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研究所(105學年度起與東亞學系整併)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6

1.沿革與特色

本所前身為創立於1968年之『三民主義研究所』,後於2003年更名為『政治學研究所』,歸屬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為順應全球化趨勢,本所在「國家發展與比較政治」與「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兩大架構下,以國家發展、比較政治、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為主軸,以東亞區域研究為方向,進行相關的研究與教學,期以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2.任務與願景

1. 提昇教學品質,鼓勵研究風氣,以促進政治學及東亞區域研究學術之發展。

2. 進行課程之修訂,使本所教育之組織體系更趨嚴整。

3. 推動中型的整合研究計畫,奠定政治學研究的堅厚基礎, 並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主題。

3. 師資與課程

目前本所有7位專任教師,教師專長包括:海外華僑與華人研究、國家發展理論、全球化與憲政主義、民主化理論、西洋政治思想、政黨與選舉、政治行為、國際公法、國際組織、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發展、兩岸關係、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

課程目標在於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碩班畢業學分為32學分,博班為26學分。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多元文化主義下的族群關係-以美、加、新三國為分析對象
    (2006) 周維萱; Wei-shuan Chou
    近幾年,多元文化主義興起,不斷強調「多元寬容及尊重」,這讓筆者思考,多元文化主義的真正意涵為何?是否多元文化主義僅在強調「差異」的重要性,還是包含「某種程度的一致性,讓多族群國家維持穩定及團結」?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移民國,多樣豐富的人種,都將自己視為「美國人」,是何種因素讓他們「合眾為一」?同屬英屬殖民地的加拿大,卻與美國發展出截然不同的國家特質:「多元寬容」,沒有「合眾為一」的加拿大如何在多元社會下維持國家穩定及團結?新加坡政府又是如何面對國內高度複雜的族群團體,建構一個「小國寡民」的奇蹟? 透過問題意識,本研究試圖透過理論及實證:以多元文化主義的族群觀點及歸納實證國族群問題處理方式兩者進行多元文化主義下的族群關係模式之建立。本研究問題為「現代多族群國家如何架構其族群關係,多元文化主義是否能在國家團結及多族群間尋求穩定發展的過程中,提供具體原則與策略?」 透過本研究之問題及假設,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美、加、新三國以不同方式處理族群關係,但皆是以「維持國家團結及穩固」為最終目的。 二、文化差異是事實,會隨著「同化」、「整合」而減低,隨著「孤立」、「衝突」而增高。 三、文化差異會透過國家意識介入而更複雜,主因在於國家使用不同方式(全面否定、強制性鎮壓、文化承認、政治承認及給予獨立的權利等)處理族群衝突,而產生不同的結果。 四、文化差異產生衝突的主因是歧視對待,國家優勢團體的態度是多元文化主義是否成功的關鍵。 五、多元文化主義的真正意涵:建構一個多元的公民社會。 (一)「公民身份」緩合「國家」及「族群」並提供多元文化實踐的界線。 (二)公民國家以對文化本質的尊重進行「公平」的整合。 六、現代多族群國家應該以「想像的公民共同體」概念架構族群關係。 (一)國家認同是一種「公民式民族主義」:「自願性加入的伙伴關係」;民族認同是血統共同體自由的選擇,兩者並不衝突。 (二)國家及族群有相對責任。 (三)以全體公民概念擴大「我們」,而非以血統區別「我們」與「他們」。 七、各國處理族群關係的方式:美國使用「合眾為一」、加拿大使用「多元寬容」、新加坡使用「國家利益」。 八、各國處理族群問題的優缺點 (一)美國: 優點--單一性指標強烈。使差異透過普遍社會文化互動逐漸縮小,有助於穩定國家團結。 缺點—文化差異被公民資格一致化,然族群界線仍然存在而產生衝突。由於單一性太強烈,其多元特質僅是「美國白人文化」華麗的包裝而已。 (二)加拿大: 優點—公民協商權力的分配,非暴力解決多元問題。透過提升差異的瞭解,幫助國家化解衝突,穩定凝結。 缺點—多元成為「國家統一」最大的挑戰,讓其面臨分離危機。 (三)新加坡: 優點—計畫性安排多元及社會凝結。政府無私,以國家利益為考量。使新加坡透過規劃,完成國家認同建構,幾乎沒有族群衝突。 缺點—對多元文化尊重流於形式。太過強調「生存及成功」,使團體互動以經濟利益為主,無法深入瞭解文化價值。
  • Item
    世界咖啡館融入公民教育-大學通識課程之成效探究
    (2010/8-2011/7) 周維萱; 黃城; 黃桂芝; 林安邦
    本研究旨在探討世界咖啡館學習方案融入公民教育-大學通識課程之成效。本研究 將比較該學習方案介入前後對於大學生公民參與態度之差異。研究者將使用世界咖啡館 公共議題討論模式當成教學策略及介入工具,將其融入大學通識課程中,藉以了解大學 生公民參與態度之改變。 本研究採量性輔質性進行研究。設計18 周世界咖啡館融入本人開設之通識課程 中,共進行8 次世界咖啡館運作,每次240 分鐘。開設兩班通識課程,一班(50 位)為 實驗組,使用世界咖啡館討論模式進行課程,一班(50 位)為對照組使用一般普遍的教 學模式(不使用咖啡館討論)。本研究將進行18 周持續性實驗教學。過程及結果隨時使 用電腦紀錄。 本研究之研究資料來源:量性資料來自於公民參與態度問卷,質性資料來自於學生 訪談、焦點團體、每周的學習反思日誌及教師的觀察日誌。透過此研究模式及資料分析 藉以達成本研究之目的:透過世界咖啡館融入公民教育之通識課程來提升大學生公共參 與態度之成效。
  • Item
    二十世紀後期民族主義運動三種類型分析:以德國、魁北克及東帝汶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2004-02-01) 黃城; 周維萱
  • Item
    紐西蘭多元教育發展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硏究所, 2001-12-??) 周維萱
  • Item
    從漢人、原住民族之族群關係析論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成因與未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硏究所, 2004-02-??) 周維萱
  • Item
    二十世紀後期民族主義運動三種類型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硏究所, 2004-02-??) 黃城; 周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