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7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

政府為了推行國民教育,提升國內民眾的知識與生活水準,有感於中學師資培育的重要,而設立了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本系前身即為省立師範學院二年制音樂專修科,創立後僅招收一屆學生。本系成立之初科務及系務由蕭而化教授籌畫經營,漸具規模。

民國三十七年

本科設備擴充後,添設了五年制之音樂科系。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

由戴粹倫教授繼任,摹撫前規,精心擘劃,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加,本系亦隨著學校之擴展,日漸進步。

民國四十四年六月

本校升格為省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隸屬文學院。

民國五十六年六月

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六十一年

張錦鴻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增添教學設備,加強師資陣容,擴充教室,提高學生水準,全系同仁,共同努力,使系務蒸蒸日上。

民國六十四年秋

張錦鴻教授辭去主任兼職後,由張大勝先生繼掌系務。接任以來,在課務、設備、師資及學習風氣各方面戮力革新。

民國六十九年

鑑於國內音樂教育偏重於音樂教師的培養與演出表演的人才,卻忽視了音樂學以及深刻音樂藝術的研究,為培養高級音樂學術及藝術人材的需要,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音樂研究所。設有音樂學、作曲、指揮三組。分別由許常惠、劉德義和張大勝教授負責各組的教學、招生與研究事務。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

張主任任期屆滿,由曾道雄教授接任,積極充實,期使音樂系精益求精,更趨理想。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本校成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及音樂研究所改隸屬於藝術學院。而本所因應音樂教育發展之需要,又增設音樂教育一組,由當時之所長曾道雄教授與陳茂萱教授共同負責。

民國七十四年

陳茂萱教授任系主任,配合政府教育措施,促進音樂學術發展,成立音樂教育學會。

民國八十年

許常惠教授續接系主任,領導系務繼續過去之努力。而研究所作曲組改由陳茂萱教授負責,音樂教育組改由范儉民教授負責。

民國八十一年

有鑑於表演藝術之重要,而國內仍無演奏演唱組別的開設,因此研究所增設演奏演唱組,招收各種樂器專長的學生,造就了許多技藝精湛、藝術性深厚的演奏家。

民國八十四年

陳郁秀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後,更將音樂學系之觸角延伸至更廣大之社會層面,參與師大藝術節、鼓勵師生舉辦音樂發表會、教授聯合音樂會,將音樂學系之學校教育角色,賦予更積極之社會教育特色。

民國八十六年

陳郁秀教授榮升藝術學院院長,由本系李靜美教授接任,旋即戮力於規劃未來本系學術發展及教學興革之方向,使師資培育與創作演奏人才訓練得以兼顧,並在帶領本系邁向21世紀之際,得以屹立於國內外音樂教學顛峰。

民國八十九年

由錢善華教授任系主任,樸實親切的作風使全系師生更加和樂融融。同時積極參與博士班民族音樂研究所的申請籌設。對台灣傳統與民族音樂的保存研究與發展,以及國內音樂學術水準的提升,大專院校音樂教育師資的培育等各方面都作出重要貢獻。

民國九十年

國內第一所音樂博士班暨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更加奠定本系之學術地位。為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菲律賓大學民族音樂系教授Jose Maceda,陳必先教授,客席指揮Raimund See來台指導本系學生,並辦理有鋼琴音樂三百年研討會,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戴粹倫小提琴比賽,張彩湘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等活動,並承辦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本系交響樂團至高雄台南等地演出,舉行[21世紀浪漫的英雄]年度音樂會,透過這些活動不但提供密切互動,更促進本系師生更加精進。

民國九十三年

由柯芳隆教授任系主任,在持續不斷安排國內外傑出音樂家蒞系交流外,本著作曲家的理念,更致力於新音樂的推廣。於十一月音樂系近全體師生台灣首演浦朗克的歌劇「斷頭臺上的修女」,十二月由音樂系管弦樂團巡迴演出新音樂之作品,積極鼓勵系內演講活動,協助民族音樂研究所之數位典藏工作,同時參與表演藝術研究所之申請籌設。半世紀以來,本系所不僅培養了台灣最多的音樂教師,同時也造就不少音樂藝術與學術專業人才,畢業生足跡遍及海內外。

民國九十七年

由林明慧教授接任系主任,為給予師生一個更優良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將大規模更新琴房、研究室、樂器及教學器材等設備。此外,更將極力促進系所與國際學術單位之合作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期盼透過這些活動,促使本系師生不斷精進,維持具國際競爭力之展演與研究成果。

民國一零一年

由楊艾琳教授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四年

楊艾琳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陳沁紅教授接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七年

陳沁紅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楊瑞瑟教授接任系主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王正芸兒童音樂劇作品《小紅襪與笑臉狼》之指揮詮釋與導演研究
    (2018) 柯逸凡; Ko, I-Fan
    本研究旨在探討王正芸兒童音樂劇作品《小紅襪與笑臉狼》的樂曲指揮詮釋與導演劇場實務,藉由資料蒐集、訪談、文獻探討、實作教學等方式,進行其分析研究。創作者生平採傳記研究法,透過深度訪談、資料蒐集與分析,紀錄生平、分析成長背景、建構音樂創作發展歷程,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音樂劇作家王正芸生平與教育理念: 出生澎湖離島教育世家,奉獻離島音樂教育35年,教學之餘勤修表演、作曲、指揮及音樂劇導演,儲備創作多元能量。教學秉持誠懇負責態度,以創新理念推動新藝術觀,為澎湖培育出許多優秀本土音樂人材。 二、音樂劇作家王正芸音樂創作歷程與成就: 音樂創作多次獲得文建會「創作獎項」、國藝會「創作專案」肯定;藝術教育工作表現卓越,榮獲2007年台南大學「傑出校友獎」、2012年教育部全國「師鐸獎」表揚。 三、兒童音樂劇《小紅襪與笑臉狼》創作背景: 為學生而創作,長期觀察深入了解學生特質,熟悉每位小朋友音色、音域,角色性格與擔綱學生特質相互輝映,廣受校園歡迎的兒童音樂劇《小紅襪與笑臉狼》於是產生。 四、兒童音樂劇《小紅襪與笑臉狼》之創作特色: 全劇使用演唱歌曲11首,演奏音樂14段,舞蹈音樂2段、背景音樂2段,口白或動作配樂音效12組。原作版本,以教師擔任鋼琴演奏,掌控演唱與戲劇演出節奏,兼具有演出指揮者之任務;另以打擊樂器伴奏為輔,合奏運用更增樂曲效果。主題歌曲表現兼具詞、曲意境之重要主題意涵,凝聚音樂主題焦點。 五、兒童音樂劇《小紅襪與笑臉狼》之指揮詮釋: 依《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改編之管弦樂版本樂譜,以第一幕《大野狼的獨白》、第二幕《孔雀的憤怒》、第三幕《笑臉狼找食物》、第四幕《宇宙的生命》及第五幕《小紅帽與大野狼》分述之。 六、兒童音樂劇《小紅襪與笑臉狼》之導演實務: 音樂劇結合音樂、表演、戲劇、視覺藝術等多種元素,籌劃與製作過程相對繁複;略分為以下五個部份:(一)訂定工作期程與職務分工(二)服裝道具佈景規劃(三)舞台幕後工作規畫(四)培訓排練方法(五)演出舞台配置。 最後,本研究亦針對教學實務、學校行政單位、教育單位和未來研究四方面提出建議,以教育工作者做為相關教學與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