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華語文學系(106學年度起與華語文教學系整併)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5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鄰邦商人:越南阮氏皇朝華人在東北沿海地區的經濟活動(1802-1884)(2014) 武氏緣; Vu Thi Duyen越南東北部沿海地區的許多港埠,從十二世紀李朝時已經成為國家對外的重要貿易港口,該地區因為與中國靠近,所以西元二世紀已有華人來往,並於此落地生根,他們對於越南東北部的經濟發展貢獻卓著。十九世紀初阮朝統一越南,越南經濟展現了新的風貌。越南東北部雖然已經沒有當年的繁華,但仍然有重要而有特殊性的經濟地位。然而越南華人的相關研究,大部份的學術研究比較專注於研究中部與南部的華人,而忽略掉北部華人,尤其關於東北沿海地區華人的論文更為罕見。為何如此?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由於北部華人人數遠少於中南部,致使學者忽略其重要性;其二、資料殘缺,研究不易;其三、越南北部華人已經完全融入越南傳統的社會,難以尋訪尚保留傳統生活方式之華人。 十八世紀末,英國東印度公司衰落之後,東南亞地區經濟恢復以華人為主角的形態。當時,中國跟東南亞各國的貿易不僅是傳統的朝貢貿易,而東南亞各國則成為中國出口奢侈品的大市場,於是中國與東南亞的貿易又發展出新的形態。由於人口壓力,嚴重的經濟壓力導致中國的東南沿海的廣東、浙江、福建地區的窮困人民大量移居海外;其中主要是小販、漁民、農民以及反清復明人士,他們多數至越南謀生,從此華人在越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社群,但經濟的主導力量還是華人,在這個時期越南稱之為「華僑」。華人經濟可分為合法與非法經濟活動兩大類。前者筆者將致力探討礦產、絲綢、糧食、香料、日用品與奢侈品的流通,而後者主要探討海盜、走私這兩大經濟活動。本論文將探討當時東北部沿海地區華人經濟形成的原因,特殊性以及其影響。最後,本文將探討華人在海防與廣寧兩大港口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Item 從求勝利到求生存:泰北華人文化之歷史形成與多元變異1953–1993年(2015) 卓素慧; Cho, Su-Hui本研究旨在提供進一步認識「泰北華人」新文化的形成與其變異之現象。俗 稱的「泰北中國難民村」並非是純「華裔」族群的村落,它是「華裔」、「漢人文 化」、「雲南文化」與泰北山區「跨境文化」多元互動、碰撞、鎔鑄新文化的洪爐 所在。 「戰爭」吸引了滇、緬、寮地區的華人與跨境族群為捍衛某種「政治認同」 的勝利而奮鬥;時代驟變,政治目標因情勢生變!孓然一身「寄居」泰國北部邊 境山區,義無反顧地捍衛頭上「中國人」的冠冕;在「異國他邦」的窘促生存條 件,現實的環境架構了「異族通婚」的平台,提供了同地區跨境族群文化發展的 機會。「家庭」是族群的基本單位,也是展現族群文化與精神的標準場域。 本論文從歷史文獻出發,透過田野觀察、對相關歷史事務經歷者的訪談,並 從當地原始文字資料或照片、刊物中,整理出在 1953~1993 年期間,泰北華人為 求生存與當地少數族群的互動、融合及其發展的過程,架構了新文化的溫床,也 彌補兵荒馬亂年代忽略的過程。印證了「華人」本身也是一個顯著的「跨境族群」 同時也呈現了「文化中國」的面貌。Item 《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台灣移民的認同形成和轉變之過程 (1965-2010)》(2016) 貝華龍; Beatty, Steven Crawford「你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美國的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美國當年有大概17,941,286個亞裔美國人,其中3,794,673個美國人認定自己是「中國人」,而230,382個美國人認定自己是「台灣人」。雖然前者比後者比較多,但後者的官方數字自從1980年以來至少每十年增長。根據美國的198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有華人血統的人口占2億2千多萬人,而只有16,390 在「祖先」的欄位填上了「台灣人」;1990年人口普查顯示了官方數字增加到近7萬5千人;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了官方數字增加到近14萬5千人;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了官方數字增加到超過23萬人。 至於個人動機,筆者自小便投入台灣歷史和社會的相關研究,於2013年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班錄取後,便開始反思該寫什麼論文題目,花了大概一年的時間,研究關於不同海外華人的地區,逐漸了解到東南亞地區的研究並不興趣。因為筆者是台美混血兒,故想做美國華人的相關研究。至於學術動機,筆者想要研究為什麼只有16,390位美國公民在美國的1980年人口普查認定自己是「台灣人」,但三十年後這個數字成長到230,382位美國公民。至於研究目的,本論文特別地探討下列問題:1) 台灣、美國及中國的事件和政策,如何影響到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台灣移民認同形成和轉變之過程;2) 有多少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台灣移民認定自己是「台灣人」或「中國人」;3) 共多少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台灣移民,覺得台灣需要維持兩岸分治、海峽兩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管轄、海峽兩岸由中華民國政府管轄或台灣宣稱獨立。 本論文的主要問題如下:1) 您本來覺得您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現在呢?2) 至少每十年的美國人口普查顯示越來越多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原因為何?3) 至於台灣問題,請告訴筆者您的想法。至於「全美台灣同鄉會芝加哥分會」大部分會員從頭到尾認定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而其他會員本來認定自己是「中國人」,但後來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很多於1990年代之前離開台灣而移民到美國的會員參加了某個台灣同胞或台獨協會之後,才終於學到很多在台灣發生的被中國國民黨政府掩埋的事件,因此順便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除了之外,也有很多會員在台灣自己耳聞目睹很多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台灣同胞協會的會員說服越來越來自台灣的移民者及其後裔改變自己的認同而推動其歷史和文化。由於這個協會的百分之百會員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大部分的會員卻支持台灣政府宣稱獨立而成為一個新的主權國家。至於「芝加哥區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其大部分會員從頭到尾認定自己是「中國人」,而不是「台灣人」。根據其會員對於美國人口普查的現象,大部分會員未提出意見或者未知道。雖然其大部分會員從頭到尾認定自己是「中國人」,而不是「台灣人」,但他們卻支持台灣政府繼續維持兩岸分治的現狀。 本論文有一些限制。數量而言,只能找到了67個被訪者,但後來發現22個被訪者的答案和問卷並未適合本論文的研究。筆者只能深入訪談三個人。另外,「大芝加哥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的社長並未信任筆者,但由電子郵件寄給筆者很多資料。大體上,「全美台灣同鄉會芝加哥分會」和「芝加哥區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缺乏很多一手和二手資料。因此,筆者推薦下個研究在美台灣移民或台裔美國人的學者達成三個目標:第一,研究一個更多來自台灣移民或台裔美國人居住的地方;第二,如果學者找到一些台美協會的話,那麼他可以花比較多時間提早跟這些協會的會員聯絡而安排時間見面;第三,學者應該要花更多時間使這些協會的會員信任他。筆者寫到這裡終於發現了本論文的下列重點:第一,雖然本論文未涉及百分之百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台灣移民之答案,但是本論文卻涉及到該地區的兩個重要台灣同胞協會;第二,雖然該地區並未任何事件或法律政策影響到在美台灣移民的認同形成和轉變之過程,但有很多在台灣、美國的其他城市及中國發生的事件和法律政策卻影響到在美台灣移民的認同形成和轉變之過程;第三,不管誰自覺自己是「台灣人」或「中國人」,芝加哥大都市區並沒有一位台灣移民支持中國及台灣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管轄。Item 在臺就讀香港學生華語聲調偏誤分析(2017) 林齡; Lin, Ling華語學習者最初遇到的問題是語音,語音除了聲、韻這兩大部分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聲調。聲調也會影響與人交談時的效果。 學習一門語言時,必須要有大量的語言輸入才會有更多的語言輸出,語言環境對語言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身處目的語國家的學生受到目的語語言環境的影響會不自覺模仿並學習他所處的語言環境中的語言。 本研究針對在臺就讀的香港學生進行語音調查,將其按時間分為來台半年、來台一年、來台兩年和來台三年這四組,并對比台灣的語言環境對這四組受試者的聲調偏誤的影響狀況。 通過語音分析與觀察可以找出在臺香港學生在單字調和語流中的華語聲調偏誤現象、重點偏誤的調型,并對比來臺時間不同的香港學生的聲調偏誤狀況有何差別差別。 關鍵字:聲調 華語 香港學生 台灣 語流 目的語 母語 負遷移Item 越南華人的勞動與經濟:以越南共和國西堤為中心 (1955~1975)(2017) 羅允澤; Lo, Yun-Ze摘要 隨著越南共和國西貢市被越南民主共和國攻陷後統一已逾42年。經歷了1975年至1990年的中南半島難民潮,越南西貢華人的社會階級與所在職業都出現一定程度的變遷。 然而,自越南共和國肇建後,因各方研究都對越南共和國看法都有所偏頗。因此針對當時西貢華人的情況,進行剖析。以利後世了解當時的華人勞動與經濟情勢。 本研究透過探討越南古代華人史、交通史,以探討華人與越南之淵源;並以相關書籍、政府檔案資料,比較分析中華民國文獻記載越南共和國時華人實際情勢之異同;同時透過外文檔案分析研究,歸納整理越南共和國西貢華人之職業態樣與類型,發現實際上越南共和國西貢華人對越南這片土地貢獻甚多,而實際上,富裕與社會地位也並非如同某些看法是處於低階層的。為此,本研究進而提出具體分析,讓後世以古喻今得到一些啟發與看法。Item 研究中日雙語者在閱讀時的詞彙觸接歷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07-31) 官英華; 簡曉花在雙語的語言訊息處理理論中,有關跨語言詞彙觸接的研究相當受到重視。研究對象 主要以跨語言的形同意同詞(cognate)和形同意異詞(homograph)為主。前者是指在兩 種不同語言中字形與字意皆相符的字詞,例如「HOBBY」在英語/德語/荷蘭語中皆是「嗜 好」的意思。而後者是指在兩種不同語言中字形相同但是意義不同的字詞,例如「COIN」 在英文中指的是「硬幣」,但在法文則是指「角落」。研究顯示,由於形同意同詞在兩 個語言間,有相同的詞彙表徵激發,因此會產生詞彙辨識歷程中反應時間的促進效果, 而形同意異詞,則因為語言間不同語意表徵的激發,而呈現抑制效果。 不同於先前的研究,本研究從非拼音文字(中/日文)的角度出發,同時操弄語言 內和語言間的歧意性以及句子脈絡約束力,並以字彙判斷作業和眼動實驗來檢驗先前 研究提出的形同意同字促進效果、形同意異字抑制效果以及語言內和跨語言間歧意抑 制效果的普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