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面向: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之實作與研究
    (2005) 蘇意雯
    摘要 在數學教學上輔以歷史取向,自從1970 年代初創立的數學史與數學教學的 關聯之國際研究群(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HPM),就是以此為首要目標。如何讓數學史可以 在數學的「教學」和「學習」中,扮演更有效的角色,是有心從事HPM 教學的 教師相當關心的課題。本研究是以學校為中心,由同校教師組成實踐社群,讓學 校不只是學生們的學習環境,同時也成為教師們在職教育的場所,並透過協同行 動研究的方式,觀察參與教師在學習HPM 教學中,如何調融數學史與數學知識, 經由自我詮釋進行教學的轉變歷程。具體而言,我們企圖解答如下兩個問題: 1. 以學校為中心,甚麼是HPM 為進路的教師專業發展之策略? 2. 以學校為中心,HPM 為進路的專業成長策略下,參與之數學教師有了什 麼轉變? 在本研究進行過程中,參與教師(連同研究者共有四位) 經歷了直觀期、面向擴 張期、適性期三個階段。這其中所發展出的策略有: ‧ 廣泛閱讀數學史及數學教學相關書籍 ‧ 利用認知三面向的學習工作單之設計,引動教師融入數學史於數學教學 ‧ 藉由教學後實作心得促成反思 ‧ 多方面參與和數學教育/ HPM 有關之座談與研討 ‧ 定期專家諮詢 ‧ 以學校為中心之實踐社群方式帶動共同成長 其中涵蓋邏輯、歷史、學生認知三面向的HPM 學習工作單,連結了參與教師對 於HPM 理論的了解與實作。根據參與教師學習HPM 的教學過程,研究者仿造 詮釋學理論,提出「HPM 教師專業發展模型」,從中顯示參與教師如何在HPM 學習工作單的設計過程中,體會C1 (由教科書編者、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內容所組 成之循環),以及C2 (由古代數學家、數學物元、數學理論所組成之循環) 之精神, 經過自我詮釋之後進行教學。此外,我們也利用外顯的教學行為觀察,將參與教 師在數學課堂上對於HPM 教學的概念化後的實作表現,刻劃成為「分離」、「外 加」、「引介」、「執行」、「和諧整合」、「決策」幾種狀態。最後,並提出「優選」 狀態,作為教師專業發展未來所努力的理想境界之一。 最後,本論文闡明上述所發展的策略可以促成參與教師如下的轉變: ‧ HPM 教學者身分的轉變 ‧ 科普寫作的參與 ‧ 反思、批判性能力增強 ‧ 引動數學知識的統整 ‧ 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有關本研究之結論如何推廣至在職教師訓練課程,以及對於有心想要自我充實或 學習HPM 教學的教師,研究者也提出具體建議,從而證成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 的發展與實踐,可以成為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進路之一。
  • Item
    運用古文本於數學教學-以開方法為例
    (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07-03-??) 蘇意雯
    本文內容在於介紹如何運用古代數學文本於數學教學,主要以開方法作為例子。本文之作,源起於作者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困難,因此尋求古代文本-《九章算術》的協助。首先,作者先簡介《九章算術》這部經典,接著,論及開方術的出處、起源並探索它的幾何意義。最後,作者以課堂實作的心得,解釋教師如何擷取古代數學文本,加以適當剪裁,運用於數學教學。
  • Item
    「數學教學實習」課程規畫與實踐之研究
    (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6-04-??) 蘇意雯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針對「數學教學實習」課程,安排數學教學相關論文研討、教案設計與試教,教學觀摩以及國小現場實際教學,數學教育專家演講等課程活動之適切性。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此課程規畫給予肯定,研究者也得到「在進行論文研討時,可以採用短講方式,訓練學生表達能力,讓學生能更精簡及統整地向同儕報告論文重點,並針對論文內容,對同學提問,也可以延伸至實際教學的經驗分享與討論,強調數學的基本概念,關注定義的釐清,和演算中常見錯誤的診斷與補救,讓學生能更有所得。」以及「與國小教師協商,增加教學觀摩之次數」,並「延長教學檢討之時間」等反思。
  • Item
    淺談HPM 學習工作單之設計
    (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05-06-??) 蘇意雯
    本文內容主要在於介紹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的理念,為數學教師提供另一種教學素材及授課方式。首先作者說明什麼是HPM,以及HPM 學習工作單的意義。接著並以高一教材為範疇,設計海龍公式學習工作單,除了分析此份HPM學習工作單之設計理念及施行成果外,最後也對有心想要從事HPM 教學的現場教師,提出「閱讀」和「實作」的方法及建議。
  • Item
    「數學教學實習」課程規畫與實踐之研究
    (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6-04-??) 蘇意雯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針對「數學教學實習」課程,安排數學教學相關論文研討、教案設計與試教,教學觀摩以及國小現場實際教學,數學教育專家演講等課程活動之適切性。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此課程規畫給予肯定,研究者也得到「在進行論文研討時,可以採用短講方式,訓練學生表達能力,讓學生能更精簡及統整地向同儕報告論文重點,並針對論文內容,對同學提問,也可以延伸至實際教學的經驗分享與討論,強調數學的基本概念,關注定義的釐清,和演算中常見錯誤的診斷與補救,讓學生能更有所得。」以及「與國小教師協商,增加教學觀摩之次數」,並「延長教學檢討之時間」等反思。
  • Item
    幾何文本閱讀理解的實作研究
    (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5-10-??) 蘇意雯; 陳政宏; 王淑明; 王美娟; Yi‐Wen Su; Cheng‐Hung Chen; Shu‐Ming Wang; Mei‐Chuan Wang
    本研究主要是由師資培育者與現場教師一齊探討如何開發出幫助學生閱讀理解之幾何文本。參與教師利用所開發之幾何文本,進行班級教學,並根據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所提的擷取與檢索、統整與解釋、省思與評鑑的閱讀理解歷程,設計評量試題,觀察學生學習狀況,作為教師教學反思之參考。本研究開發出主題為「平行與截線性質」之幾何文本,藉由此教學實作,發現閱讀融入數學史素材的幾何文本,能幫助學生對於數學主題之理解,在統整與解釋面向,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有顯著差異。另外在幾何閱讀文本的編排上,可以先提綱挈領,讓學生明瞭學習主題梗概。
  • Item
    以數學史劇本設計引動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
    (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4-10-??) 蘇意雯; 黃俊瑋; 陳靜惠; 林明怡; Yi-Wen Su; Jyun-Wei Huang; Ching-Hui Chen; Ming-Yi Lin
    本研究以數學史劇本設計為進路,觀察個案教師在參與過程中之專業發展變化概況。研究團隊有師資培育者、高中數學教師及研究生,參與教師們以組成教師社群的方式進行,在每兩週一次的會議中,針對素材之蒐集、閱讀與統整,以及如何融入於數學史劇本之編寫等議題,進行分享與討論。研究者群為參與觀察者,透過「觀察」、「訪談」、「文本收集」等多元方式,蒐集會議與活動之現場觀察、訪談以及會議記錄、會後回饋單、問卷調查、心得撰寫、數學史劇本等相關研究資料,進行分析與後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如下幾點:1.藉由教師社群的對話,參與教師互相激勵。2.閱讀讓教師認識數學知識之不同風貌。3.影片觀摩與欣賞提供編寫劇本之靈感。4.討論讓劇本創作更精緻。5.專家諮詢與座談會開拓參與教師之視野。透過本研究歷程,參與教師在數學專業知識與數學史知識有所增長,對數學教學知識也能有所反思,並增進了對劇本寫作的瞭解。
  • Item
    數學文化通識課程對大學生數學信念之影響初探-以醫學大學為例
    (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5-10-??) 英家銘; 黃俊瑋; 蘇意雯; Jia‐Ming Ying; Jyun‐Wei Huang; Yi‐Wen Su
    本篇論文旨在描述作者對於一數學文化通識課程如何影響醫學大學學生數學信念之初探。本篇論文敘述的研究使用單一群體前後測的實驗設計,其研究工具包含(1)一門關於數學史與數學文化的大學數學通識課程,以及(2)一份包含20個問題的Likert-scale數學信念問卷。問卷的內容包含兩個向度:數學本質與數學價值。共有100位同學修課並同時參與前後測。教學實驗進行的課程名稱為「多元文化中的數學思維」。課程中學生會接觸到不同文化與歷史場景中的數學知識。學生也會看到古文明中對類似問題的相異解法,例如比較東亞的劉徽對錐體體積的研究與古希臘歐幾理德《幾何原本》中相關命題的證明。學生在課程中也被要求將數學元素融入他們的藝術創作作業中。研究結果顯示,學生部分的數學信念確實有改變。在數學本質向度上,學生更傾向同意「一般化」是數學思考的方法之一。然而,結果也顯示這門課程並沒有幫學生釐清「核證的脈絡」與「發現的脈絡」。至於在數學價值的向度上,學生更傾向同意「數學培養創造力」,以及「數學培養美感」這兩項的價值。
  • Item
    幾何文本閱讀理解的實作研究
    (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5-10-??) 蘇意雯; 陳政宏; 王淑明; 王美娟; Yi‐Wen Su; Cheng‐Hung Chen; Shu‐Ming Wang; Mei‐Chuan Wang
    本研究主要是由師資培育者與現場教師一齊探討如何開發出幫助學生閱讀理解之幾何文本。參與教師利用所開發之幾何文本,進行班級教學,並根據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所提的擷取與檢索、統整與解釋、省思與評鑑的閱讀理解歷程,設計評量試題,觀察學生學習狀況,作為教師教學反思之參考。本研究開發出主題為「平行與截線性質」之幾何文本,藉由此教學實作,發現閱讀融入數學史素材的幾何文本,能幫助學生對於數學主題之理解,在統整與解釋面向,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有顯著差異。另外在幾何閱讀文本的編排上,可以先提綱挈領,讓學生明瞭學習主題梗概。
  • Item
    以數學史劇本設計引動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
    (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4-10-??) 蘇意雯; 黃俊瑋; 陳靜惠; 林明怡; Yi-Wen Su; Jyun-Wei Huang; Ching-Hui Chen; Ming-Yi Lin
    本研究以數學史劇本設計為進路,觀察個案教師在參與過程中之專業發展變化概況。研究團隊有師資培育者、高中數學教師及研究生,參與教師們以組成教師社群的方式進行,在每兩週一次的會議中,針對素材之蒐集、閱讀與統整,以及如何融入於數學史劇本之編寫等議題,進行分享與討論。研究者群為參與觀察者,透過「觀察」、「訪談」、「文本收集」等多元方式,蒐集會議與活動之現場觀察、訪談以及會議記錄、會後回饋單、問卷調查、心得撰寫、數學史劇本等相關研究資料,進行分析與後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如下幾點:1.藉由教師社群的對話,參與教師互相激勵。2.閱讀讓教師認識數學知識之不同風貌。3.影片觀摩與欣賞提供編寫劇本之靈感。4.討論讓劇本創作更精緻。5.專家諮詢與座談會開拓參與教師之視野。透過本研究歷程,參與教師在數學專業知識與數學史知識有所增長,對數學教學知識也能有所反思,並增進了對劇本寫作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