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學生羽球運動能力指標建構及其迷思概念之探究
    (2013) 林彥伶; Lin, Yen-Ling
    本研究以試題反應理論的測驗觀點,分析學生動作發展與穩定情形,探討能力指標的適切性與使用時機,並探究指標內是否具有迷思概念的存在,以期建構一套系統性的羽球運動能力指標。本研究對象為國小三年級學生34人、國小五年級學生33人與國中二年級學生35人,合計102人,進行羽球之基本握拍、正手發高遠球、正手擊高遠球、正手平撲球、正手挑球等五項動作測驗。測驗過程利用攝影機進行全程動作拍攝,資料分析部分,是以Testgraf98軟體工具進行選項特徵曲線用以評估學生動作表現,並輔以半結構式的學生訪談分析迷思概念的情形。研究結果發現:此一羽球運動能力指標為難度適中且具有良好鑑別度的指標工具,透過選項特徵曲線可知,國小三年級以此能力指標評估羽球運動能力已趨向穩定,表示羽球運動的學習,可以提前至更早的學習階段進行指導,以求其動作的穩定發展;此外,國小三年級與五年級學生在能力指標內所產生的迷思概念較為相似,而國中二年級學生僅在少部份的指標中具有迷思概念的存在。經研究討論後,本研究主要獲致結論如下:一、利用選項特徵曲線可用於解釋不同年級學生的動作發展與能力穩定趨勢,有助於提供課程規劃與教材安排之參考;二、迷思概念的發生多以伴隨著正確動作的執行而出現,在教學實務的應用上,教師應先根據學生的動作發展情形,配合動作概念的分類要素,提供指導與回饋修正的訊息,連結穩定的動作反應。
  • Item
    國中學生知覺體育專家與生手教師回饋對學習成就相關性之研究
    (2008) 林彥伶; Yen-Ling Lin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學生知覺體育專家與生手教師回饋對學習成就的相關性。研究對象包括一位國中體育專家教師與一位體育生手教師,及任教八年級學生,共68名(專家教師33名、生手教師35名)。教學內容為排球發球與低手傳球兩個單元,共八節課。教學過程全程錄音錄影,採用Fishman 與 Tobey 教師回饋觀察系統工具來蒐集與分析教師回饋行為,以學生知覺教師回饋量表的調查,瞭解學生知覺教師回饋的差異。以相依樣本t檢定比較學生學習成就之差異,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教師回饋與學習成就之相關,輔以學生知覺訪談,分析學生知覺的教師回饋行為是否有一致。研究結果顯示:(一)體育專家與生手教師在回饋對象與目的的行為類目有不同的表現;(二)體育專家教師以八節共提供510次的回饋總數與每分鐘1.41次的回饋頻率,高於體育生手教師的459次與1.28次;(三)學生學習成就方面,體育專家與生手教師的學生都有進步的表現,且部分回饋類目與學習成就達顯著相關;(四)學生知覺方面,體育生手教師學生知覺教師回饋情形高於體育專家教師學生(生手學生M=3.26、專家學生M=2.31);(五)練習試作成功率方面,體育專家教師學生表現高於體育生手教師學生(專家教師M=.61、生手教師M=.55)。本研究發現可提供師資培育機構、學校體育教師與相關研究人員,在體育課程設計、教學與學術研究之參考。