起虛擬製作系統逐漸朝向商業化發展以來,這項具有即時處理與整合資訊呈現與傳送功能的技術,一直是電視節目製作者所引頸企盼的,理論上它應該是獨領風騷且備受青睞;然而事實並不盡然,這項嶄新的藝術與技術的創新,卻因為專業度與複雜度的增加,使其在發展和推廣上受到阻礙,僅能以一個緩步成長的趨勢在產業界發展。本文旨在介紹虛擬製作系統技術內含與發展特性,並對國內外以虛擬製作系統進行相關節目製作應用的現況進行比較分析,以供做為未來發展應用之參考。
  • Item
    媒體設計之技術創造力量表之建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視聽教育館, 2004-12-01) 余鑑; 楊錦心; 上官百祥; 王燕超; 葉宗青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瞭解媒體設計領域的主要創新歷程、產品創新與所需的創新技術能力,與瞭解媒體設計專業領域的技術創新指標,並據以分析出媒體設計領域之技術創造力量表之內涵構念。 為達成前述目的,除透過文獻探討以建立研究之基礎,及構思訪談之題目外,主要採行訪談的方法,以收集當前數位化媒體產業的優秀工作者對於媒體產業所需之技術創造力,提供其看法。經訪談整理記錄後,於媒體設計與創造歷程方面、個人創造力、創造產品、與環境/場域(組織)獲得不同之能力項目。 研究建議為以研究發現為基礎,進一步邀請認知心理學者、研究創造力之學者、技學專家、與傳播和媒體學者,以焦點團體方式,探討研究發現所得的廣泛能力,之後依據所得,設計相關問卷,再進行較大規模之量化研究,以取得較具代表性之資料,進行量表之建構。其次,媒體設計是一個注重團隊開發的專業工作,因此在建構技術創造力量表時,可將個人與團隊的技術創造力分開來研究,所得之結果更具學術與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