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7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

政府為了推行國民教育,提升國內民眾的知識與生活水準,有感於中學師資培育的重要,而設立了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本系前身即為省立師範學院二年制音樂專修科,創立後僅招收一屆學生。本系成立之初科務及系務由蕭而化教授籌畫經營,漸具規模。

民國三十七年

本科設備擴充後,添設了五年制之音樂科系。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

由戴粹倫教授繼任,摹撫前規,精心擘劃,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加,本系亦隨著學校之擴展,日漸進步。

民國四十四年六月

本校升格為省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隸屬文學院。

民國五十六年六月

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六十一年

張錦鴻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增添教學設備,加強師資陣容,擴充教室,提高學生水準,全系同仁,共同努力,使系務蒸蒸日上。

民國六十四年秋

張錦鴻教授辭去主任兼職後,由張大勝先生繼掌系務。接任以來,在課務、設備、師資及學習風氣各方面戮力革新。

民國六十九年

鑑於國內音樂教育偏重於音樂教師的培養與演出表演的人才,卻忽視了音樂學以及深刻音樂藝術的研究,為培養高級音樂學術及藝術人材的需要,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音樂研究所。設有音樂學、作曲、指揮三組。分別由許常惠、劉德義和張大勝教授負責各組的教學、招生與研究事務。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

張主任任期屆滿,由曾道雄教授接任,積極充實,期使音樂系精益求精,更趨理想。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本校成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及音樂研究所改隸屬於藝術學院。而本所因應音樂教育發展之需要,又增設音樂教育一組,由當時之所長曾道雄教授與陳茂萱教授共同負責。

民國七十四年

陳茂萱教授任系主任,配合政府教育措施,促進音樂學術發展,成立音樂教育學會。

民國八十年

許常惠教授續接系主任,領導系務繼續過去之努力。而研究所作曲組改由陳茂萱教授負責,音樂教育組改由范儉民教授負責。

民國八十一年

有鑑於表演藝術之重要,而國內仍無演奏演唱組別的開設,因此研究所增設演奏演唱組,招收各種樂器專長的學生,造就了許多技藝精湛、藝術性深厚的演奏家。

民國八十四年

陳郁秀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後,更將音樂學系之觸角延伸至更廣大之社會層面,參與師大藝術節、鼓勵師生舉辦音樂發表會、教授聯合音樂會,將音樂學系之學校教育角色,賦予更積極之社會教育特色。

民國八十六年

陳郁秀教授榮升藝術學院院長,由本系李靜美教授接任,旋即戮力於規劃未來本系學術發展及教學興革之方向,使師資培育與創作演奏人才訓練得以兼顧,並在帶領本系邁向21世紀之際,得以屹立於國內外音樂教學顛峰。

民國八十九年

由錢善華教授任系主任,樸實親切的作風使全系師生更加和樂融融。同時積極參與博士班民族音樂研究所的申請籌設。對台灣傳統與民族音樂的保存研究與發展,以及國內音樂學術水準的提升,大專院校音樂教育師資的培育等各方面都作出重要貢獻。

民國九十年

國內第一所音樂博士班暨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更加奠定本系之學術地位。為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菲律賓大學民族音樂系教授Jose Maceda,陳必先教授,客席指揮Raimund See來台指導本系學生,並辦理有鋼琴音樂三百年研討會,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戴粹倫小提琴比賽,張彩湘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等活動,並承辦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本系交響樂團至高雄台南等地演出,舉行[21世紀浪漫的英雄]年度音樂會,透過這些活動不但提供密切互動,更促進本系師生更加精進。

民國九十三年

由柯芳隆教授任系主任,在持續不斷安排國內外傑出音樂家蒞系交流外,本著作曲家的理念,更致力於新音樂的推廣。於十一月音樂系近全體師生台灣首演浦朗克的歌劇「斷頭臺上的修女」,十二月由音樂系管弦樂團巡迴演出新音樂之作品,積極鼓勵系內演講活動,協助民族音樂研究所之數位典藏工作,同時參與表演藝術研究所之申請籌設。半世紀以來,本系所不僅培養了台灣最多的音樂教師,同時也造就不少音樂藝術與學術專業人才,畢業生足跡遍及海內外。

民國九十七年

由林明慧教授接任系主任,為給予師生一個更優良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將大規模更新琴房、研究室、樂器及教學器材等設備。此外,更將極力促進系所與國際學術單位之合作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期盼透過這些活動,促使本系師生不斷精進,維持具國際競爭力之展演與研究成果。

民國一零一年

由楊艾琳教授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四年

楊艾琳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陳沁紅教授接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七年

陳沁紅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楊瑞瑟教授接任系主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羅威爾‧利伯曼 《給長笛與管弦樂團之協奏曲作品三十九》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2024) 丁艤樂; Ting, Yi-Le
    羅威爾‧利伯曼 (Lowell Liebermann, 1961) 是一位活躍於美國當代樂壇的作曲家,承襲了傳統音樂的精髓,同時融合了新的創作手法,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格,他的作品以高度技巧、強烈的旋律性而聞名,深受大眾的喜愛。本文以利伯曼《給長笛和管弦樂團協奏曲作品三十九》作為研究,包含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詳細說明論文的研究動機以及探討的範圍;第二章淺談探究作曲家的生平和音樂風格,提供讀者更全面的理解作曲家的背景,第三章聚焦於樂曲分析及詮釋,第四章為結論,整合全篇論文,提出樂曲分析及詮釋上的重點精華。
  • Item
    温世賢學位音樂會樂曲解說「千變萬化的長笛音樂」
    (2024) 温世賢; Wen, Shih-Hsien
    本篇書面報告共有六首樂曲分析,而這六首曲子分別從巴洛克時期跨越到二十世紀音樂。隨著書面報告的完成,筆者理解到音樂的風格不是瞬間改變,而是逐漸轉換的過程。在音樂風格的理解以及掌握上能夠更加的得心應手,感謝這段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師長、好友以及同學們的協助。也期盼讀者在閱讀本書面報告的同時,對各個時期的長笛音樂風格能夠更加的理解。
  • Item
    吳禎芸學位音樂會樂曲解說
    (2023) 吳禎芸; Wu, Jhen-Yun
    此次學位音樂會挑選的7首樂曲,分別為各個不同的時代、地區,舞曲風格在長笛曲目上運用的作品。筆者藉由探討各個作曲家的生平背景、作曲風格,加上對樂曲的分析,整理出作品的脈絡,期望在演奏詮釋中,能夠更加貼近作者想表達的音樂內涵。筆者藉由此音樂會,接觸各式不同風格的作品,期許能夠豐富自身音樂涵養、精進長笛演奏技巧,更體悟到作品的背景與詮釋演奏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重要關聯。
  • Item
    戈登.雅各《給長笛和弦樂團協奏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探討
    (2022) 朱麒頻; Chu, Chi-Pin
    戈登.雅各(Gordon Jacob, 1895-1984),是英國二十世紀的作曲家。他雖身處於不受調性規範、不受傳統框架限制的時代,然而雅各仍保留古典風格的創作手法,例如 : 他的音樂具有調性、作曲架構明確且富含優美的旋律。他將古典風格的音樂與新的音樂理念相互結合,擁有個人創作思維,創作出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本論文之目的為研究戈登‧雅各的《給長笛和弦樂團協奏曲》(Concerto for Flute and Strings),探討其生平以及創作風格,並進行樂曲分析以及提出詮釋建議。本文可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並提出文獻探討作為參考的依據;第二章為作曲家戈登‧雅各的生平及創作風格,了解時代背景與其創作理念;第三章為樂曲分析,並理解戈登‧雅各的創作手法;第四章則是針對《給長笛和弦樂團協奏曲》(Concerto for Flute and Strings),其中節奏、旋律、力度、表情符號、術語、鋼琴合作等來進行四個樂章的演奏詮釋;第五章為結論。
  • Item
    若利維《給長笛與鋼琴的奏鳴曲》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2020) 劉有騏; Liu, Yu-Chi
    若利維以其喜愛的部落儀式及魔法故事作為創作樂曲的靈感,並認為音樂是種超越語言、種族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其音樂創作思維上,與自然的本質及運行法則息息相關,亦試圖探索著音樂如何能夠以最直接的方式觸動人心。究竟在若利維音樂中,不論聽覺上或是譜面之視覺上,所呈現神秘且複雜之狀態所蘊含的核心,是否可嘗試藉由其喜愛之思想——萬物運行法則「陰陽」解構與詮釋?本文將藉上述之方法,以若利維《給長笛與鋼琴的奏鳴曲》為例進行探討。文章結構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將闡述筆者之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章為作曲家,將介紹若立為之生平與其創作思維並簡介其核心作曲概念;第三章為樂曲分析,筆者將探討各樂章曲式與分別之核心概念,闡述運用在陰陽概念上的關係;第四章為樂曲詮釋,筆者將先以吹奏方法及身體運用,帶入探討其與陰陽之連結,依序詳述之;第五章為結論,將以若利維核心思想為軸心串連各章結構,加上與筆者自身的關係最後再收攏於本章欲揭示的主要概念。
  • Item
    巴赫b小調組曲作品1067之研究
    (2006) 胡玉薇; Yu-Wei Hu
    雖然在世之時並未以作曲家身份受到世人的賞識,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作品對後世影響相當深遠,其作品不僅數量龐大,更包含除歌劇之外各種音樂型態;雖然多數作品為應雇主要求、音樂會或教學等需求所做,然而在其內涵上仍精益求精,拓展音樂作品中對器樂的技巧要求、音樂的形式、深度以及品質等更加寬廣的層面。 本研究主題b小調組曲作品1067(Suite in b minor, BMV1067),為巴赫目前留存僅有的四首管弦樂組曲之第二首,亦為其大量作品中僅有之十二首以長笛為主奏樂器的作品之一,為長笛演奏曲目中相當重要之一環。 b小調組曲採用之曲式型態為法國宮廷舞曲組曲,由於此一曲式巴赫多數器樂作品中皆加以採用,並占其長笛作品之絕大部分,足見此一曲式值得深入研究探討。 本研究中,將b小調組曲之相關背景與內涵,分為巴赫的創作與時代背景、曲式分析以及詮釋分析等層面,於各章節加以討論。 第一章為作曲家生平簡介,整體性探究巴赫生平學習以及創作的各個時期,並著重於器樂曲以及管弦樂組曲的創作,加以研究b小調組曲於巴赫作品中之重要性。 第二章為作品背景,就組曲以及法國宮廷舞曲發展的背景及傳播方式,討論其曲式之時代重要性,並進一步研究b小調組曲之創作背景。 第三章為曲式分析,針對其中序曲及各種舞曲的背景、舞步以及特色等內涵,以及其組合而成之器樂組曲,作更加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第四章則就演奏詮釋之層面,分為音樂表現詮釋、運舌以及裝飾音三大方面,加以討論巴洛克時代的風格與詮釋方式。
  • Item
    若利維《五首咒語》給長笛獨奏曲之曲式分析與演奏詮釋
    (2015) 陳盈璇; Chen, Ying-Hsuan
    若利維 (André Jolivet, 1905-1974)為法國二十世紀的作曲家。他認為音樂來自於生活的感受,必須是人性化的真摯情感。作品《五首咒語》創作於1936年,一共包含了五首標題,分別是〈迎接談判者並祈求和平的會談〉、〈祈求即將誕生一個男嬰〉、〈祈求農夫辛勤地耕種換來富饒的收穫〉、〈祈求人類宇宙世界的和平做溝通〉以及〈為領導者的葬禮祈求他靈魂的安息〉。曲中深刻的描繪人類對生活最單純的需求以及最原始的情感表現,以模仿北非原始部落的儀式為創作發想,將長笛聲音比擬為祈求者真誠的祈求聲。 本文一共有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了研究的動機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為作曲家之概述,筆者分別討論作曲家生平以及其作品之分期;第三章為《五首咒語》之創作思想與背景,探討若利維之創作思想中的宇宙哲學思想以及《五首咒語》之創作背景;第四章為《五首咒語》之分析與詮釋,筆者分別討論了《五首咒語》中每一標題所代表的意義、樂曲的創作手法、曲式分析以及演奏詮釋等;第五章為本文之結論。
  • Item
    尾高尚忠《長笛協奏曲作品30》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2016) 羅婉瑜; LO, WAN-YU
    尾高尚忠(Hisatada Otaka)為二十世紀三零至四零年代,日本古典音樂界之重要指揮家兼作曲家,是傳遞歐洲音樂文化回國的推手。日本重要的作曲大賽尾高賞,即是為了紀念尾高對日本樂壇之貢獻而設立;尾高留學維也納之背景,使其音樂根基穩健紥實,其創作手法以西洋作曲技法為底,融入濃厚日本元素與現代音響,看似難以捉摸卻暗藏脈絡,作品中不難感受出尾高對於樂思細膩獨到的處理手法,與對祖國的音樂文化懷抱強大熱情與盼望。 《長笛協奏曲作品30》於1948年以小協奏曲編制發表,歷經三年改編與擴充成為協奏曲版本;長笛獨奏部分由獨奏家吉田雅夫(Masao Yoshida)協助,將原曲旋律加入現代長笛演奏技巧後臻於完備;作品中大量五音音階、泛全音體系、印象樂派之和聲配置,使得音樂如風景幻化,高潮迭起。 本研究由三大方向入手,探究作曲家背景與創作之相關資料、運用和聲思維剖析樂曲架構、思考詮釋再比對名家之演奏,逐項深入理解此曲;本論文共有四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及方法,第二章為作曲者相關資料,包含生平與音樂風格、創作背景、尾高對樂壇之影響力,第三章為樂曲分析與詮釋、名家錄音之版本比較,最終為結語,為筆者對此研究之反思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