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傳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3

歷史沿革

民國42年2月

政府遷台後為實施國家建設亟需技術人力,仍將初高中職校改制為單位行業教育,在美國國際合作總署之資助下,由當時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設立工業教育學系,初設機工、木工、電工、圖文 (印刷) 工廠,聘請顧柏岩先生擔任系主任,自民國四十二年二月,開始招收第一屆新生,為培育印刷職業教育師資,不定額招收高職印刷科畢業學生,施以印刷師資專業教 育及工藝科「圖文工」師資之培育。

民國50年8月

工教系分別招收工職組及工藝組兩個班,工職組招收高工畢業生,專為培育工業職業學校師資,內有一組獨立招收印刷科畢業生一至三名,施以印刷學程專業教育,並為高中工藝科目培育圖文傳播科目之專業能力。

民國67年8月

工教系教學內容整合為:

機械職業教育組

電機、電子職業教育組

傳播設計教育組

其中圖文傳播定額招收學生五名,至民國八十四年增招至十五名。

民國84年

在許瀛鑑教授規劃,提出圖文傳播組獨立設系之申請,經教育部批准成立「圖文傳播教育學系」,隸屬教育學院,籌備於八十五年八月招生授業。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份,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4年10月

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5年8月

提供

四技二專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屬印刷出版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大學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為影像傳播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民國87年9月

教育部核定師大成立科技學院,本系由教育學院改隸科技學院;並再更名為圖文傳播學系,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至六年,至少應修完128學分。專業必修含 蓋印刷出版、影視傳播、電子傳播等領域。公費生尚須多修習26教育學分,畢業及獲得本科准教師資格 ,並在相關學校試教一年後取得教師資格。

民國88年7月

教育部核准籌備研究所碩士課程,並定於八十九年三月分印刷出版科技組與影像傳播科技組兩組招生,九月正式上課。研究所修業年限二至四年,應修完32學分,並選各組專業學程的必修課程才能撰寫學位論文,畢業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89年

千禧年為本系第一屆畢業生完成大學部學業,並為研究所首屆新生入學之雙喜年。

民國89年7月

教育部核准研究所碩士班招收「印刷出版科技」與「影像傳播科技」兩組學生。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94年

教育部核准開設「圖文傳播在職進修專班」。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現在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 10 人, 計教授 6 人;副教授 1 人;助理教授 2 人;講師 1 人。

學士班學生共計約 180 人。

碩士班學生約 176 人 (含碩士在職專班 103 人)。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個人差異對擴增實境應用於英語單字學習之影響
    (2015) 司徒彤恩; Sytwu, Tong-Ann
    英語單字學習在第二外語學習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傳統學校教學下建構的知識與資訊是去情境化、間接及抽象的,並且侷限在教室的情境之中。為了解決傳統教室情境內的問題,教學方式逐漸從行為主義轉變為情境式的教學法。隨著科技的發展,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 AR) 因為擁有在真實世界中提供額外、情境式的資訊來輔助學習的作用與特色,成為實現情境學習的方式之一。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學習者的個人差異──不同的學習風格(場依賴∕獨立)與不同英文程度(高∕低)的學習者,在使用英語單字的行動擴增實境學習系統後,在學習成效及學習動機上是否有差異。本研究採用實驗法及訪談法。研究結果顯示:場依賴學習者使用行動擴增實際學習單字時有顯著的效益;學生本身英文程度高低在使用此方法學習時,並不顯著影響成效;另外學習風格以及英文高低程度之不同皆不影響學習動機。根據研究結果,學生之個人差異應被考量,並輔以情境式的教學來有效提昇學習成效與動機。
  • Item
    數位機會於行動式擴增實境學習成效之探討
    (2015) 趙芷萱; Chao, Chih-Hsuan
    本研究假設行動式擴增實境學習可以減低數位機會程度對於數位學習的影響。首先透過數位機會指標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生數位機會程度的現況,並藉由行動式擴增實境學習之活動,探討學生在進行行動式擴增實境學習活動時,數位機會程度差異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情形。研究以與日常生活緊密關切的碳足跡為主題進行教學活動。研究對象募集新北市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生計四十四人,在進行過行動擴增實境學習活動後,再實施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在此種行動式擴增實境學習的方式之下,不同數位機會的學生在學習成就、學習經驗上是否有所差異以及差異為何。研究結果發現在數位機會程度表現上,六年級的數位機會程度高於五年級生,顯見確實有數位機會程度上的差異。而所有受試學生在運用行動式擴增實境進行學習活動後,皆有效地提升了碳足跡單元的學習成就。並且,不同整體數位機會程度之學生,在學習成就方面並不存在顯著差異,顯示不同數位機會程度的學生在透過行動式擴增實境進行碳足跡學習活動,皆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成就。而在學習經驗上高數位機會程度的學生表現優於低數位機會程度的學生,顯示在學習經驗上仍會因為學生的數位程度而造成影響。整體結論可提供教育工作者未來在考量學生數位落差以及運用行動式擴增實境進行教學時之參考。
  • Item
    Design of halftone-based AR markers under infrared detection.
    (2008-12-14) H.C. Wang, W.H. Liu, C.L. Chang, Y.H. Chen
    As the technology of augmented reality (AR) is getting matured, the application of AR to various fields, especially in a creative manner, become an attractive research topic.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ropose a method for a halftone-based hidden marker for AR tracking system under infrared (IR)detection. Our design method is based on the ordered dither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arbon black under IR. It provides AR system a novel solution for the marker design, which can make the human-computer interface become much more natur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 marker is invisible by human eyes, but appears under IR. It has many potential value-added applications for future AR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