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9

本校社會教育學系創立於民國44年,因應社會發展需要而設「圖書館組」、

「新聞組」及「社會事業組」等三組。為使教育內涵符合社會變遷趨勢之需求,於民國61年將「社會事業組」更名為「社會工作組」,於民國86年分組招生。隨著時代變遷及因應專精化需求,原隸屬於社教系的「新聞組」與「圖書館組」,陸續獨立成立研究所。繼兩所之後,考量專業發展必要性,於民國94年本所與社會教育學系分離,成立獨立研究所(碩士班)。

為因應二十一世紀高齡化、少子化、多元家庭發展趨勢,及全球化形成跨國人口流動與資訊科技工業發展,對生活經驗與價值觀的衝擊,導致許多社會議題如:兒童保護、婚姻暴力、移民與移工、酒藥癮、新貧階級、失業、長期照護、及災難不斷衍生。加上我國政治民主化及公民社會建構,使得社會大眾對人權與社會福利權高度關注,更隨著各項社會福利法案立法通過與福利服務方案推動,導致對社會工作專業人力需求激增。為因應台灣社會變遷與社會福利之需求,培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目標,並與國際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接軌,本所於民國94年8月1日正式成立。

成立之初,仍隸屬於「教育學院」。由於本所教育目標並非以師資培育為主,且專業屬性與教育學院不同;隨著校務發展規劃,於民國98年改隸屬於新成立之「社會科學學院」(簡稱「社科院」)。由於「社科院」僅三所,規模小不利競爭。為強化校際競爭力,經校務會議通過,本院於民國103年與「國際與僑教學院」整併,更名為「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本所成立僅十三年。自成立以來,規劃之教育目標與發展進程,經多次微幅調整,但未有大變動。近程發展目標,主要是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建構完整之教育訓練課程,並結合多元實務工作領域,強化社會工作專業知能之訓練,培育「家庭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目標。中長程發展目標,強調透過跨國學習與學術交流,培育學生具備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素養與能力,向下扎根,尋求發展社會工作學系的可能。

本所中長期發展目標有四:

一、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

二、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提升專業社會工作素養。

三、加強學術與實務的交流與互動,充實專業社會工作研發。

四、強化國際學術與研究機構的交流,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9
  • Item
    大陸及外籍配偶生活處遇及權益之研究
    (2008/11-2009/09) 游美貴
    關鍵字:弱勢外籍和大陸配偶、生活狀況、服務處遇、權益需求 近年政府對於這些新移民權益的重視,內政部曾於92年及97年辦理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需求調查,藉以瞭解其在台一般性的生活需求。然而,對於大陸及外籍配偶若身處於弱勢家庭(身心障礙、低收入戶、家庭暴力及單親),其生活處遇與權益勢必有別於其他家庭,這個部分更應該予以重視和瞭解。為此本研究目的如下:瞭解弱勢大陸及外籍配偶家庭概況及其相關背景資料;瞭解弱勢大陸及外籍配偶在臺之生活狀況、服務處遇及權益需求;探討弱勢大陸及外籍配偶之人口背景資料與其生活狀況、服務處遇及權益需求之間的差異;深入瞭解處於弱勢家庭(身心障礙、低收入戶、家庭暴力及單親)之大陸及外籍配偶所遭遇之生活困境及所需服務處遇和權益需求;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供相關移民輔導在政策面與實務面之建議供政府參考。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採量化與質化研究並行的研究方法。資料收集方式包括採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及焦點團體。 本研究主要研究結果如后,在弱勢大陸及外籍配偶生活狀況,有弱勢大陸及外籍配偶為家中經濟主要來源;經濟為生活主要困擾;婆媳溝通為家人關係重要之處。在服務使用部份,參加過的輔導措施以生活適應輔導為最多;照顧輔導措施訊息,來自於母國朋友告知最多。對於服務處遇需求,整體上期待政府辦理的各項服務需求的前三項,辦理課程為語言訓練/識字教育、職業訓練、親職教育/育嬰常識;以醫療衛生服務方面為醫療補助最多;生活方面服務為提供經濟扶助措施最多。依據弱勢類型在各項的服務需求上,身心障礙、低收入戶與單親家庭,服務需求主要仍為經濟上的協助;曾遭受家庭暴力受訪者認為最需要的服務為社工的協助。在弱勢大陸及外籍配偶權益需求部份,大陸籍配偶與外籍配偶的看法一致;特別在平等權利、自由權及免於受歧視的部分比例非常的高。 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究提出中期建議,以作為政府及相關單位之參考。相關建議如下: 一、 立即可行之建議 1. 提高專業人員之文化能力。 2. 改善服務輸送。 3. 協助子女教養與托育。 4. 迅速連結相關福利的權益保障。 5. 排除因為身分證迷思所造成不便性。 6. 保障勞動權益。 7. 未來研究建議納入外配中心角色定位等相關議題。 二、中期建議 1. 提升大陸及外籍配偶的正面形象。 2. 提升本國籍配偶及其共住家人接受多元文化課程。 3. 防治家庭暴力加害人再犯。
  • Item
    婚姻暴力社區處遇與評估之研究
    (2006/08/01-2008/07/31) 游美貴
    本研究旨在發展以原住民兒童為中心的婚姻暴力防治之社區處遇方案,並經過實地實施 後進行評估及修正。本研究因循研究者以原住民兒童的觀點之研究發現,期待從既有原 住民兒童對於婚姻暴力的認知及福利需求為基礎,以部落化和族群化發展社區處遇方 案,並採行發展性的評估(developmental evaluation)方法,使本研究從認知、處遇 及評估,以原住民兒童為中心,確實達到婚姻暴力防治在原鄉的預防性處遇結果,更進 一步期待本研究在原住民鄉發展出從研究、實務應用至政策研擬及建議的社會工作模 式。 本研究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阿美族、布農族、泰雅族、太魯閣族、排灣族等 五族為主在東部與西部分別以原住民家庭暨婦女中心為基礎,召開部落的婚姻暴力社區 處遇研擬的網絡會議及焦點團體,再根據會議及焦點團體結果發展新社區處遇方案或方 法。第二階段,則與部落合作將為社區處遇方案付諸實地執行。第三階段,進入評估新 社區處遇方案或方法的階段。第四個階段,從相關的資料收集,修正方案或方法,並提 出未來政策的規劃與建議。
  • Item
    台灣地區受虐婦女庇護服務轉型之研究
    (2005/08/01-2006/07/31) 游美貴
    當受虐婦女離家或遠離暴力環境時,找到一個安全的住處是最立即的需要。庇護所被 視為重要是因為它提供受虐婦女短期住所、個人支持和與其他機構的聯繫與幫助。本 研究從婦女庇護服務需求與提供現況的瞭解,探討台灣地區婦女庇護機構的經營管 理、服務輸送及困境,進而歸納出庇護服務模式轉型及克服可能面對的障礙。 本研究預計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採用深度訪談的方式,第二階段為焦點團體的 方式。第一階段從服務的接受者中,瞭解庇護服務的需求及對服務轉型的期待;再者, 以庇護所經營管理者及和庇護服務社會政策擬定者的角度,探討服務模式轉變以符合 需求的空間。第二階段的資料收集,藉由焦點團體的對談,深度瞭解服務模式轉型的 內涵、可能遭遇的障礙及尋求克服的方法,以歸納整理出可能的服務發展模式。
  • Item
    從原住民兒童的視角看婚姻暴力
    (2004/08/01-2005/07/31) 游美貴
    本研究旨在從原住民兒童的視角出發,探討此類兒童對婚姻暴力的認知及婚姻暴力對其 之意義。此外,針對目睹婚姻暴力的原住民兒童,本研究期待能深入瞭解其經驗及其因 應暴力的策略。再者,從目睹兒童的角度瞭解其如何取得相關的幫助和他們認為較符合 其需求的幫助為何?藉由此研究的發現,期待能提供相關的政策及實務工作的建議。 本研究擬採用量化與質化的研究方法並行,將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八至 十二歲的原住民國小學童為主,從三十個山地鄉的國小分層隨機抽樣,進行有關他們對 婚姻暴力的瞭解與認知的問卷調查。第二階段再以原住民家庭暨婦女服務中心及庇護機 構等所提供之目睹婚姻暴力兒童個案約二十位,進行深入訪談。以瞭解其目睹暴力的經 驗、因應暴力的策略、接受協助的歷程,及其需求。
  • Item
    113婦幼保護專線運作成效評估研究
    (2006/03-2006/12) 游美貴; 鄭麗珍; 畢國蓮; 蘇芳儀
    113婦幼保護專線(以下簡稱113),主要提供全省民眾24小時保護的通報管道,近年來因為家庭暴力議題逐漸受到重視,中央與地方政府無不大力宣導113通報專線,有關113通報及相關資料的統計,也逐年不斷的建制且通報量亦不斷攀升。然究竟113的服務效能及品質,是否能回應及因應此一攀升的需求量呢?再者,各縣市目前在專線服務的模式不一,也可能影響113的運作與服務發展。故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三:1.蒐集國內外有關專線運作模式的文獻及實證研究,並針對各國在被害人服務熱線及我國現行113之運作模式及服務內涵進行比較分析,以建議113之定位及服務內涵。2.分析113相關文件及錄音資料,以了解線上服務品質,進而發展線上服務成效評估方法及架構。3.針對各縣市政府現行113各種運作模式之人力、經費、成效等優缺點進行分析,以提出未來113運作模式之政策建議。 本研究以分析各縣市政府現行113運作模式之優缺點及發展113專線服務成效評估模式為目的,擬藉由蒐集到各縣市公私部門113專線運作方式資料,將其分類成為各項運作模式,並採質化與量化研究並行的研究方法。資料收集方式將採問卷調查、焦點團體及現有文件與錄音資料之內容分析等等。 關鍵字:113婦幼保護專線、家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