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鈷,鐵與紅熒烯在銥(111)上的表面結構與磁性研究
    (2017) 江培成; Jiang, Pei-Cheng
    無中文摘要
  • Item
    NOx ( x=1, 2) 吸附與分解反應在M(111) (M=Cu, Ir, CuIr) 表面之理論計算研究
    (2010) 顏美吟; Mei-Yin Yen
    第一部分 : NOx ( x = 1, 2)在Cu(111)表面之吸附與分解反應 我們使用週期性密度泛函理論來研究NOx ( x= 1, 2)在Cu(111)表面之吸附與分解反應,計算結果顯示NO2在表面上最穩定的吸附結構為μ-O,O´-nitrito,以兩個O原子接在表面Cu原子上,而NO2要進行分解時,會轉換成μ-N,O-nitrito結構,以N原子與一端O原子接在Cu原子上。NO2逐步分解反應第一步活化能為1.05 eV,第二步為2.08 eV,最後在表面上形成N(a) + 2O(a)。另外,我們也計算了三組NO分解的模型,分別為NO / Cu(111)、O + NO / Cu(111)以及N + NO / Cu(111),探討NO在三種環境中的分解能障。結果發現,有O原子共吸附時,NO的5σ軌域面積是三組中最大的,而有N原子共吸附時的5σ面積最小,代表NO在O-pre-adsorbed的環境下要行斷鍵反應最不易。計算三組NO斷鍵活化能:O + NO(2.08 eV)>NO(1.88 eV)>N + NO(1.28 eV),與先前計算吸附後NO的5σ軌域面積大小呈線性關係。 第二部分 : NO在Cu(111)、Ir(111)、Ir@Cu(111)、Cu@Ir(111)表面的吸附與分解反應   我們使用週期性密度泛函理論來研究NO在單金屬Cu(111)與Ir(111)以及雙金屬Ir@Cu(111)、Cu@Ir(111)表面之吸附與分解反應,其中雙金屬表面又分不同比例(在M(111)表層分別取代1、5、9顆之M´)的金屬取代。計算結果發現,NO在Ir(111)純金屬表面的吸附與分解皆較Cu(111)容易。比較雙金屬Ir@Cu(111)系列,吸附的部分以1Ir@Cu(111)表面可得到最大的NO吸附能(-2.56 eV),而分解的部分則是在5Ir@Cu(111)表面有最低的活化能(0.76 eV)。另外,比較Cu@Ir(111)系列,吸附的部分以5Cu@Ir(111)表面可得到最大的NO吸附能(-2.72 eV),而分解的部分同樣在5 Cu@Ir(111)表面有最低的活化能(1.26 eV)。不論是Ir@Cu(111)或Cu@Ir(111)系列,在NO吸附的選擇上,皆是偏好在Ir原子位置上,而NO斷鍵部分也發現在雙金屬表面上大部分有低於純金屬表面的活化能,除了1Ir@Cu(111)表面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